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从语气风格的指令设计说起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上来就说 “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结果出来的内容像说明书一样干巴巴。这问题不在 AI,在你没给它定好 “人设”。
试试在指令里加具体身份,比如 “你是开了 5 年咖啡馆的老板,用聊天的语气讲选址经验,要带点自己踩过的坑”。AI 会自动匹配语气,句子里会出现 “我当时啊”“你猜怎么着” 这类口语化表达。之前帮一个美妆博主做指令,让 AI 扮演 “柜姐出身的美妆博主,说话带点小八卦但专业”,出来的内容里自动加了 “上次有个顾客跟我杠”“偷偷说个内部消息”,粉丝都说比之前自然多了。
还要注意限定情绪倾向。比如写育儿文,指令里加 “带点焦虑但又强装淡定的妈妈口吻”,AI 会用 “我家娃昨天又…… 唉,说多了都是泪” 这种句式。但别太夸张,过度强调情绪会让内容显得刻意,像 “疯狂吐槽的打工人” 就比 “暴怒的打工人” 更易把握分寸。
📏 逻辑节奏得靠指令 “搭骨架”
AI 写东西最容易犯的错是 “跳脱”,上一段说产品功能,下一段突然讲行业趋势,中间没过渡。这时候得在指令里给它画 “路线图”。
比如写测评文,别只说 “测评 XX 手机”,改成 “先讲开箱第一感受(3 句话带点惊喜感),再对比上一代重量变化(举个具体场景,比如单手握持),然后说相机功能(重点讲夜景模式,加一个拍路灯的例子)”。这种分段指令会让 AI 自动加过渡句,像 “说到重量,我特意拿上一代对比了下”“讲完手感,不得不提相机这块”。
长短句搭配也能靠指令调。在结尾加一句 “每 3 段里要有 1 句短句,比如‘这功能真鸡肋’‘别买’”,AI 会刻意拆分长句。之前试写家电测评,加了这句指令后,出现了 “制冷快是快,但噪音大到睡不着” 这种短长结合的句子,读着比一长串修饰语舒服多了。
🖌️ 细节填充让内容 “有呼吸感”
AI 写的内容空泛,是因为你没让它 “填细节”。比如写旅游攻略,指令里说 “讲 3 个小众景点,每个点加一个具体场景:比如在 XX 角落发现老奶奶卖手工饼,5 块钱一个”,AI 会自动补充 “蹲在石阶上吃饼的时候,风从巷子里吹过来” 这类画面感描述。
数据也要 “落地”。别让 AI 说 “用户增长快”,改成 “用户从 1 万到 10 万只用了 3 个月,记得提第三个月突然爆单那天,客服加班到凌晨 2 点”。带场景的数据比干巴巴的数字更有说服力,也更像人会说的话。
还可以加 “无关紧要的废话”。真实写作里总有废话,比如 “今天天气有点阴,不过不影响我们聊这个话题”。在指令里加 “开头加一句和主题有点关系的废话”,AI 会自然带入,反而让内容更松弛。
🔄 用 “交互感” 指令打破生硬
很多 AI 文像自说自话,因为没加 “对话感” 指令。试试在指令里加 “偶尔问读者一句,不用等回答那种”,比如写理财文,AI 会插入 “你是不是也觉得银行理财利息低得离谱?” 这种句子。
也可以加 “自我修正” 的提示。比如 “写着写着突然意识到说错了,补一句‘哦不对,刚才那个数记错了’”,这种小失误会让内容更真实。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用这招后,读者留言说 “感觉像在听同事聊天”。
但别加太多互动,每 500 字最多 1-2 处,多了会打乱节奏。
🎯 避坑指南:这些指令千万别用
别用 “写一篇流畅自然的文章” 这种空话,AI 根本不懂什么叫 “流畅”。要用具体标准,比如 “每段不超过 3 行,遇到专业词加个解释,比如‘GMV(就是总销售额)’”。
别一次给太复杂的指令。有人喜欢堆要求,“既要像专家又要像小白,还要幽默带数据”,AI 会混乱。分步骤来,先定身份,再定结构,最后加细节。
写完后自己读一遍,遇到拗口的地方,回头改指令。比如发现 AI 总说 “综上所述”,下次指令里加 “别说‘综上所述’,换成‘说白了’”。
其实 AI 就像个刚入行的实习生,你说越具体,它做得越好。那些让人觉得 “不像 AI 写的” 内容,都是指令里藏着无数细节的结果。多试几次,你会发现 AI 能写出带着你个人风格的文字,前提是你先告诉它 “你想成为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