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内容的谁没试过用 AIGC 工具?写文案、剪视频、弄脚本,效率确实高。但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 AI 生成的内容,有的能爆,有的发出去就石沉大海?后台数据一看,阅读量、播放量低得离谱,甚至连自己粉丝都刷不到。这不是平台针对你,大概率是内容被判定成了 “机器产物”,悄悄给限流了。
⚠️
限流的隐形杀手:AIGC 内容的机器感机器写出来的东西,其实有很多 “破绽”。这些破绽不是说内容错了,而是太 “规整”,规整到不像人写的。就像你去餐厅吃饭,机器做的汉堡再标准,也少了点烟火气,吃多了会腻。平台算法也一样,它能嗅出这种 “机器味”。
最明显的是句式。AI 爱用长句,而且结构特别对称,主谓宾定状补一个不缺。比如写旅游攻略,机器可能会说 “当晨曦穿过云层洒落在古老的城墙之上,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美丽的瞬间”。你平时跟朋友聊旅游会这么说吗?肯定是 “早上太阳刚出来,照在城墙上特好看,大家都在拍照”。这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一眼就能被看穿。
还有观点的 “中立病”。AI 怕犯错,所以写东西总爱左右逢源。说一款产品好,它会先夸优点,再补一句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分析一个热点,它会说 “不同人有不同看法”。看起来很客观,实际上没态度。用户刷内容是想找共鸣、看立场,不是来听 “正确的废话”。这种没棱角的内容,平台自然不会给流量。
数据堆砌也是个大坑。比如写职场文,机器可能会列 “根据某调研机构数据,78% 的职场人存在焦虑情绪,其中 30 岁以下人群占比 62%”。数据是对的,但光堆数据不讲感受,就像报菜名,谁吃得下去?人写东西会说 “我身边好几个 95 后同事,天天喊着‘卷不动了’,晚上加班到十点,第二天照样得早起挤地铁,这焦虑是刻在骨子里的”。你看,带点个人观察和情绪,就生动多了。
🔍
原创度不是玄学:拆解平台判定的 3 个核心维度很多人以为原创度就是 “不抄袭”,其实对 AIGC 内容来说,远不止这些。平台判断一篇内容是不是 “真原创”,主要看三个点。
第一个是信息增量。不是说你把 AI 生成的内容改几个词就叫原创,而是有没有加入新东西。比如 AI 写 “夏天适合吃西瓜”,这是常识。但你补充一句 “我上周买了个麒麟瓜,切开发现瓤是黄的,甜得发齁,后来才知道黄瓤瓜比红瓤的更少见”,这就有了信息增量。平台喜欢这种 “人无我有” 的细节,因为能给用户带来新认知。
第二个是情感浓度。机器没有情绪,所以写出来的内容是 “冷” 的。人写的东西是 “热” 的,带体温的。比如写宠物去世,AI 可能会说 “宠物的离去会给主人带来悲伤情绪”。但人会写 “凌晨三点,我摸了摸它冰凉的爪子,才敢相信它真的走了。昨天它还趴在我脚边打呼噜,今天猫窝就空了,连它最爱啃的逗猫棒都没人碰了”。这种具体的场景和感受,能戳中人心,平台算法也能识别到这种 “情感信号”,愿意推给更多人。
第三个是风格独特性。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调调,AI 没有。如果你每次用 AI 写完都懒得改,内容就会像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但你要是固定加一些自己的 “口头禅”,比如写美食文总说 “信我,这玩意儿配米饭能吃三碗”,写科技文爱说 “说白了就是……”,时间长了,平台会记住你的风格,判定你是 “有个人特色的创作者”,给的流量自然更稳定。
✍️
告别机器腔:5 个实操技巧让文字 “活” 起来知道了问题在哪,就好解决了。其实不用完全放弃 AIGC,只要花点心思 “加工” 一下,就能让内容脱胎换骨。
加个人经历。这是最简单的方法。AI 写 “熬夜对身体不好”,你接一句 “我前阵子赶项目,连续熬了三天,第四天直接在工位上晕了,醒来在医院挂水,医生说再熬可能要住院”。真实经历一放进去,机器味立刻就淡了。不管写什么领域,都能加自己的故事 —— 写教育,说说自己当年高考的糗事;写理财,讲讲第一次被骗的经历。用户信故事,不信道理。
打乱句式结构。AI 写句子太 “规矩”,你就故意写得 “乱” 一点。比如把长句拆成短句,“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和橙子,还顺便买了瓶牛奶,结账的时候发现没带手机,只好又把东西放回去了”,改成 “今天去超市。买了苹果,香蕉,橙子。哦对了,还拿了瓶牛奶。结账时懵了 —— 没带手机。得,全放回去吧。” 加几个句号、破折号,句子长短不一,读起来就像人在说话,有停顿,有语气。
用行业黑话 / 土话。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 “行话”,这些词机器一般不会用,用了就显得你 “很懂行”。写美妆,别说 “这款粉底液遮瑕效果好”,说 “这粉底扒得牢,遮痘印跟填坑似的”;写数码,别说 “这款手机续航能力强”,说 “这手机续航太顶了,玩一天游戏还剩 30% 电”。这些词可能不那么 “标准”,但够真实,用户一看就知道 “自己人”,平台也会觉得内容有 “圈层价值”。
