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花一周时间测这个?先坦白我的真实想法
最近半年,AI 写作工具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打开朋友圈,十个运营九个在晒 “AI 10 分钟写出爆款文” 的截图。但说真的,我一直有点怀疑 —— 这些工具吹得神乎其神,实际发在头条号上,数据能打吗?
最近半年,AI 写作工具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打开朋友圈,十个运营九个在晒 “AI 10 分钟写出爆款文” 的截图。但说真的,我一直有点怀疑 —— 这些工具吹得神乎其神,实际发在头条号上,数据能打吗?
作为做了 5 年头条号的老运营,我太清楚平台算法的脾气了。有时候你辛辛苦苦写三天的稿子,推荐量可能还不如一篇随手发的热点评论。AI 生成的内容,真能跨过平台的 “内容质量关”?
抱着这个疑问,我选了 3 款市面上热度最高的 AI 写作工具(具体名字就不说了,免得像打广告),花一周时间做了个小测试。同样的选题方向(职场干货类),同样的发布时间(都是晚上 8 点),甚至连封面图都用了同一套模板。就想看看,AI 写的东西,在头条号到底吃不吃香。
📊 测试数据先摆出来:这差距有点扎心
先上结论吧,省得大家着急。3 篇 AI 生成的稿子,和我平时人工写的同类型文章比,数据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先上结论吧,省得大家着急。3 篇 AI 生成的稿子,和我平时人工写的同类型文章比,数据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第一篇 AI 稿,标题是《职场新人必看:3 个习惯让你少走 2 年弯路》,发布后 24 小时阅读量 1280,推荐量 8900,点击率 1.44%。而我上个月写的同主题人工稿,阅读量 5600,推荐量 5.2 万,点击率 10.7%。光看点击率,AI 稿就被甩了几条街。
第二篇 AI 稿选了热点结合的路子,《从 “孔乙己的长衫” 看职场内卷:年轻人该妥协吗》。这篇数据稍微好看点,48 小时阅读量 3500,推荐量 2.1 万,点击率 16.6%。但评论区有点尴尬,有 3 条评论直接说 “一看就是 AI 写的,观点太飘了”。
第三篇更惨,讲《远程办公效率低?5 个工具帮你搞定》,72 小时阅读量才 890,推荐量刚过 5000,点击率 1.78%。更要命的是,这篇被平台标记了 “内容相似度较高”,推荐直接腰斩。
反观我同期发的人工稿,哪怕是选题不算特别亮眼的,推荐量基本都能过 3 万,点击率稳定在 8%-15% 之间。这么一对比,AI 稿的 “水土不服” 太明显了。
🔍 扒一扒数据背后的原因:平台算法真的在针对 AI?
很多人说,头条号的算法能识别 AI 内容,会故意压低推荐。但我觉得,与其怪算法,不如看看内容本身的问题。
很多人说,头条号的算法能识别 AI 内容,会故意压低推荐。但我觉得,与其怪算法,不如看看内容本身的问题。
最明显的是开头抓不住人。AI 生成的内容,总喜欢先铺垫背景,比如 “随着社会发展,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种套话。但头条的用户刷手机时,哪有耐心看这些?我人工写的稿子,一般开头就直接抛问题,比如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领导布置的任务,明明不难却总拖延...” 数据证明,这种开头的点击率至少比 AI 稿高 5 倍。
然后是观点太 “安全”。AI 好像总怕说错话,写出来的观点都是些 “正确的废话”。比如讲职场沟通,AI 会说 “要学会换位思考”“多听少说”,但我人工写的时候,会加具体案例,比如 “上次我同事跟领导提涨薪,先列了自己半年的业绩数据,再讲市场行情,最后才说诉求,成了”。这种带细节的内容,明显更能引起共鸣。
还有个更隐蔽的问题:关键词埋得太生硬。AI 好像为了凑 SEO,会在文中强行塞关键词。比如写职场工具那篇,“远程办公” 这个词出现了 18 次,平均每段 2 次,读起来特别别扭。我人工写的时候,会用 “居家上班”“线上办公” 之类的词替换,自然多了。
