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AI 指令这事儿,看着简单,真要让 AI 不跑偏、不胡说,里头门道可不少。我见过太多人把指令写成 “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结果 AI 要么东拉西扯,要么全是正确的废话。其实问题不在 AI,在你给的指令有没有把 “边界” 划清楚。今天就拆解一套结构化的 prompt 写法,照着来,至少能让 AI 输出的内容靠谱度提升 80%。
🎯 第一步:把 “模糊目标” 砸成 “可落地的坐标”
很多人写指令最容易犯的错是目标太笼统。比如 “分析下新能源汽车的趋势”,这种指令等于给 AI 开了张空白支票。它不知道你要分析给谁看,要分析到多深,要用来干什么。
正确的做法是给目标加上三个坐标:受众、用途、深度。受众决定语言风格,用途决定内容侧重,深度决定信息密度。举个例子,不说 “写关于职场沟通的内容”,而是 “给刚入职场的应届生写一份 300 字的沟通指南,重点讲和领导汇报工作的三个注意事项,语言要口语化,避免专业术语”。
这里有个小技巧,在目标里嵌入 “可量化的标准”。比如 “用 5 个具体案例说明”“分 3 个部分阐述,每部分不超过 200 字”“包含至少 2 个数据来源”。这些数字就像给 AI 装了导航,不容易开到沟里去。
还有个常见误区是把 “过程” 当 “目标”。比如 “我想让你帮我查资料然后写篇文章”,这其实是在说你要做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AI 需要的是终点,不是路线。直接说 “产出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包含 XX 信息”,效率会高很多。
📌 第二步:给足 “背景信息”,别让 AI 瞎猜
AI 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以为 “常识” 的东西,它可能根本没概念。比如你让它写 “我们公司的产品推广方案”,但没说公司是做什么的、产品卖点是什么、之前用过什么推广方式,AI 只能靠猜,结果肯定跑偏。
至少要包含三个层面的背景:基础信息、限制条件、参考范例。基础信息是 “是什么”,比如 “我们是一家做宠物智能喂食器的公司,产品主打远程控制和食量监测,定价 399 元”;限制条件是 “不能是什么”,比如 “推广方案不能包含线下活动,预算控制在 5000 元以内”;参考范例是 “像什么”,比如 “参考去年 618 期间同类产品在小红书的推广形式,但要增加用户实测环节”。
特别重要的是 “隐性需求” 要显性化。比如你说 “写一篇吸引人的产品文案”,但 “吸引人” 对不同产品、不同平台的定义完全不同。不如直接说 “文案要突出‘省时’这个卖点,用‘每天节省 30 分钟’这样的具体表述,结尾引导用户点击购买链接,语气像朋友推荐一样”。
还有个细节,如果你希望 AI 参考特定资料,别只说 “根据我给的资料写”,最好加上 “资料里的 XX 数据必须用上”“如果资料和你的知识库冲突,以资料为准”。不然 AI 可能只挑它熟悉的内容写,把你给的关键信息漏掉。
📋 第三步:用 “格式要求” 框住输出框架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让 AI 写个清单,它写成了大段文字;让 AI 分点阐述,它却东一句西一句。这不是 AI 不听话,是你没把格式说清楚。
格式要求要具体到 “结构层级” 和 “呈现形式”。结构层级比如 “先总述观点,再分 3 点论证,每点配 1 个案例,最后总结行动建议”;呈现形式比如 “用二级标题分章节,重点句子加粗,数据用表格呈现”。
