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AI 写作工具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用过的人都知道,直接用 AI 写的东西发出去,很容易被平台判定为 “机器生成”,流量被限制是常事。尤其是那些做新媒体的朋友,每天要产出大量内容,既想省时间用 AI,又怕过不了平台的检测,这矛盾可不小。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种 AI 痕迹降重工具开始火起来。其中有款工具专门推出了 “新媒体版”,宣传说能把 AI 写的稿子处理得像真人写的,轻松过朱雀这类检测平台。真有这么神吗?我花了一周时间实测,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
🛠️ 先看看基础功能:真的懂新媒体人需求吗?
这款工具的新媒体版界面设计挺简单,打开就是文本输入框,支持直接粘贴、word 导入,甚至能连微信公众号后台同步草稿,这点对新媒体小编来说确实方便。毕竟谁也不想来回切换软件拷贝内容。
它主打的降重模式有三种:“轻度改写” 适合本身 AI 痕迹不重的文本,主要调句式;“深度降重” 会大幅度替换词汇和调整段落结构;“新媒体专属” 据说是针对公众号、头条这类平台的文风优化的,加了更多口语化表达。
让人在意的是它的 “AI 痕迹诊断” 功能。粘贴文本后点一下,会生成一份报告,标出来哪些句子 “机器感重”,哪些词汇 “AI 常用”。我试了篇用 ChatGPT 写的美妆稿,报告里把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种词都标红了,还提示 “段落过长,建议拆分”。这诊断结果倒是挺准,确实是 AI 写作的常见毛病。
不过有个小问题,免费版每次只能处理 2000 字以内的文本,超过就得分段。对写长文的人来说,这有点麻烦。而且深度降重和新媒体专属模式都要会员,按月付费不便宜,这对偶尔用一次的人不太友好。
✍️ 实测体验:处理后的稿子读起来顺吗?
光看功能不行,得实际用用才知道。我找了三篇不同类型的稿子做测试。第一篇是用文心一言写的职场干货文,大概 1500 字,AI 痕迹诊断分数是 78 分(越高越像机器写的)。
先用 “轻度改写” 处理。出来的稿子变化不算大,主要是把长句拆成了短句,比如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发展” 改成 “现在职场竞争厉害,得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上节奏”。读起来顺了点,但感觉还是有点生硬。再测 AI 痕迹,降到了 62 分。
接着换 “新媒体专属” 模式。这次改动明显大了,加了不少语气词,比如 “你猜怎么着?”“其实啊”,还把一些专业词换成了大白话。像 “核心竞争力” 改成 “吃饭的本事”,虽然有点太口语化,但确实有那股子公众号推文的味儿。AI 痕迹分数降到了 45 分,进步不小。
第二篇测试的是 AI 写的产品评测稿,本身带点数据和专业术语。用深度降重处理后,发现个问题:有些专业词被改得不准确了。“转化率提升 15%” 居然被改成 “转化的人多了一成半”,虽然意思差不多,但在评测稿里这么写显得不专业。看来处理带数据和专业内容的文本时,还得自己再检查一遍。
第三篇是篇情感类短文,AI 写的总感觉少点温度。用新媒体模式处理后,加了些细节描写,比如把 “她很伤心” 改成 “她眼圈红了,捏着杯子的手指都发白了”。读起来确实更有画面感,AI 痕迹分数从 68 降到了 32 分。这点倒是挺惊喜的。
整体看下来,处理后的稿子流畅度还行,但不是所有类型都适用。情感文、生活类短文效果最好,专业度高的内容反而容易被改得不够严谨。
🚨 重头戏:能过朱雀检测吗?实测数据说话
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这个。朱雀检测是现在很多新媒体平台在用的 AI 识别工具,号称准确率能到 95% 以上。我专门注册了朱雀的商家版,用来测试处理前后的文本。
