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内容创作领域,AI 洗稿和原创的较量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人都想知道,用 AI 洗稿的文章到底能不能通过原创检测?实测结果又如何呢?
先来说说 AI 洗稿的常见套路。现在不少人会用 AI 工具对原文进行同义词替换、句子重组或者段落调整。比如把 “快速” 换成 “迅速”,把 “首先” 改成 “一开始”,再把段落顺序打乱。乍一看,文章好像变了个样,但实际上核心内容还是原来的那一套。这种洗稿方式在早期确实能蒙混过关,可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效果越来越差了。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 AI 检测工具越来越厉害了。就拿知网和维普来说,它们的检测系统会从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两个方面来分析文章。比如,AI 生成的内容往往逻辑过于完美,用词也比较平滑,这就会导致 “困惑度” 低,很容易被检测出来。还有一些工具,像朱雀大模型检测,会通过语义相似度、句式规律性等特征来区分人工和 AI 生成的内容。
不过,检测工具也不是万能的,它们存在不少问题。南方都市报做过一个实测,用 10 款热门的文本 AIGC 检测工具测试了四类文章。结果发现,像老舍的经典文学作品《林海》,有 7 款工具能准确检测出 AI 率为 0,但茅茅虫却误判为 99.9% 是 AI 生成,万方也把近 500 字标注为 AI 生成。这说明不同工具的检测标准参差不齐,误判、漏检、乱检的情况都有。
再看看实际案例。四川大学的学生赵朗用 ChatGPT - 4.5 生成了一篇文章,AI 率检测结果只有 10%。这说明越新的模型生成的内容,可能越不容易被检测出来。还有邹冉,她的论文在维普检测系统更新前后,AI 率从 0.84% 飙升到 41.3%,连引用的法律法规文件内容都被认定为 AI 生成。这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写的论文,却因为检测工具的问题被误判。
那是不是说 AI 洗稿就完全没可能被判原创呢?也不是。如果洗稿的人技术够高,对文章进行深度改写,比如加入自己的观点、案例,调整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再结合一些降 AI 味的技巧,确实有可能降低被检测出来的概率。比如,在写作时避免使用过于规范、简洁的表达,多加入一些个人化的语言和细节。
但要注意,这种做法风险很大。现在很多平台对原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被检测出来是洗稿,后果很严重。像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会对洗稿的账号进行限流、封号等处罚。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工具也在不断升级,现在能蒙混过关,不代表以后也能。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避免洗稿呢?其实有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在写作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多加入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还可以使用一些降 AI 味的工具,像第五 AI 的工具箱,能把 AI 味降低到 0%,帮助文章通过原创检测。另外,在引用他人内容时,一定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的嫌疑。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埋入 “Token 炸弹”。具体来说,就是在文字或表情后面添加很多隐藏的变体选择符,这些字符肉眼看不见,但系统在处理时会发现 token 数暴增,从而干扰 AI 洗稿。不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技术流的创作者,而且对一些推理模型可能不太管用。
从法律和技术层面来看,打击 AI 洗稿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新的检测模型如 ImBD 和 Fast - DetectGPT 提高了准确率,能更准确地识别出 AI 生成和修改的内容。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 AI 生成内容的标识和检测做出了规范。
总的来说,AI 洗稿被判原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风险极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靠 AI 洗稿蒙混过关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创作者来说,与其绞尽脑汁去洗稿,不如踏踏实实做好原创内容。毕竟,只有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文章,才能在激烈的内容竞争中站稳脚跟。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