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里总能刷到有人吐槽,说用 AI 写的文章原创度检测总不过关,要么被判定为 “高度相似”,要么被说 “内容拼凑感强”。其实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不在 AI 本身,而在你给的指令够不够明确?
我见过太多人用 AI 写作时,指令就像发朋友圈似的随意。比如 “写一篇关于夏季护肤的文章”“说说短视频运营技巧”,这种指令扔给 AI,它能做的只有从已有的数据库里扒拉相关内容,东拼西凑给你一篇 “标准答案”。你说这种东西,原创度能高吗?反过来,那些能写出高原创度内容的人,他们的指令往往详细到让你惊讶 —— 不仅说清要写什么,还规定了角度、受众、甚至要避开哪些常见观点。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AI 本质上是个 “执行者”,不是 “思考者”。你给的指令越模糊,它越容易依赖已有数据进行拼接;你给的指令越明确,它才越有可能在框架内进行 “二次创作”,原创度自然就上去了。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指令的明确性到底怎么影响原创度,以及你该怎么调整自己的指令习惯。
📝 指令模糊的坑,你踩过几个?
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有个做美食号的博主,给 AI 的指令是 “写一篇关于红烧肉的文章”。结果 AI 写出来的内容,从选肉到收汁,和某美食网站上的爆款文重合度超过 70%。博主还很委屈,说 AI “没脑子”,其实是他自己的指令根本没给 AI “动脑子” 的空间。
模糊的指令通常有三个特征。一是没有明确的受众。同样是写 “儿童补钙”,给宝妈看和给儿科医生看,内容深度、语言风格、关注重点完全不同。如果你只说 “写儿童补钙”,AI 只能按最通用的模板来写,自然容易和别人撞车。
二是没有核心观点。比如写 “远程办公的优缺点”,如果不说清你更想强调 “效率提升” 还是 “沟通成本”,AI 就会两边各说一半,变成一篇毫无立场的 “说明书”。这种内容网上一搜一大把,原创度能高才怪。
三是没有细节约束。有人会说 “写得生动点”“加入案例”,但什么叫 “生动”?加什么领域的案例?是个人经历还是企业案例?这些不说清,AI 只能随便加个烂大街的例子,比如一提到 “坚持” 就说 “爱迪生发明电灯”,原创度怎么可能上去?
前阵子帮一个做职场号的朋友改指令,他原本的指令是 “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原创度检测只有 52 分。我让他改成 “给入职 3 年的互联网运营写一篇职场沟通文,重点讲跨部门协作时怎么避免‘信息差’,用 2 个真实的项目翻车案例(比如市场部和产品部因需求理解偏差导致延期),最后给 3 个可直接套用的沟通模板”。改完之后,同一 AI 生成的内容原创度直接冲到了 89 分。
🔍 明确的指令,得包含这几个 “硬信息”
不是说指令写得越长越好,而是要包含几个能让 AI “精准发力” 的核心要素。我总结了一下,至少要有这五点,少一个都可能影响原创度。
目标受众必须具体到 “画像级”。别只说 “年轻人”,要说 “25-30 岁、在一线城市做新媒体运营、月薪 8k-15k 的年轻人”;别只说 “宝妈”,要说 “孩子 3-6 岁、关注科学育儿、平时喜欢刷短视频的宝妈”。受众越具体,AI 选择的词汇、案例、甚至语气都会越独特,原创度自然就上来了。
核心观点要 “带立场”。很多人写文章喜欢 “中立”,但 AI 的中立很容易变成 “平庸”。比如写 “副业”,你可以说 “我不建议上班族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副业,反而推荐轻资产的技能型副业”;写 “减肥”,你可以说 “比起运动,我觉得控制饮食对新手来说更易坚持,效果也更明显”。有了明确的立场,AI 就不会东拉西扯,内容会更聚焦,重复率也会降低。
结构框架要 “划重点”。你可以不说得太死,但至少要告诉 AI“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比如写 “小户型收纳”,可以说 “开头用一个小户型业主的痛点场景引入,中间分 3 部分(客厅、卧室、厨房,重点写厨房),结尾给一个按面积计算收纳预算的公式”。有了结构约束,AI 就不会随便套用网上常见的 “总分总” 模板,内容的独特性会更强。
风格要求要 “可落地”。别说 “写得接地气”,要说 “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多用‘咱’‘你看’‘其实啊’这种词,避免专业术语,复杂的地方用打比方的方式说”;别说 “写得专业点”,要说 “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加数据支撑,比如‘根据 XX 机构 2024 年的报告’,引用至少 3 个行业权威来源”。风格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就越有 “个人特色”,原创度检测时就不容易被判定为 “模板化内容”。
禁忌清单不能少。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点,但其实特别重要。你可以告诉 AI “不要提 XX 品牌”“不要用‘首先’‘其次’这种词”“不要举‘马云创业’这种老掉牙的例子”。有了禁忌,AI 就会主动避开那些被用滥了的内容,逼着自己去 “找新角度”,原创度想不高都难。
💡 不同场景下,指令该怎么 “量身定制”?
