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人用 AI 写公众号文章,但不少人都遇到同一个问题 —— 明明是 AI 生成的内容,却过不了原创审核。更让人头疼的是,有时候觉得自己只是 “优化” 了一下内容,却被判定为 “洗稿”。这篇文章就来好好聊聊,AI 写公众号怎么才能过原创,以及到底怎么区分洗稿和原创,帮你避开违规的坑。
📌AI 写文过原创的核心逻辑:平台到底在看什么?
很多人以为平台排斥 AI 写的文章,其实不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原创机制,核心是判断内容是否有 “独特价值”—— 不管是不是 AI 写的,只要是有独立思考、有独特表达、能给用户带来新信息,就有机会过原创。
AI 写的文章容易不过原创,问题出在这几点:一是 AI 容易生成 “模板化内容”,比如写 “职场沟通技巧”,大概率会列 “及时反馈”“换位思考” 这些老生常谈的点,没有新意;二是很多人直接用 AI 生成的内容发,连基本的逻辑调整、案例补充都不做,内容里没有 “人的痕迹”;三是部分 AI 训练数据重复,可能和已有文章撞观点、撞表述,被系统判定为相似度过高。
想让 AI 文过原创,关键不是 “隐藏 AI 痕迹”,而是给内容注入 “不可替代性”。比如同样写 “夏日防晒”,AI 可能只列防晒产品和 SPF 值,但你可以加上自己实测的 3 款小众防晒的使用感受,或者结合本地气候(比如南方潮湿地区怎么选防晒),这些就是独特价值。平台的原创算法对 “具体案例”“个人经验”“细分场景解读” 特别敏感,这些恰恰是 AI 很难凭空生成的。
另外要注意,不同平台对原创的宽容度不同。微信公众号对 “观点独创性” 要求最高,头条号更看重 “信息增量”,小红书则在意 “真实体验感”。用 AI 写文时,得先想清楚你发的平台吃哪一套,再针对性优化。
✍️AI 写文过原创的 5 个实操改造技巧
既然知道了核心逻辑,那具体怎么改?分享几个亲测有效的方法,每个都能提升原创通过率。
第一个是 “给 AI 喂精准的 “独家素材”。别让 AI 凭空写,先把你手里的独家信息扔给它。比如你是做母婴号的,手里有本地几家月子中心的真实报价和服务对比,就可以告诉 AI:“基于以下数据(列出报价和服务),写一篇‘XX 市月子中心避坑指南’,重点分析价格和服务的匹配度”。AI 基于你的独家数据生成内容,天然就带有 “不可复制性”,原创概率自然高。
第二个是 “手动重构表达逻辑”。AI 写的文章结构通常很规整,比如 “开头 - 分点 1 - 分点 2 - 结尾”,但这种结构太 “机器化”。你可以手动打乱顺序,比如把某个分论点的案例提前到开头当引子,或者在两个分论点之间加一段 “转折思考”(比如 “刚才说的方法对新手有效,但我试过之后发现,对有经验的人来说有个漏洞……”)。这种 “不规整” 的逻辑,反而更像真人写作,平台也更认可。
第三个是 “加个人化细节”。这是最容易操作也最有效的方法。比如 AI 写 “跑步减肥”,你可以加上:“我上周试了这个方法,连续跑 3 天之后膝盖有点疼,后来调整成跑 1 天走 1 天,反而瘦得更稳”;或者 “我朋友用这个方法瘦了 8 斤,但她是每天早上跑,我晚上跑效果就差点,可能和代谢时间有关”。这些个人或身边人的细节,AI 写不出来,却是平台判定 “原创” 的重要依据。
第四个是 “植入垂直领域的‘行话’或‘新信息’”。比如写科技类文章,AI 可能只说 “某手机性能强”,你可以加上 “它用的 X1 芯片在 3DMark 的 Wild Life Extreme 测试里跑了 3800 分,比上一代高 15%,但实际玩《原神》开最高画质会掉帧”—— 这些具体数据和实测结果,要么是你查的最新信息,要么是自己测的,AI 很难实时获取,自然显得原创。
第五个是 “控制 AI 生成比例”。别让 AI 写完整篇,最好是 AI 写框架,你填肉。比如让 AI 写 “3 个理财技巧” 的大纲,然后每个技巧你自己写具体案例、风险提示、个人建议。这样一来,文章的核心观点框架可能来自 AI,但 80% 的具体内容是你写的,过原创就很稳。我见过有人用这个方法,AI 生成的内容只占 30%,基本发一篇过一篇原创。
🚫洗稿和原创的界限:3 个判断标准
很多人分不清 “优化 AI 文” 和 “洗稿” 的区别,其实就看这 3 点,只要踩了其中一个,就可能被判定为洗稿。
第一个标准:是否直接 “搬运核心观点 + 结构”。比如别人写了一篇 “3 个早餐减肥食谱”,核心观点是 “高蛋白 + 低 GI”,结构是 “食谱 1(做法 + 热量)+ 食谱 2 + 食谱 3”。如果你用 AI 生成一篇,观点还是 “高蛋白 + 低 GI”,结构一样,只是把食谱换成另外 3 个,这就算洗稿。原创应该是有自己的核心观点,比如 “上班族快手早餐减肥法,重点是‘10 分钟能做好’”,哪怕也列 3 个食谱,观点和结构都不同,就没问题。
