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现在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都在抱怨 —— 明明用了同款模型,别人能让 AI 写出有深度的分析报告,自己却只能得到几句套话。这问题啊,多半出在 prompt 指令和思维引导上。尤其是像 DeepSeek 这种主打深度推理的模型,不用对方法,简直是暴殄天物。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用对 prompt 和思维链(CoT)技巧,让 DeepSeek 真正发挥 “深度思考” 的优势。
📌 先搞懂:为什么普通 prompt 喂不饱 DeepSeek?
很多人写 prompt 就像发指令 ——“帮我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分析下今年电商趋势”。这种模糊的要求,就算是 DeepSeek 也只能给你 “标准答案” 级别的输出,谈不上深度。
DeepSeek 的核心优势是 “逻辑拆解能力”,它能像人一样逐步推导问题。但它需要明确的 “思考起点” 和 “推理路径提示”。举个例子,同样问 “怎么提高公众号打开率”,普通 prompt 得到的可能是 “优化标题、封面” 这类通用建议;但如果告诉它 “先分析打开率低的 3 种常见原因,再针对每种原因给出具体方案,最后说明执行时要避开的坑”,得到的内容会具体 10 倍。
还有个常见问题是 “没给背景信息”。比如让它写产品文案,却不说是卖给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是高端产品还是平价货。DeepSeek 再聪明,也不可能凭空猜用户画像。给足背景,就像给 AI 搭了思考的脚手架,它才能顺着框架往深了想。
🔍 DeepSeek prompt 设计:3 个核心原则(附实例)
要让 DeepSeek 输出有价值的内容,prompt 得抓住 “精准、具体、有引导性” 这三个点。这不是随便说说,是我用了半年 DeepSeek 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
第一个原则是 “明确任务边界”。别让 AI 猜你要什么,直接说清楚 “写什么、写多少、写成什么样”。比如想让它写小红书笔记,与其说 “写一篇护肤笔记”,不如说 “针对 25-30 岁油皮女生,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夏季控油笔记,要包含 3 个具体产品用法,语言风格像闺蜜聊天”。这样一来,AI 输出的内容不会跑偏,还能贴合场景。
第二个原则是 “植入思考锚点”。DeepSeek 擅长逻辑推理,但需要你给个 “起点”。比如分析行业报告时,可以在 prompt 里加一句 “先从政策、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三个维度拆解,每个维度至少找出 2 个关键数据支撑观点”。这个 “三个维度” 就是锚点,AI 会顺着这个框架深入分析,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第三个原则是 “设定输出节奏”。长内容最容易写散,这时候可以让 AI 分步骤输出。比如写方案时,先让它出大纲,再让它填细节,最后让它优化语言。我试过用这种方法写活动策划,第一次 prompt 让它列 “活动核心目标和 3 个执行方向”,第二次针对其中一个方向让它写 “流程和预算”,第三次让它补充 “应急方案”,出来的东西比一次性写完整套要扎实得多。
💡 思维链(CoT)在 DeepSeek 里的用法:让 AI “说人话” 的关键
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简单说就是 “让 AI 把思考过程说出来”。普通 AI 回答是直接给结果,用了 CoT,它会像人一样 “先分析、再推导、最后给结论”。这招对 DeepSeek 特别管用,因为它的推理能力本来就强,引导好了能出惊喜。
