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少做自媒体的朋友,用 AI 写东西总遇到限流的麻烦。明明内容看着还行,就是没流量,后台一看,大概率是被平台检测出 AIGC 痕迹了。其实啊,想避开这个坑,关键在从源头下手,让 AI 写出来的东西带着 “人味儿”。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实操干货,都是踩过坑总结出来的经验。
📝 内容原创性:AI 是辅助,灵魂得自己填
AI 生成的内容,最大的问题是 “空泛”。它能给你搭个框架,甚至填充不少信息,但缺了 “独家视角”。这就像盖房子,AI 给了砖瓦水泥,怎么垒出自己的风格,全看你怎么设计。
比如写职场干货,AI 可能会说 “要积极沟通”。这话没错,但太普通了。你得加上自己的经历:“上次跟领导汇报工作,我先把数据结果摆出来,再讲遇到的问题,最后提了三个解决方案,领导当场就拍板了。这种带着方案的沟通,比单纯说‘我遇到困难了’管用十倍。” 你看,加上具体场景和个人感悟,AI 的套话就变成独家内容了。
还有个小技巧,用 AI 生成初稿后,别急着发。先放半天,回头用自己的话再改一遍。把长句拆成短句,把书面语换成平时说话的调调。比如 AI 写 “鉴于当前市场环境,建议采取多元化策略”,你改成 “现在市场这情况,多备几条路准没错”,一下子就接地气了。
另外,多加入 “时效性元素”。AI 的数据库有滞后性,你可以补充最近的热点、本地的新鲜事。写旅游攻略时,AI 推荐了某个古镇,你加上 “上周刚去,发现镇口新开了家豆花铺,三块钱一碗,比景区里的好吃多了”,这种实时信息 AI 可写不出来,平台也更认这种有 “鲜活感” 的内容。
💬 语言风格:跳出 AI 的 “模板腔”
AI 写东西,总带着一股 “标准答案” 的味儿,句子结构工整得有点死板。想让内容活起来,就得打破这种套路。
试试 “长短句混搭”。AI 爱用长句,你就故意加几个短句穿插着。比如讲护肤经验,AI 写 “使用保湿产品时,应先清洁面部,再涂抹爽肤水,最后均匀涂抹保湿乳液以达到最佳效果”,你改成 “洗脸后别直接抹保湿霜。先拍点爽肤水,等半分钟吸收了,再涂乳液。这样才管用”。短句一加,节奏就出来了,读着也不费劲。
还有,多用人称代词和口语化的连接词。“我觉得”“你看啊”“其实呢” 这些词,AI 很少用,但加上之后,就像在跟读者聊天。写美食测评时,不说 “该餐厅的红烧肉味道浓郁”,而是 “我觉得这家的红烧肉,那味儿浓得很,入口就化”,亲切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避免 “绝对化表达” 也很重要。AI 总爱说 “一定”“必然”“所有”,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绝对的事。改成 “可能”“大概率”“不少人觉得”,会更真实。比如写育儿文章,不说 “早教一定能让孩子更优秀”,而是 “不少家长觉得早教有点用,但也不是说不上就不行”,这样的表述更客观,也更像真人说话。
📊 结构逻辑:别让 AI 的 “套路” 露馅
AI 写文章,结构往往很 “标准”:开头点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这种结构没毛病,但太规整了反而像机器写的。
可以试试 “打破常规开头”。别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先扯两句闲篇。写理财文章,不说 “今天来讲讲基金投资”,而是 “昨天跟邻居王阿姨聊天,她说手里的钱放银行利息太低,想试试基金又怕亏。估计不少人都有这想法吧?今天就聊聊这事儿”。用个小故事或者生活场景引入,读者更容易代入,平台也更认可这种 “自然切入” 的内容。
段落之间的过渡,别用 “首先”“其次”“最后” 这些词。换成 “说到这,想起个事儿”“反过来想呢”“再举个例子”。比如写职场晋升,上一段讲了能力提升,下一段想讲人际关系,就说 “光自己能干还不够。办公室里的关系也得处好,我前同事小李就是例子……”,这样过渡不生硬,也更像真人在梳理思路。
