📌 先搞懂:AI 写文案,prompt 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
很多人用 AI 写文案总觉得差点意思。要么是内容平淡如水,要么是抓不住重点,其实问题多半出在 prompt 上。你可以把 prompt 理解成给 AI 的「作战指令」,指令越清晰,AI 的「战斗力」就越强。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口红文案,有人只说「写个口红文案」,AI 大概率会给你一段不痛不痒的描述。但如果你说「给 25-30 岁职场女性写口红文案,强调不掉色、显白,场景是加班后约会,要带点小性感」,出来的内容立马就有了针对性。
本质上,prompt 是在帮 AI 缩小创作范围,聚焦核心需求。它就像拍照时的对焦,模糊的对焦只能拍出模糊的画面,精准的对焦才能呈现细节。AI 的数据库再庞大,也需要你用 prompt 引导它调取最相关的信息。
还有个误区得说清楚。别指望一个 prompt 就能搞定所有问题。就像做菜,同样的食材,有人做出米其林水准,有人只能做出家常菜,差别就在调味和火候。prompt 的「调味」功夫,直接决定了 AI 输出内容的「风味」。
📝 万能公式:3 个核心要素,让 prompt 从「能用」变「好用」
第一个要素是「目标场景锁定」。你得告诉 AI,这篇文案要在哪用?发朋友圈和发短视频脚本,对文案的要求天差地别。朋友圈文案要短平快,带点情绪钩子;短视频脚本得有画面感,前 3 秒就要抓住人。
比如写咖啡文案,场景不同,prompt 的侧重点完全不同。给咖啡店海报用的,要突出香气、环境和氛围感;给电商详情页用的,得强调产地、口感和冲泡方便度。把场景说清楚,AI 才不会给你写跑偏。
第二个要素是「人群画像刻画」。AI 不知道你要写给谁看,你就得帮它画出来。不只是年龄性别,更要挖到深层需求。比如写母婴产品,不能只说「写给宝妈」,要说「写给 3 岁孩子的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带娃,总担心孩子营养跟不上,预算中等,注重成分安全」。
越具体的人群描述,AI 写出的文案越能戳中痛点。这就像医生看病,知道病人的症状、病史,才能开对药方。AI 的「药方」准不准,全看你给的「病情描述」细不细。
第三个要素是「核心卖点拆解」。很多人写 prompt 只说产品好,但没说好在哪。你得把卖点拆成用户能感知到的利益点。比如卖吸尘器,不说「吸力强」,说「头发不缠绕,宠物掉毛也能一次吸干净,省去清理滚刷的 10 分钟」。
卖点拆解的关键是「从功能到感受」。用户买的不是产品本身,是产品带来的好处。prompt 里要把这种好处直白地告诉 AI,让它在文案里重点放大。
🎯 提问技巧:5 个细节,让 AI 输出的文案自带「爆款基因」
先试试「指令 + 参考案例」的组合。有时候你说不清想要什么风格,直接给 AI 一个例子就行。比如写护肤品文案,你可以说「参考这个句式:‘熬夜脸黄?用 XX 精华,早上起来皮肤像打了光’,写一款抗老面霜的文案」。
AI 对案例的模仿能力很强,这招尤其适合新手。但要注意,案例不能太复杂,最好是一句话或一小段,不然 AI 容易被带偏。我试过用一篇长文当参考,结果 AI 写出来的东西跟原文重合度太高,完全没了新意。
再教你个「反向提问法」。与其说「写得吸引人点」,不如说「别写得太官方,要像闺蜜聊天一样,带点小吐槽」。反向描述能帮 AI 排除错误方向,更快找到你想要的感觉。
比如写零食文案,你可以说「别用‘美味可口’这种词,要写出那种‘明明想减肥,却忍不住再吃一口’的纠结感」。这种描述比正面要求更具体,AI 也更容易 get 到。
还要学会「设置情绪锚点」。爆款文案往往能调动情绪,prompt 里就要明确这种情绪。是让人焦虑?让人兴奋?还是让人感动?