最基础的用法是 “加一句引导语”。在 prompt 末尾加上 “先说说你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再给出答案”。比如让它分析 “为什么直播带货退货率高”,不用 CoT 的话,它可能直接列 3 个原因;用了 CoT,它会先讲 “我先想了退货率相关的环节 —— 选品、直播展示、售后,然后发现选品时过度宣传和实际质量不符是主要问题……”,之后再给具体原因。这样一来,不仅答案更有逻辑,你还能看出它的分析角度,方便后续追问。
进阶一点可以 “拆解步骤”。比如让它写一篇产品测评,直接说 “用思维链的方式写:先确定测评的 3 个核心维度,再分析每个维度的测评标准,最后结合实际使用体验打分”。我上次用这个方法让它测评一款降噪耳机,它先讲 “测评得看降噪效果、佩戴舒适度、续航,降噪效果要看不同场景(地铁、办公室)的表现……”,最后给出的测评既专业又有细节,比网上那些套话测评强多了。
还有个技巧是 “模拟场景对话”。比如你想让它帮你改文案,别直接说 “改得吸引人点”,可以说 “假设你是我的同事,先说说你觉得原文案哪里不够好,再告诉我怎么改,最后解释为什么这么改”。DeepSeek 会进入 “对话状态”,它的思考过程会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改出来的文案也更符合你的预期。
🚀 进阶技巧:用 “多轮互动 + 反向提示” 逼出深度
单轮 prompt 能解决基础问题,但要让 DeepSeek 输出有 “洞察力” 的内容,得多轮互动。这就像聊天,你问得越具体,对方答得越深入。
第一轮先 “抛砖引玉”。别指望一次就得到完美答案,先让它出个初稿。比如写行业分析,第一次 prompt 可以简单点:“分析下 2025 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列 3 个重点方向”。拿到答案后,挑一个你觉得不够深入的点,比如 “智能化”,进行第二轮追问:“针对智能化趋势,具体说说有哪些技术会成为主流?这些技术落地会遇到什么问题?”
第二轮要 “抓漏洞追问”。如果 DeepSeek 的回答里有模糊的地方,直接指出来。比如它说 “智能化技术会降低成本”,你就问:“能具体说说是哪些技术?降低的是生产成本还是使用成本?有没有数据支撑?” 它会意识到之前的回答不够具体,接下来会补充更多细节和逻辑。
反向提示也很有用。就是故意说一个 “错误观点”,让它反驳。比如你想让它分析 “短视频对阅读的影响”,可以说 “很多人觉得短视频让大家不爱读书了,你认同吗?说说你的看法”。DeepSeek 会先分析这个观点的合理性,再指出漏洞,最后给出更全面的结论。这种方式能逼它从不同角度思考,避免单一视角。
⚠️ 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别再犯了
虽然 DeepSeek 的容错率比普通模型高,但有些错误会直接影响输出质量,我踩过的坑就给大家列出来。
第一个坑是 “关键词堆砌”。有人觉得把相关词都塞进 prompt,AI 会更 “懂”。比如写旅游攻略,prompt 里堆 “景点、美食、住宿、交通、门票、行程”,结果 AI 输出的内容杂乱无章,每个点都只说一句。其实只要明确 “写一篇 3 天的厦门旅游攻略,重点突出小众景点和本地美食”,关键词自然会融入内容,输出反而更聚焦。
第二个坑是 “忽略模型特性”。DeepSeek 擅长逻辑推理,但不擅长 “无中生有”。比如让它 “预测 5 年后的科技趋势”,又不给任何参考数据或行业动态,它只能给出泛泛而谈的答案。正确的做法是给点 “引子”:“结合最近 3 年 AI 芯片的发展速度和新能源技术的突破,预测下 5 年后可能落地的 3 个科技应用”,有了参考,预测才更有说服力。
第三个坑是 “期待一步到位”。就算 prompt 写得再好,第一次输出也可能有瑕疵。有人觉得 “AI 不行” 就放弃了,其实多调整一次 prompt 效果会好很多。比如第一次让它写的文案太正式,第二次可以说 “上次的文案有点生硬,这次用更口语化的表达,加一些网络热词(比如‘绝了’‘真香’)”,多试一次,结果往往会惊喜。
用对了方法,DeepSeek 真的能成为你的 “深度思考搭子”。关键在于 —— 别把它当 “工具人”,而要当 “需要引导的同事”。好的 prompt 和思维链技巧,本质上是帮你和 AI 建立 “有效沟通”。下次用 DeepSeek 的时候,试试先想清楚 “我要什么、需要 AI 怎么思考”,再下笔写 prompt,你会发现它的输出质量能上一个大台阶。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