结尾也别总搞 “总结升华”。有时候留个小尾巴,或者提个小问题,效果更好。写电影影评,不说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而是 “看完走出影院,风一吹,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件想做的事没做。你们有没有这种时候?” 开放式的结尾,更容易引发互动,平台也喜欢有互动潜力的内容。
🔍 数据和案例:用 “真实感” 打败 AI 的 “堆砌感”
AI 很爱堆数据,但往往用得很生硬,比如 “据统计,80% 的用户表示满意”。这种数据没来源、没场景,一看就像编的。
引用数据时,最好加上具体来源和背景。“去年某电商平台的报告里说,年轻人买家电,70% 会先看评价里的实拍图。我自己买冰箱时,也是翻了上百条带图的评价才下单”,把数据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可信度立马提升。
案例要 “具体到细节”。AI 给的案例往往很笼统,“有用户通过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你得把它具体化:“我朋友小张,做美妆号的,之前粉丝涨不动。后来每天在视频里加一段自己化妆时的小失误,比如眼线画歪了、口红蹭到牙齿上了,三个月粉丝就涨了五万。她自己都说,没想到这种‘不完美’反而更招人喜欢”。细节越具体,越像真实发生的事,AI 可编不出这么细的案例。
还有,别怕用 “不完美的数据”。AI 总爱给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显得很专业,但真人说话哪会这么精准。“大概有一半人吧”“差不多三百多块”,这种模糊的表述反而更真实。写副业分享时,不说 “该副业平均月收入 5862 元”,而是 “身边做这个的,一个月大概能挣五六千,多的时候也能过万”,这样才像真人在分享经验。
📱 平台规则:跟着平台 “脾气” 调整
不同平台对 AIGC 的容忍度不一样,得摸清楚平台的 “脾气”。
像公众号,对深度内容要求高,AI 写的内容容易显得单薄。你可以在 AI 初稿的基础上,增加更多个人分析和独特观点。比如写行业分析,AI 列了一堆数据,你就加上 “我觉得这组数据背后,其实反映出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变化,比如……”,增加内容的厚度。
短视频平台的文案,讲究 “短平快”。AI 写的文案往往太长,得大幅精简。开头三秒就要抓眼球,比如 “用 AI 写文案总被限流?我教你一招,马上见效”,然后用最直接的话讲核心内容,别绕弯子。
小红书这种社区型平台,用户喜欢 “真实体验”。AI 写的种草文太像广告,你得加入更多 “个人感受”。“这瓶面霜,AI 说保湿效果好。我用了两周,早上起来脸确实不干了,但味道有点像小时候用的雪花膏,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接受”,把优点和小缺点都说说,更像真实的分享。
另外,多关注平台的 “限流预警信号”。如果某篇 AI 写的内容,发布后几个小时阅读量远低于平时,就得赶紧分析原因。是不是语言太生硬了?还是结构太规整了?及时调整,慢慢就能摸出平台的偏好。
✨ 细节把控:那些容易被忽略的 “AI 痕迹”
有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可能被平台判定为 AIGC。
比如标点符号,AI 用得很 “标准”,逗号、句号规规矩矩。你可以故意加几个省略号、破折号,或者在句尾用个 “啦”“哦” 之类的语气词。“今天就先说到这啦,下次再跟你们聊别的”,这种小调整,能减少不少 AI 味。
还有排版,别用 AI 自动生成的那种 “整齐划一” 的格式。适当空行,偶尔用个表情符号,比如 “☀️”“🍜”,让页面看起来更活泼。写生活随笔时,段落之间空一行,重点句子前面加个 “👉”,读者看着舒服,平台也更认可这种 “人工排版” 的痕迹。
最后,发布前一定要 “人工通读”。哪怕是改了好几遍的内容,也再读一遍。读的时候,感觉像在跟朋友聊天,哪里不顺口就改哪里。有时候一个词换了,整个句子的 “人味儿” 就出来了。
其实啊,AI 就是个工具,用得好不好,关键在人。只要多花点心思,把自己的东西揉进去,让内容带着你的温度和个性,就不怕被平台认出来是 AI 写的。试试这些方法,慢慢就能找到感觉,流量自然也就上来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