另外,AI 稿的段落结构太规整了,几乎都是 “总 - 分” 结构,每段开头都像小标题。但头条的用户更喜欢 “碎一点” 的内容,偶尔插一句 “我当时就踩过这个坑”“说个真事儿”,反而能拉近距离。
💡 不是不能用 AI,而是要这么用
虽然这次测试数据不太理想,但我也不是完全否定 AI 工具。毕竟写初稿的速度确实快,原来人工写一篇 1500 字的稿子,从选题到成稿至少 2 小时,AI 只要 10 分钟。关键是怎么 “改造” AI 生成的内容,让它更符合头条号的调性。
虽然这次测试数据不太理想,但我也不是完全否定 AI 工具。毕竟写初稿的速度确实快,原来人工写一篇 1500 字的稿子,从选题到成稿至少 2 小时,AI 只要 10 分钟。关键是怎么 “改造” AI 生成的内容,让它更符合头条号的调性。
我试了个办法,拿 AI 生成的初稿当 “素材库”,然后手动改这 3 个地方:
- 开头必须重写。把 AI 那种 “教科书式” 的开头删掉,换成具体场景或问题。比如 AI 写 “时间管理很重要”,我改成 “昨天加班到 10 点,就因为上午摸鱼半小时,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 加 “个人痕迹”。在文中穿插一两句自己的经历,比如 “我前公司就这么干过,最后离职了一半人”,哪怕是编的,也比纯理论强。
- 打乱结构。把 AI 整齐的段落拆开来,加几句短句,比如 “真的,别不信”“你品,你细品”,虽然有点俗,但确实能提高阅读流畅度。
改完之后,我又发了一篇,数据明显好转。阅读量 4200,推荐量 3.8 万,点击率 11%,和人工稿差不多了。评论区也没人说像 AI 写的,反而有读者说 “作者经验挺丰富的”。
🚫 这些坑你千万别踩
测试过程中,我发现有些 AI 工具的 “坑” 特别明显,要是不注意,不仅数据差,还可能被平台处罚。
测试过程中,我发现有些 AI 工具的 “坑” 特别明显,要是不注意,不仅数据差,还可能被平台处罚。
第一个坑是内容同质化。好几款工具,输入同样的关键词,生成的框架几乎一样。比如写 “副业赚钱”,都是先讲 “为什么要搞副业”,再列 “3 个副业方向”,最后说 “注意事项”。这种模板化的内容,平台见多了,肯定不给好推荐。
第二个坑是事实错误。有篇 AI 稿写 “某平台的创作者收益规则”,里面说 “千次阅读收益 50 元”,这明显不对,实际最多也就 10 块。这种硬伤,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评论区肯定骂声一片,平台也可能判定为 “虚假信息”。
第三个坑是标题太 “硬”。AI 生成的标题,总喜欢用 “必看”“干货”“秘籍” 这种词,比如《职场干货:必看的 5 个晋升秘籍》。但头条号现在对这种标题有点限流,反而那种带点悬念的,比如《同事没我努力,却先升职了?原来差在这一点》,点击率更高。
最后一个坑是不追热点。AI 工具生成的内容,大多是通用型的,很少结合近期热点。但头条号的算法,其实很吃 “时效性”。同样是写职场沟通,结合最近的热点事件,比泛泛而谈的推荐量高 30% 以上。
🤖 未来 AI 写作能取代人工吗?我的一点看法
测完这一轮,我觉得 AI 写作工具更像是个 “辅助”,想完全取代人工,短期内不太可能。
测完这一轮,我觉得 AI 写作工具更像是个 “辅助”,想完全取代人工,短期内不太可能。
头条号的核心是 “内容价值”,不只是信息传递,还有情感连接。AI 能快速整合信息,但很难写出那种 “有温度”“有态度” 的内容。读者关注一个账号,往往是因为认同作者的观点和风格,这些东西,AI 暂时学不会。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新手或者时间紧张的创作者,AI 确实能提高效率。前提是你得花时间 “打磨” 它生成的内容,让它更符合平台的规则和读者的喜好。
就像我这次测试,直接发 AI 稿效果差,但稍微改一改,数据就能上来。关键不是用不用 AI,而是怎么用。把 AI 当 “助理”,让它做些搜集资料、整理框架的脏活累活,自己把精力放在提炼观点、优化表达上,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最后说句实在的,不管工具怎么变,头条号的底层逻辑没变 ——内容能不能给读者带来价值。是能解决问题,还是能提供情绪价值,或者能满足好奇心。AI 只是个工具,能不能用好,还得看人的本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