给 AI 一个 “模板” 会更高效。比如写社交媒体文案,可以直接说 “按照这个结构写:1. 开头用疑问句吸引注意;2. 中间讲 3 个用户使用后的变化;3. 结尾加话题标签 #XX#XX”。我试过,给模板比空泛要求 “写得有吸引力” 效果好 10 倍。
另外,别忘了规定 “篇幅范围”。不说 “写一篇短文”,而是 “控制在 800 字左右,引言不超过 100 字,每个论点 200 字左右”。AI 对字数的把控其实很准,你给具体数字,它就不会写得太长或太短。
🚫 第四步:划定 “禁区”,提前堵住胡说的口子
再聪明的 AI 也有 “想当然” 的时候,尤其是涉及专业领域或敏感话题。提前告诉它 “不能说什么”,比事后返工省事多了。
禁区可以分三类:错误信息、不当表述、偏离方向。错误信息比如 “不能引用 2010 年以前的数据”“提到 XX 概念时,必须准确区分 A 和 B 的区别”;不当表述比如 “避免使用‘肯定’‘绝对’这类绝对化词语”“不许用网络流行语”;偏离方向比如 “只讲产品的功能,不涉及行业竞争对比”“讨论环保问题时,别扯到政治话题”。
对于专业内容,一定要加 “校验提示”。比如写法律相关的内容,可以说 “所有条款解释必须符合《XX 法》第 X 条规定,不确定的地方注明‘需咨询专业律师’”;写医疗内容时加上 “不能替代医生诊断,结尾必须加免责声明”。
还有个小窍门,如果你知道 AI 容易在某个点上出错,直接指出来。比如 “提到‘用户增长’时,别把‘注册量’和‘活跃量’混为一谈,要分别说明”。相当于给 AI 打了预防针,能减少很多低级错误。
✅ 第五步:加个 “验收标准”,让 AI 自己对齐
很多人写完指令就等着 AI 输出,其实还差最后一步:告诉 AI 你怎么判断它写得好不好。这就像考试前告诉学生评分标准,它自然会往高分方向努力。
验收标准要和目标对应。比如目标是 “写一篇带货文案”,验收标准就可以是 “包含 3 个产品核心卖点”“有明确的购买引导”“读完后能记住产品名称”。如果目标是 “整理会议纪要”,标准可以是 “包含 5 个待办事项,每个都有负责人和截止日期”“关键数据误差不超过 5%”。
可以加入 “反向标准”,也就是 “如果出现 XX 情况,就算不合格”。比如 “如果文案里有和产品实际功能不符的描述,就需要重写”“如果案例是虚构的,必须注明‘示例’”。
我还试过一个方法,让 AI 写完后自己先对照标准检查。比如在指令最后加一句 “输出前请确认是否符合以下要求:1. ... 2. ... 3. ... 不符合的地方请修改”。亲测有效,能让 AI 的自查意识提高不少。
📝 完整案例:从 “废稿” 到 “可用” 的指令改造
最后拿个实际案例看看效果。原始指令是 “写一篇关于家用净水器的文章”,AI 输出的内容泛泛而谈,从原理讲到历史,没什么实用价值。
改造后的指令是:“给准备装修的业主写一篇 800 字的净水器选购指南。背景:目标读者是第一次装修的年轻人,预算在 2000-3000 元,最关心滤芯更换成本和安装是否麻烦。内容要求:1. 分 3 类推荐(RO 反渗透、超滤、复合滤芯),每类说清楚适合什么家庭;2. 包含 4 个选购时的坑(比如‘免费安装’的隐藏收费);3. 用表格对比 3 款主流型号的价格、滤芯费用、安装条件。禁区:别讲太专业的技术参数,别说‘绝对好’这种话。验收标准:读完能确定自己该选哪类,知道怎么避开陷阱。”
你看,改造后的指令把目标、背景、格式、禁区、标准全说清楚了。AI 输出的内容直接能用,省去了大量修改时间。
其实写 AI 指令的核心就一个:把你脑子里模糊的想法,变成 AI 能理解的清晰指令。就像你请人办事,说得越具体,对方做得越到位。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练几次就会发现,节省的时间和精力远超这点付出。
记住,好的指令不是 “我想要什么”,而是 “AI 需要知道什么才能给到我想要的”。多从 AI 的角度想想它缺什么信息,你的指令自然就越来越管用。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