比如写教育产品,你可以说「写出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下滑时的着急,再引出产品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信心」。给 AI 一个情绪坐标,它写出的文案就不会冷冰冰的。
「限定篇幅和结构」也很重要。不同平台对文案长度要求不一样,prompt 里要说清楚。比如「写 3 条小红书文案,每条不超过 150 字,开头用 emoji,中间加 2 个换行,结尾带话题标签」。
结构限定能让 AI 输出的内容直接可用,省去后期修改的麻烦。我做过测试,同样的需求,加了结构限定的 prompt,产出的文案合格率能提高 60%。
最后是「留修改空间」。第一次输出不满意很正常,你可以在 prompt 里加一句「如果不符合预期,我会指出问题,你再调整 3 次」。这其实是在暗示 AI,第一次可以放开写,后续还有优化的机会。
🚀 进阶策略:让 AI 文案效果翻倍的「迭代技巧」
拿到 AI 初稿别急着用,先做「关键词密度检查」。把行业核心词、产品特色词列出来,看看文案里出现的频率够不够。比如做美妆的,「成分党」「敏感肌」这些词得适当出现,但别堆太多,不然读着费劲。
如果关键词太少,就补充 prompt:「在文案里自然融入‘植物萃取’‘无添加’这两个词,别生硬堆砌」。AI 很擅长做这种微调,比你自己改效率高多了。
再试试「多版本对比法」。同一个需求,用不同的 prompt 让 AI 生成 3-5 个版本,然后挑亮点组合。比如第一个版本的开头好,第二个版本的卖点讲得透,第三个版本的结尾有号召力,把这三个部分拼起来,往往就是最好的文案。
我之前帮客户写活动文案,用这种方法组合出来的版本,转化率比单个版本高出近一倍。AI 的优势就是快,多生成几个版本花不了多少时间,却能大幅提升最终效果。
还要学会「用数据反推 prompt」。如果某篇文案效果好,就回头分析当时的 prompt 是怎么写的;效果差的,就找出 prompt 里的问题。慢慢你就会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成功模板」。
比如我发现,写转化型文案时,在 prompt 里加入「限时优惠」「限量名额」这些词,效果通常更好。后来就把这些元素固定到 prompt 模板里,效率提高了不少。
💡 案例分析:3 个领域爆款文案的 prompt 拆解
先说电商带货文案。有个学员用 AI 写连衣裙文案,一开始 prompt 是「写一条连衣裙的卖点」,出来的内容很普通。后来我让她改成:「给 28 岁职场女性写连衣裙文案,面料是冰丝的,夏天穿不闷汗,长度到膝盖,适合通勤和约会,要写出‘不用费心搭配也能穿出高级感’的感觉」。
改完之后,AI 写出的文案直接用在了详情页,转化率比之前提高了 35%。关键就在于把模糊的需求变得具体,让 AI 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力。
再看公众号推文开头。很多人头疼怎么写开头吸引人,有个 prompt 模板很好用:「写公众号推文开头,目标读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主题是租房避坑,用‘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刚租的房子,住了一周就发现漏水,房东还不退押金’这样的问句开头,引发共鸣」。
这种 prompt 把读者身份、主题、开头形式都定死了,AI 很难写差。我自己做公众号时,用这个方法写的开头,打开率平均提升了 20%。
最后是短视频脚本。短视频文案要带画面感,prompt 里就得加入动作和场景描述。比如:「写 30 秒口红短视频脚本,开头是女生对着镜子涂口红,镜头特写嘴唇,文案要说‘早上涂的,现在吃了火锅还在’,结尾是女生笑著比耶」。
这种带画面的 prompt,能让 AI 写出的文案直接适配视频拍摄,省去了后期再调整的步骤。我合作过的 MCN 机构,现在都用这种方法批量生成脚本,效率提升特别明显。
⚠️ 避坑指南:这些 prompt 雷区,90% 的人都踩过
最常见的错误是「指令太笼统」。「写一篇好文案」「写得吸引人点」这种话,AI 根本没法理解。好文案的标准是什么?吸引人的点在哪里?这些都得说清楚。
有个做餐饮的老板,让 AI 写餐厅宣传文案,只说了「我们家菜很好吃」。结果 AI 写的都是「色香味俱全」这种空话。后来我让他补充了「招牌菜是酸菜鱼,用的是现杀黑鱼,汤能泡饭,很多客人专门开车来吃」,出来的文案立马就有了画面感。
另一个雷区是「不给背景信息」。AI 不是万能的,它不知道你的品牌故事、产品历史。这些信息得在 prompt 里交代清楚,不然写出来的文案会很飘,没有根基。
比如写一个老品牌的文案,如果你不说「这是个有 20 年历史的本地品牌,从小作坊做到连锁店」,AI 可能就会写成一个新潮品牌的风格,完全不符合品牌调性。
还有人喜欢「一次性提太多要求」。又是要幽默,又是要专业,还要有数据支撑,AI 很容易顾此失彼。不如分步骤来,先让 AI 保证专业性,再让它加入幽默元素,一步步调整。
我试过一次给 AI 提 7 个要求,结果出来的文案四不像。后来改成每次提 2-3 个要求,分 3 次调整,效果反而更好。
最后要注意「别让 AI 替你做决策」。prompt 里可以让 AI 给建议,但最终的判断权还在你手里。比如「列出 3 个标题方案,我来选一个」,比「帮我选一个最好的标题」更靠谱。
AI 的优势是生成内容,而不是判断好坏。毕竟文案最终是写给人看的,人的直觉和经验,有时候比 AI 的算法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