留 “不完美”。机器写的东西太顺了,顺到不像人写的。你可以故意留些 “小瑕疵”。比如写着写着加一句 “这块可能说的不对,欢迎懂行的朋友指正”;或者聊到某个细节说 “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这种 “不装” 的表达,反而能拉近距离。用户会觉得 “这人挺实在”,平台也会认为内容更 “原生态”。
结合实时热点。AI 的数据库有延迟,你给它喂的 prompt 再新,它也跟不上当天的热点。这就是你的机会。比如 AI 写一篇关于 “职场沟通” 的文,你看到当天热搜有 “00 后怼领导” 的话题,就可以加一句 “今天刷到那个 00 后在会上直接跟领导说‘你方案不行’的视频,其实职场沟通不一定非要软乎乎的,关键是能不能解决问题”。把热点和内容结合,既增加了时效性,又体现了 “人在现场” 的感觉,平台肯定愿意推。
🚀
从内容生产到发布:全链路防限流的细节把控光改内容还不够,从生成到发布的每个环节都有讲究。这些细节做好了,能大大降低限流概率。
生成内容时,别让 AI 一次写完整篇。分段让它写,比如先让它写开头,你改完再让它写下一段。中间穿插自己的想法,比如告诉 AI “这里加个我小时候的例子”“这段用更口语化的词”。这样 AI 的 “惯性” 会被打断,写出来的内容更碎片化,方便你后期调整。
写完一定要自己读一遍。出声读,不是默读。机器写的句子,默读可能觉得还行,一读就发现不对劲 —— 要么拗口,要么太生硬。读的时候哪里卡壳,就改哪里。比如 “本次活动的参与人数突破了预期”,读着像通知,改成 “这次活动来的人比想的多太多了”,顺口多了。
发布前用工具测测 “机器味”。现在有不少检测工具,比如朱雀 AI 味检测,能大概测出内容的机器特征。分数太高就再改改,重点改那些被标红的句子。但也别太迷信工具,工具只是参考,最终还是以 “读起来像人写的” 为标准。
发布后盯紧数据。如果内容发出去 3 小时内,完播率、互动率(点赞、评论)低于你平时的平均值,大概率是被限流了。这种时候别删,改改再重发。比如换个标题,加一段评论区的真实留言进去,或者补充一个最新的小动态。有时候只是微调,流量就能上来。
不同平台有不同的 “语言偏好”。公众号适合稍微正式点的口语,抖音、快手要更短、更炸,小红书喜欢带点 “姐妹分享” 的感觉。用 AI 生成内容后,得根据平台调风格。比如同一段美食测评,发公众号可以说 “这家店的鱼香肉丝酸甜度刚好,肉丝切得很细”;发抖音就说 “家人们!这鱼香肉丝绝了!酸甜口贼下饭,肉丝细得跟面条似的!” 贴合平台调性,机器味也会被弱化。
📊
案例说话:那些躲过限流的 AIGC 内容都做对了什么看看别人是怎么把 AI 内容改活的,可能比理论更有用。
有个职场博主,用 AI 写 “如何跟领导提涨薪”。AI 初稿写得很 “教科书”:“提涨薪前应准备充分的业绩数据,选择合适的时机,表达时注意语气诚恳……” 他改完后是这样的:“上周我刚跟领导提了涨薪,成了。说真的,没那么复杂。我就拿着这半年的项目报表去找他,报表上红笔标了我搞定的三个大单子。他正喝茶呢,我直接说‘张哥,这半年我干的活你也看到了,工资能不能往上调调?’ 他愣了下,说‘行,我跟 HR 说’。你看,比起套路,领导更认实在的东西。” 这篇阅读量比他之前纯 AI 写的高了 3 倍,评论里全是 “求细节”“我下周也试试”。他就是加了自己的真实经历,把机器化的 “步骤” 变成了 “故事 + 观点”。
还有个科技类账号,用 AI 写 “新款手机测评”。AI 写了一堆参数:“该手机搭载骁龙 8 Gen2 处理器,内存 8GB+256GB,电池容量 4500mAh……” 他改成:“我手上这台新手机,拆开包装第一感觉 —— 沉!玩了把《原神》,开最高画质,半小时后背面有点烫,但不影响操作。内存够大,我存了 2000 张照片还没满。电池嘛,早上 8 点充满,刷视频、回消息,到晚上 6 点还剩 20%。对了,它摄像头突出一块,放桌上老晃,这点得吐槽下。” 加入了手感、使用场景、吐槽,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用户能感知到的体验。这条视频播放量比他之前纯念参数的高了 5 倍。
这两个案例都有个共同点:AI 负责搭框架,人负责填 “肉”—— 个人经历、具体感受、真实吐槽。这些 “人肉内容” 正是对抗机器感的关键,也是平台愿意给流量的核心。
说到底,AIGC 只是个工具,能不能不被限流,关键看你有没有把 “机器产出” 变成 “人的表达”。原创度不是让你从零开始写,而是在 AI 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温度、视角和特色。毕竟平台要的是 “人” 的内容,不是 “机器” 的内容。下次用 AI 写东西,别光顾着图快,花半小时改改,让文字带点 “人气儿”,流量说不定就来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