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GC 写新媒体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都有个头疼的问题 ——AI 痕迹太重。平台不喜欢,读者看着也别扭,还过不了原创检测。其实从 AI 生成初稿到最终发布,有一整套处理流程能把 AI 味降到最低。今天就把这套全攻略掰开揉碎了讲,全是实操干货。
✍️ 第一步:AI 初稿 “大换血”,先破后立
拿到 AI 生成的初稿别急着改细节,先整体读三遍。你会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句子像机器组装的,长句套长句,修饰词堆得密密麻麻。比如 “在当前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企业对于高效便捷的营销手段的需求正呈现出与日俱增的态势”,这种句子就得大改。
怎么改?把长句拆成短句,像切西瓜一样按意思分段。上面那句可以改成 “现在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快,企业都想要高效又方便的营销办法,这种需求一天比一天多”。你看,意思没变,但读着顺多了,AI 那股子僵硬劲儿没了。
还有个明显特征是 AI 爱用 “专业术语堆砌”。比如写职场文,动不动就 “赋能”“闭环”“抓手”,普通人看着懵。咱得换成大白话,“赋能” 改成 “帮上忙”,“闭环” 说成 “形成循环”,接地气才是新媒体的王道。
初稿里肯定有不少 “正确的废话”。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直接删掉。新媒体文章讲究开门见山,别让读者等半天。
🗣️ 第二步:注入 “人味儿”,让文字会说话
AI 写的东西像机器人念稿子,缺情绪缺温度。这一步就得给文字 “装感情”。比如写美食文,AI 可能说 “这道菜味道不错,有层次感”,太干了。改成 “咬下去第一口,酱汁在嘴里爆开,先甜后鲜,最后还有点微微的辣在舌尖打转,这层次感绝了”,是不是立马有画面有情绪了?
多加点 “口语化碎片”。就是平时说话会带的小词儿,比如 “咱就说”“你猜怎么着”“说实话啊”。在段落开头或者转折的地方加,不用多,一句两句就能让文风活起来。但别乱加,得跟内容搭,不然就像画蛇添足。
还可以故意留 “小瑕疵”。人写东西难免有重复的词,或者偶尔一句没那么工整。比如 “这个方法好用,真的好用,试过的人都知道”,这种轻微的重复反而显得真实。AI 写的东西太 “完美”,反而假,适当打破这种完美感很重要。
🧠 第三步:逻辑 “重排兵”,让思路跟着人走
AI 的逻辑是 “直线型” 的,从 A 到 B 到 C,硬邦邦的。但人说话不是这样,经常会插个例子,或者先摆现象再挖原因。比如写 “熬夜的危害”,AI 可能先列 123,再总结。咱可以改成 “前几天见着个朋友,才 28 岁就掉头发掉得厉害,问了才知道天天熬到凌晨三点。其实不光掉头发,熬夜对心脏、皮肤的伤害都不小……”
段落之间加 “桥梁句”。就是让上一段和下一段能自然接上的话。比如上一段讲了 “怎么做”,下一段想讲 “为什么这么做”,中间加一句 “可能有人会问,非得这么做吗?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过渡就自然多了。AI 写的文章经常是一段一个新话题,硬切换,读者看着累。
把 “结论前置” 改成 “慢慢揭晓”。AI 总爱先说结果再说原因,咱可以反过来。比如写 “某款产品好用”,别先喊 “这款产品超好用”,而是先讲 “有次急着赶报告,试了好几款工具都不行,直到用了这个……”,慢慢引出结论,更能勾着读者看。
🔍 第四步:原创度 “再升级”,加私货是关键
AI 写的内容大多是 “信息整合”,缺独家东西。想过原创检测,必须加 “私货”—— 自己的经历、独特的数据、小众案例。比如写 “自媒体涨粉”,别光说 “要发优质内容”,可以加一句 “我去年做美食号的时候,试过连续一周发同个菜品的不同做法,粉丝涨了 300 多,比杂七杂八发效果好太多”。
换个 “叙述角度”。AI 爱用第三人称 “大家”“人们”,咱多用第一人称 “我”“我们团队”,或者第二人称 “你”。比如把 “人们在选择产品时会关注价格” 改成 “你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先看价格?我反正会”,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原创感也强。
对 AI 给的例子 “大换血”。AI 举的例子要么太老,要么太大众。比如讲 “直播带货”,AI 可能举某头部主播的例子,你就换成你小区门口服装店老板娘直播卖货的事儿,具体到她怎么吆喝,怎么跟粉丝互动,这种小众案例更显真实,也更难撞车。
📝 第五步:细节 “精雕磨”,抠出自然感
检查 “标点符号”。AI 用标点特别规矩,逗号句号分得清清楚楚。咱可以灵活点,该用逗号的地方偶尔用个顿号,长句里加个破折号断开。比如 “他说要去买水果、香蕉、苹果、橘子都得带点”,比 “他说要去买水果,香蕉、苹果、橘子都得带点” 多了点随意感。
调整 “用词重复率”。AI 怕重复,会换一堆近义词,反而显得刻意。咱可以适当重复用词,比如一段里反复用 “好用”“不错”,就像人说话时词穷了一样,更真实。但别太过分,关键信息的词还是得换着说。
加 “无效信息”。就是那些看似没用但符合说话习惯的话。比如 “说真的啊,这事儿我跟好几个人聊过”“你可能没注意,其实这种情况挺常见的”。这些话不影响核心内容,却能冲淡 AI 的 “精准感”,让人觉得是随口说的。
🚀 第六步:发布前 “终检”,过两关再出手
先过 “人工通读关”。把文章打印出来,或者用手机语音读一遍,听着别扭的地方肯定有问题。比如读着拗口的句子,大概率是 AI 没改干净;读着没情绪起伏的段落,就得再加点语气词。
再过 “工具检测关”。用朱雀 AI 味检测工具扫一遍,重点看 “疑似 AI 句”。但别全信工具,它标红的地方自己再判断。有些句子虽然工具说像 AI,但读着自然,就不用改。工具只是辅助,最终还是看人的感觉。
最后检查 “平台适配度”。不同平台对 AI 痕迹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公众号相对宽松,头条号、百家号查得严。发之前看看平台最近的规则,比如某平台最近严查 “总分总” 结构,那就把结尾总结段拆成零散的感慨句,顺着内容自然收尾。
按这套流程走下来,AI 生成的文章基本能脱胎换骨。关键不是 “消灭 AI”,而是让 AI 成为帮手,最后出来的东西既保留 AI 的高效,又带着人的温度和独特性。现在平台不反感 AI 写作,反感的是 “偷懒式 AI 写作”,花点心思处理,过原创、涨流量都不是难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