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让你的 prompt 告别 “填空题思维”
很多人写 prompt 时总像在做填空题 ——“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生成一个 XX 的方案”。这种模糊指令会让 AI 默认调用最通用的模板库,出来的内容自然和别人高度重合。想降低相似度,第一步就得把 prompt 从 “模糊指令” 变成 “精准地图”。
比如你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 “职场沟通” 的文章,别直接说 “写一篇职场沟通技巧”。试着改成 “以新媒体行业 3 年以上从业者的视角,结合 3 个具体场景 —— 跨部门对接需求时的话术、给上级提反对意见的时机、带新人时的沟通节奏,用‘问题 + 解决步骤’的结构输出内容,语言风格要像部门例会分享那样口语化,避免使用‘首先’‘其次’这类词”。你看,这样的 prompt 给的信息越具体,AI 生成内容的独特性就越强。
核心是给 AI “独家素材”。AI 的数据库是公共的,但你提供的具体细节是私人的。比如写产品测评,别只说 “测评 XX 手机”,加上 “我上周用这款手机拍了 3 场夜景,发现暗光下对焦有延迟,结合这个体验分析优缺点”,AI 就会围绕你的专属体验展开,自然减少和其他测评的重合度。
🎯 给 prompt 注入 “个人化基因”
AI 生成内容雷同,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都在用相似的 “公共信息”。想让内容独树一帜,就得在 prompt 里埋下 “个人化基因”—— 那些只有你知道的细节、视角或偏好。
可以试着在 prompt 里加入个人经历。比如写育儿文章,别只说 “写一篇宝宝辅食攻略”,改成 “我家宝宝 10 个月大,对鸡蛋过敏,最近总不爱吃辅食,结合我这两周试的 5 种无蛋辅食做法,分析哪些食材更适合过敏宝宝,重点说下山药和南瓜的搭配技巧”。这些私人化的信息会让 AI 的输出带上你的专属印记,很难和别人撞车。
指定独特视角也很有用。比如写行业分析,别人都从 “市场规模” 切入,你可以在 prompt 里说 “从县域市场经销商的角度分析 XX 行业的趋势,说说他们最关心的物流成本和回款周期问题”。小众视角本身就会降低相似度,再加上具体问题,内容的独特性会更强。
还可以加入小众案例。AI 默认爱用大众熟知的例子,你在 prompt 里指定几个冷门案例,比如 “分析短视频运营技巧时,别用抖音爆款案例,多说说快手三农领域粉丝量 5 万以下的账号怎么做内容,我知道有个养蜂人账号靠‘取蜜全过程’涨粉,你可以结合这类案例分析”。小众案例会让内容跳出通用框架,相似度自然下降。
🔧 用 “结构化指令” 引导差异化输出
很多人觉得 prompt 越短越灵活,其实恰恰相反。松散的指令会让 AI 自由发挥时不自觉落入俗套,而结构化的指令能在约束中创造独特性。就像写剧本,分镜越细,拍出来的画面才越有辨识度。
试试给 prompt 加 “分段指令”。比如写一篇旅游攻略,别让 AI 一口气写完,而是拆成 “先介绍 3 个本地人常去但游客很少知道的角落,每个地方说明白怎么去、最佳体验时间、隐藏消费;再分析这 3 个地方适合什么样的游客 —— 带娃家庭 / 独自旅行 / 情侣,分别给 1 个专属玩法”。分段指令会让 AI 的输出逻辑更独特,避免和 “景点罗列 + 交通住宿” 的通用模板重合。
嵌套逻辑也很有用。比如写产品推荐,在 prompt 里加入 “先分析目标用户的 3 个潜在需求(别只说表面需求),再针对每个需求推荐 1 款产品,说明推荐理由时要对比同类产品的 3 个不同点”。这种多层逻辑会迫使 AI 进行深度思考,生成的内容很难和简单罗列的推荐文撞车。
还要记得给 AI 留 “创作空白”。完全卡死的指令会让内容僵硬,但太宽松又容易雷同。可以在 prompt 里说 “关于 XX 部分,你可以自由发挥,但要保证有 1 个观点是和主流看法相反的”。这种 “约束 + 自由” 的组合,既能保证方向不跑偏,又能激发 AI 的独特表达。
🔄 用 “动态调整” 让 prompt 持续进化
很少有一次成型的完美 prompt。想让内容相似度降到最低,就得把 prompt 当成 “半成品”,根据 AI 的输出不断调整。这就像雕刻,第一刀只是大概轮廓,多削几刀才能出细节。
拿到初稿后,先做 “相似度诊断”。把内容放进检测工具,看看哪些段落重复率高。比如发现 “开头引入部分” 和很多文章雷同,就回头优化 prompt 里的引入要求。原来可能只说 “写个吸引人的开头”,现在可以改成 “用 XX 行业的一个冷门数据开头,这个数据要能颠覆读者的固有认知”。
针对性补充信息也很关键。如果 AI 写的案例总是重复,就在 prompt 里补充 “别用 XX(常见案例),可以说说 XX(你知道的新案例),如果不知道这个案例,就自己虚构一个符合逻辑的场景”。有时候 AI 不是不想独特,而是缺乏独特的素材,你喂给它新料,它才能做出新菜。
多轮对话比单次指令更有效。第一次让 AI 写个框架,第二次针对框架里重复率高的部分单独细化,第三次让它把修改后的部分和其他内容融合。比如第一次生成后发现 “解决方法” 部分太通用,第二次就专门写 prompt:“针对 XX 问题,给出 3 个没人提过的解决方法,每个方法要说明操作步骤和可能遇到的坑”。分步骤打磨,比一次写完再大改要高效得多。
🚫 避开这些 “同质化陷阱”
就算 prompt 写得再细,有些惯性思维还是会让内容掉进重复的坑。这些陷阱得提前避开,不然费半天劲优化,结果还是和别人撞车。
别用 “万能模板式” 的开头。很多人爱让 AI 用 “随着 XX 发展,XX 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这类句子开头,这本身就自带高相似度。不如在 prompt 里直接指定开头方式,比如 “用一个读者可能经历过的场景开头,这个场景要具体到时间、动作、感受,比如‘上周三晚上 10 点,你对着电脑屏幕里的 XX 文件,突然发现……’”。具体场景比宏观描述更难重复。
警惕 “关键词堆砌” 的指令。为了 SEO,有些人会在 prompt 里说 “要包含 XX、XX 等关键词,每个词至少出现 5 次”。这种指令会让 AI 生硬地插入关键词,内容变得机械,自然容易和其他同样堆砌关键词的文章雷同。不如改成 “自然融入 XX 相关概念,不用刻意重复,让读者觉得这些词本来就该在这里”。
还要平衡 “约束” 和 “自由” 的比例。约束太少,AI 乱发挥容易重复;约束太多,内容像填空题,也会和别人的 “标准答案” 撞车。比如写书评,别规定 “必须包含作者生平、内容梗概、3 个观点”,可以说 “重点分析书中第 3 章的一个观点,其他部分可以简略,但要说说这个观点对你最近的一个决策有什么影响”。抓大放小,反而更容易写出独特内容。
最后想说,降低 AI 生成内容的相似度,本质不是和 AI 斗智,而是通过 prompt 把你的 “独特性” 注入内容里。AI 只是工具,它的输出最终反映的是你给的信息质量。把 prompt 当成你和 AI 之间的 “翻译器”,你说得越具体、越个人、越有细节,AI 翻译出来的内容就越独特。下次写 prompt 时,别只想着 “让 AI 写点什么”,多想想 “我能给 AI 什么别人给不了的东西”。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