光说理论太空泛,不如结合几个常见场景,看看明确的指令具体长什么样。
先看自媒体文章,这种内容最讲究 “差异化”。比如要写 “秋天喝什么茶好”,模糊的指令是 “写一篇秋天喝茶的文章”。明确的指令可以是 “给 30-45 岁、平时喜欢养生但没时间研究的职场人写一篇秋天喝茶的文,重点讲‘办公室能泡的 3 种茶’,每个茶说清楚‘为什么适合秋天’‘怎么泡不麻烦’‘搭配什么点心不踩雷’,开头用‘昨天同事在办公室泡了杯茶被夸了一整天’这种场景引入,结尾加一句‘明天上班试试,记得回来告诉我效果’”。你看,这样的指令出来的内容,怎么可能和别人重复?
再看产品测评,这种内容最怕 “千篇一律”。比如测评一款新出的扫地机器人,模糊的指令是 “写一篇扫地机器人测评”。明确的指令可以是 “给正在装修新房、预算 5000 元左右的家庭写一篇 XX 品牌新款扫地机器人的测评,重点对比它和同价位的 XX 品牌在‘边角清洁’‘续航时间’‘APP 操作流畅度’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必须提到‘我家客厅有个 L 型拐角,它的表现是……’这种真实使用场景,最后说清楚‘适合什么样的家庭,不适合什么样的家庭’”。加入具体的对比对象和使用场景,内容一下子就有了 “独家感”。
还有教程类内容,这种内容最需要 “可操作性”。比如教 “新手怎么拍 vlog”,模糊的指令是 “写一篇新手拍 vlog 的教程”。明确的指令可以是 “给手里只有手机、完全没拍过视频的新手写一篇 vlog 入门教程,重点讲‘3 个不用剪辑软件也能拍好的技巧’(比如固定镜头怎么摆、说话时镜头怎么动、光线不好时怎么调整角度),每个技巧配一个‘错误示范 vs 正确示范’的描述,最后说‘第一次拍不用追求完美,先完成 10 秒的片段再说’”。越具体的步骤,越不容易和别人的教程重合。
我自己做过一个测试,用同样的主题 “早餐吃什么健康”,分别给了模糊指令和明确指令。模糊指令生成的内容,有 60% 的句子能在百度上找到相似内容;明确指令生成的内容,相似句子不到 10%,而且很多观点是结合我给的 “上班族赶时间” 这个场景延伸出来的,原创度自然高。
🚫 这些 “假明确” 指令,其实在拖后腿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的指令已经很明确了,但原创度还是上不去,可能是因为你犯了 “假明确” 的错误 —— 看起来详细,其实没说到点子上。
最常见的是 **“形容词堆砌”**。比如 “写一篇非常非常详细的、特别实用的、让新手一看就懂的理财文章”。“非常详细”“特别实用” 这些词,AI 根本不知道怎么落地。什么叫 “详细”?是要讲 5 个方法还是 10 个方法?什么叫 “实用”?是要有计算公式还是有具体产品推荐?这些不说清,形容词堆得再多也没用。
还有 **“只给范围不给重点”**。比如 “写一篇关于考研的文章,说说英语、政治、专业课怎么复习,还要讲心态调整”。范围给得很全,但 AI 不知道该侧重哪部分,结果就是每部分都写得很浅,和那些 “考研复习全攻略” 的模板文没区别。不如说 “写一篇考研复习文,重点讲英语阅读怎么从 20 分提到 40 分,用我自己当年做过的 3 种错题整理方法举例,政治和专业课只说一句最关键的话,心态调整部分提一下‘考前一周怎么缓解失眠’”。
另外,**“忽略 AI 的‘知识盲区’”** 也会导致指令失效。AI 的知识截止到某个时间点,如果你不提,它可能会用旧数据。比如写 “2024 年做什么副业赚钱”,如果你不说 “只讲 2023 年之后兴起的副业,排除微商、代运营这些老项目”,AI 可能会把五六年前的内容翻出来,原创度肯定高不了。
还有人喜欢 **“让 AI 自己做决定”**,比如 “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选一个你觉得最好的目的地”。这种指令等于把主动权交还给 AI,它大概率会选那些被写烂了的热门目的地,比如三亚、丽江,内容自然容易重复。不如直接指定 “写一篇关于福建泉州的旅行文,重点讲 3 个本地人常去但游客很少的古厝,提一下那里的面线糊和土笋冻和市区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出来的内容才有独特性。
