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后台数据,十个爆款里有八个标着 “AI 生成”,但真正能跑出来的没几个。不是 AI 不行,是大多数人把这工具用成了 “填空题”—— 扔个标题进去,等机器吐字,最后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想让 AI 文案在信息流里站住脚,得懂点 “驯服” 的门道。
📝 先把 “AI 味” 拧干:从句子开始拆
AI 写东西有个通病:爱用套话,比如 “众所周知”“综上所述”,一看就带着机器的僵硬。上次帮一个美妆号改文案,原 AI 稿写 “这款面霜采用先进技术,能有效保湿”,改完变成 “熬夜赶方案那天涂了它,凌晨三点摸脸还软乎乎的,比前男友的晚安短信靠谱”。后者转发量是前者的五倍。
怎么改?教个笨办法:把 AI 生成的段落拆成短句,像聊微信那样重新拼。比如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能改成 “现在体检中心比网红餐厅还挤,你上次测体脂是啥时候?” 多插点口语化的转折,“不过”“说真的”“我试过”,这些词能让文字瞬间活起来。
还有个技巧:加 “具体细节”。AI 爱说 “效果显著”,你得补上 “连续用七天,法令纹那里的粉底不卡粉了”;AI 说 “用户反馈良好”,你换成 “后台有个宝妈说,孩子吃完这个再也没半夜哭着喊肚子痛”。细节越具体,越像真人体验,算法也更爱推 —— 毕竟用户停留时长摆在那。
对了,别迷信 “高级词”。美妆号用 “肤感丝滑” 不如 “像融化的冰淇淋抹在脸上”;科技文说 “运算高效”,不如 “加载速度比楼下快递小哥爬五楼还快”。AI 总往 “专业” 上靠,你得往 “人味儿” 上拽。实在拿不准,读一遍,觉得像在跟朋友唠嗑就对了,像念说明书就重写。
🔍 给 AI 装个 “用户雷达”:别让机器自说自话
上个月帮一个母婴号做优化,他们用 AI 写的 “婴儿辅食指南”,数据一直上不去。点开看,全是 “建议添加含铁米粉”“注意食物过敏”,这些内容百度一搜全是。后来让他们先爬了三天评论区,把高频问题列出来:“六个月宝宝吃辅食总呛到”“上班带饭怎么加热辅食”,再让 AI 围绕这些写,阅读量直接翻了三倍。
核心在这:先喂给 AI “用户痛点”,再要答案。你得先做功课 —— 去看同类爆款的评论区,翻私信里的提问,甚至蹲相关的宝妈群、职场群,把那些带情绪的吐槽记下来。比如职场号写 “摸鱼技巧”,别让 AI 泛泛而谈,先输入 “同事总借我会员怎么办”“领导周末发消息要不要回”,这些具体场景才能让 AI 写出有用的东西。
还有个操作:让 AI “代入角色”。写职场文,就告诉它 “你是个刚跳槽三次的运营,说话带点吐槽但有干货”;写情感文,设定成 “30 岁已婚,擅长用身边人的故事讲道理”。上次给一个财经号试了下,让 AI 扮演 “开奶茶店亏过 20 万的老板”,讲理财知识,里面加了句 “我当初要是懂复利,就不会把加盟费全砸进去了”,评论区全在问 “后来呢”。
别让 AI 只说 “是什么”,得逼着它说 “怎么办”。比如写 “防晒霜选购”,AI 可能列成分表,但用户要的是 “油皮选哪款不闷痘”“海边玩涂多少倍合适”。你可以在提示里加一句:“假设读者是第一次买防晒霜的大学生,预算 100 块以内,告诉他们三个避坑点”。目标越具体,AI 写出的内容越能戳中需求。
🚀 加 “独家料”:AI 负责框架,你填 “不可复制的东西”
前几天刷到个美食号,用 AI 写火锅攻略,但他加了个 “独家测评”:连续一周每天吃不同品牌的火锅底料,记录第二天早上的体重变化。这数据 AI 编不出来,结果那篇文涨了两千粉。AI 能搭骨架,但肉得是你自己的。
哪些是 “独家料”?你的亲身经历算一个。比如写 “远程办公神器”,AI 能列一堆软件,但你可以加 “我试过把会议纪要转成思维导图,结果被老板夸效率高”;写 “租房避坑”,别光说 “查房产证”,补上 “上次中介说房东在国外,我让他拍身份证和房产证同框的照片,立马露馅了”。
实时热点也算。AI 能写 “如何做短视频”,但你结合当天某平台的算法更新,说 “昨天亲测,带这个话题发布的视频审核快 20 分钟”,这就有了时效性。平时多刷行业群、平台公告,把这些新鲜事塞到 AI 框架里,内容就有了 “刚出炉” 的热气。
还有数据支撑。比如写 “公众号涨粉”,AI 会说 “多互动”,但你可以加 “上周做了三次留言抽奖,新增关注比平时多 37%,其中宝妈群体占 62%”。数据不用多,一两个具体数字就能让内容立起来。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你的后台,也能是第三方工具查的,关键是真实可验证。
🎯 最后一步:按平台 “改格式”,别让好内容死在排版上
同样一篇护肤文,发公众号和发小红书,写法天差地别。公众号适合长段落讲逻辑,小红书得用短句加表情符号。AI 通常只给文字,你得按平台脾气再加工。
举个例子,AI 生成的 “眼霜测评” 核心内容一样,但公众号版可以写成:“先说结论:25 岁以下选 A 款,性价比高;30 + 有抗老需求的选 B 款。我连续用了一个月,A 款早上涂不搓泥,适合化妆前;B 款晚上用,第二天眼下细纹能淡一点……” 小红书版就得拆成:“亲测 3 款热门眼霜💥 25 + 姐妹直接抄作业!
👉 A 款:
▪️ 价格:128
▪️ 适合:熬夜党
▪️ 缺点:有点黏
👉 B 款:
▪️ 价格:299
▪️ 适合:有干纹的
▪️ 惊喜:用两周眼下不卡粉了
(最后一张是原相机对比图)”
短视频文案更要短。抖音的爆款文案通常前 3 秒就得抓眼球,比如把 “这款拖把很好用” 改成 “我妈说这拖把买得值,现在天天跟邻居夸”。AI 写的长句子,你得像切水果一样切成小块,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关键信息加粗或者加表情。
还有发布时间的讲究。AI 不管这些,但你得根据平台流量高峰调整。比如公众号中午 12 点和晚上 8 点流量高,小红书晚上 9 点后互动多。这些 “非内容因素”,往往决定了 AI 文案能不能被更多人看到。
说到底,AI 就是个效率工具,真正的竞争力还在人身上。你对用户的理解、对行业的敏感度、对细节的把控,这些是机器学不会的。把 AI 当成 “助理”,而不是 “替身”,才能让内容既省力又出彩。现在打开你的编辑器,试试先列三个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再让 AI 围绕着写,效果可能会出乎你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