先测那篇职场干货文。原始 AI 稿在朱雀检测里得分为 89 分(超过 60 分就判定为机器生成),直接被判为 “高风险”。用轻度改写处理后,分数降到 58 分,刚好卡在临界值,判定为 “低风险”,但还是提示 “部分段落疑似 AI 生成”。
换新媒体专属模式处理后,再测朱雀分数是 32 分,判定为 “正常”。我仔细看了检测报告,被标为 “疑似 AI” 的段落只剩 2 处,都是些数据罗列的部分。看来这种模式对付朱雀确实有一套。
再试那篇产品评测稿。原始 AI 稿朱雀得分 92 分,高风险。深度降重后得分 55 分,低风险,但专业术语被改乱的地方都被标了出来。后来我手动改回那些专业词,再测得分 57 分,还是低风险。看来只要把关键信息改回来,不影响整体检测结果。
最让人意外的是情感短文。原始 AI 稿朱雀得分 76 分,高风险。新媒体模式处理后得分 28 分,正常。而且检测报告里几乎没有标红的地方,看来情感类内容经过优化后,最容易骗过朱雀的算法。
不过我发现个规律:如果原始文本本身 AI 痕迹特别重,比如完全是 AI 生成没经过任何人工修改的,就算用了这个工具,也很难一次就降到 30 分以下。最好是先人工改一遍,再用工具处理,效果会更好。而且同一篇稿子用工具处理多次,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有时候得分能差 10 多分。看来想用它,还得有点耐心多试几次。
🎯 哪些人适合用?这些场景最划算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这种工具。如果你本身文笔好,写稿快,那完全没必要花这钱。但有些场景下,它确实能帮上大忙。
每天要写 3 篇以上公众号推文的小编,肯定用得上。尤其是那些资讯类、生活类的账号,内容不需要太深度,用 AI 写完再用这个工具处理一下,能省不少时间。我算过,一篇 1500 字的稿子,人工改 AI 痕迹得 20 分钟,用工具处理加简单检查,5 分钟就够了。
还有那些做自媒体的新手,本身写作能力一般,用 AI 写稿又怕被平台罚。这个工具能帮他们快速提升内容质量,至少先保证不被判定为机器生成。不过还是得提醒一句,工具只是辅助,想写出好内容,自己还得多练。
学生党写作业或者小论文的话,也能用上,但别指望它能过学术论文的查重系统。学术类的检测比朱雀严多了,这个工具对付对付校内的初级检测还行,真要发表论文,还得靠自己认真写。
不太推荐用的场景是专业度很高的内容,比如科技评测、财经分析这些。工具很容易把专业术语改得乱七八糟,后期校对的时间可能比自己写还长,得不偿失。
💡 优缺点总结:值不值得入手?
用了一周,我对这个工具的优缺点也算摸得差不多了。先说好的方面:
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付朱雀检测确实有效果,尤其是新媒体专属模式,处理后的文本在朱雀检测里得分普遍能降到 40 分以下,这在同类工具里算佼佼者了。
操作简单也是个大亮点,不用学什么复杂功能,粘贴文本选个模式就行,对电脑小白很友好。而且处理速度快,1000 字的文本也就几秒钟的事,不耽误时间。
但缺点也很明显:免费版限制太多,字数、功能都受限,想好好用就得充会员,长期用下来是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它的降重逻辑有时候有点机械,会把一些好句子改得没那么通顺,还得人工再润色。
最让人头疼的是对专业内容的处理不够智能,很容易改坏关键信息。要是用它处理法律、医疗这类严谨的内容,风险不小,搞不好还会出错。
总体来说,如果你是做新媒体的,每天要产出大量内容,又经常用 AI 辅助写作,那这个工具的新媒体版还是值得入手的,至少能帮你解决朱雀检测的问题。但要是写专业内容,或者只是偶尔用一次,那就没必要花这钱了。
最后提醒一句,工具再好也只是辅助,想写出真正受欢迎的内容,还得靠自己的思考和积累。AI 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动脑筋,这点可别忘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