📊 原创度检测报告里,藏着指令的秘密
我最近翻了 100 份 AI 文章的原创度检测报告,发现了一个规律:指令明确的文章,在 “句子通顺度”“观点独特性”“案例新鲜度” 这三项的得分上,普遍比指令模糊的文章高 20-30 分。
“观点独特性” 尤其明显。指令明确的文章,会有很多 “场景化观点”,比如 “带娃妈妈做副业,别选需要固定时间的,试试能随时停手的任务”“租房党买家电,优先选能拆成零件带走的,比如分体式洗衣机”。这些观点不是凭空来的,而是 AI 根据指令里的 “带娃妈妈”“租房党” 这些具体场景推导出来的,自然不容易和别人重复。
“案例新鲜度” 也和指令直接相关。如果你在指令里说 “用 2024 年的新案例”,AI 就会优先调用最新的数据;如果你说 “用三线城市的案例,别用北上广深的”,AI 就会避开那些被用滥了的大城市案例。我之前让 AI 写 “社区团购怎么赚钱”,特意加了 “用山东潍坊的社区团购团长案例”,结果 AI 找的案例是 2023 年当地一个宝妈靠团购生鲜月入过万的故事,网上几乎搜不到,原创度直接拉满。
反过来,那些原创度低的文章,检测报告里经常出现 “多次使用常见表述”“案例时效性不足”“观点与多篇文章重合” 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是因为指令里没说清楚 “要避开什么”“要侧重什么”“要用什么类型的案例”。
有个做教育号的朋友,之前写 “双减后家长该怎么做”,原创度一直上不去。后来我让他在指令里加了 “结合双减后农村学校的变化,用我老家县城的实际情况举例”,结果生成的内容里提到了 “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增加了农具使用课”“县城书店里辅导书少了,但科普书多了” 这些细节,原创度一下子就达标了。
✅ 3 个小技巧,让你的指令马上变 “精准”
其实优化指令没那么复杂,掌握几个小技巧,就能立竿见影。
先问自己 “这篇文章给谁看,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在指令最前面。比如 “给每天坐办公室 8 小时、肩膀经常疼的人看,解决‘没时间运动怎么缓解肩痛’的问题”。AI 看到这个,就知道内容要聚焦在 “办公室场景”“短时缓解方法”,不会跑偏去写 “健身房专业训练”,自然减少和其他内容的重复。
把 “要写什么” 和 “不要写什么” 都列出来。比如写 “怎么选笔记本电脑”,可以说 “要写 3000-5000 元价位的,重点讲处理器和内存怎么看,不要写外观设计,不要推荐具体品牌”。有了 “不要写什么” 的约束,AI 就不会把那些无关的、容易重复的内容加进来,内容会更精炼,原创度也更高。
加入一个 “个性化元素”。可以是你自己的经历,比如 “结合我去年在网上买沙发踩过的坑(尺寸买大了、面料不耐脏)”;可以是你观察到的现象,比如 “就像我小区门口那家便利店,最近把冰柜挪到了门口,销量明显好了”;甚至可以是一个假设,比如 “假如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手里只有 5000 块钱,想创业的话会怎么做”。这些个性化元素是 AI 数据库里没有的,能大大提升内容的独特性。
我自己试过,在写 “夏天怎么带饭不馊” 时,加了一句 “就像我同事小王,每天带饭用的是普通保温盒,中午打开总有点酸味”,结果 AI 不仅讲了保温盒的选择,还延伸出 “早上做的饭和前一晚做的饭,保鲜时间差多少”“哪些菜天生不容易馊” 这些细节,原创度比没加这句话时高了 30 分。
写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AI 是工具,但它的 “创作力” 完全取决于你给的 “导航指令”。你给的指令越模糊,它越容易走 “老路”(重复已有内容);你给的指令越明确,它才越可能走 “新路”(生成独特内容)。
下次用 AI 写东西时,别急着点 “生成”,先花 3 分钟把指令再细化一下。想想你的读者是谁,你想传递什么独特观点,需要哪些具体案例,避开哪些老套内容。做到这些,你会发现 AI 写出的内容原创度越来越高,甚至会让你惊讶 “这居然是 AI 写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