第二个标准:表述是否 “换汤不换药”。比如原文写 “每天喝 8 杯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最好是温水,早上空腹喝效果最好”,你让 AI 改成 “每日摄入 8 杯水分可加速身体代谢,建议选择温水,晨起空腹饮用能达到最佳效果”—— 这就是典型的洗稿。原创的表达应该是 “我试过每天喝 8 杯水,发现温水确实比冷水舒服,而且早上起来先喝一杯,当天排便都顺畅了,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和新陈代谢有关”,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体验,不是单纯改写。
第三个标准:是否有 “独立思考的增量”。洗稿是 “消化别人的内容再输出”,原创是 “基于别人的内容再创造”。比如看到一篇 “AI 工具推荐” 的文章,你如果只是把里面的工具换成另外几个,再用 AI 写用法,就是洗稿;但如果你测试了这些工具,写出 “这 5 个 AI 工具实测对比:XX 工具适合新手,但导出格式有限制;XX 工具功能强,但要付费”,加入了自己的测试结果和判断,就是原创。
简单说,洗稿是 “模仿别人的骨架和血肉”,原创是 “用自己的骨架,哪怕借鉴一点别人的血肉(但要标明来源)”。用 AI 写文时,只要确保你的文章有 “别人没有的观点、案例、体验或数据”,就不用担心被算洗稿。
🚨避免违规的 3 个关键细节
除了区分原创和洗稿,还有几个细节没注意,也可能违规,尤其是用 AI 写文时更容易踩坑。
第一个是 “引用的规范”。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里提到了别人的观点、数据或案例,一定要自己核实来源,并且标明。比如 AI 写 “某研究显示每天运动 30 分钟能延长寿命”,你得找到这个研究的具体出处(比如 “哈佛医学院 2023 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然后在文中注明。如果找不到来源,就换成自己能核实的信息,不然可能被判定为 “不实信息”,更别说过原创了。
第二个是 “避开‘敏感内容’的 AI 生成”。很多人用 AI 写时政、健康、财经类内容,这些领域本身敏感,AI 生成的内容容易出现 “表述不严谨” 的问题。比如写健康类,AI 可能说 “XX 药能治愈高血压”,这明显违规,因为药品疗效不能随便宣称。这种时候,要么手动改成 “XX 药在医生指导下可辅助控制血压”,要么干脆不写这类内容。平台对敏感领域的原创审核更严,AI 写的内容如果有疏漏,很容易触发违规。
第三个是 “查重后再发布”。别觉得自己改了就没问题,最好用工具查一下相似度。微信公众号的 “原创保护” 机制会自动对比全网内容,如果你改后的文章和某篇已发布文章相似度超过 30%,大概率过不了。可以用 “原创宝”“CopyCheck” 这些工具先自查,重点看段落相似度,如果某段超过 50%,就手动重写。我一般发布前会查两次,第一次改完查,第二次微调后再查,基本能把相似度控制在 15% 以内。
另外要记住,平台对 “同一作者的历史内容” 也会比对。如果你之前发过类似主题的文章,新文章和旧文章重复度高,哪怕是自己写的,也可能过不了原创。用 AI 写同类主题时,一定要确保新文章有 “新观点” 或 “新案例”,避免自我抄袭。
📊不同平台的原创规则差异(附避坑指南)
同样一篇 AI 改写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能过原创,在头条号可能不行 —— 因为每个平台的规则侧重点不同。了解这些差异,能少走很多弯路。
微信公众号:最看重 “观点的独创性” 和 “表达的唯一性”。哪怕你写的内容是常识,只要用自己的话讲,有个人思考,就可能过原创。但如果观点和别人撞了,表达还很像,哪怕是 AI 写的,也会被拒。避坑点:别在文章里大段引用别人的话(超过 300 字必须注明),也别直接用 AI 生成的 “名言警句”(很多是 AI 编的,容易撞)。
头条号:更在意 “信息增量” 和 “时效性”。用 AI 写热点文时,一定要加最新数据(比如事件发生后的新进展)、本地信息(比如 “XX 事件对深圳市民的影响”),或者独家解读(比如 “从行业角度看,XX 事件可能带来这 3 个变化”)。避坑点:别用 AI 写 “旧闻新炒” 的内容,比如把去年的事件换个标题再发,哪怕改写得再好,也难通过。
小红书:核心是 “真实体验感” 和 “实用性”。AI 写的 “种草文” 很容易显得假,因为缺乏细节。改的时候要加 “购买渠道”(比如 “我在 XX 线下店买的,比网上便宜 20 元”)、“使用场景”(比如 “带孩子出门时用这个保温杯,6 小时后水还是温的”)、“缺点”(比如 “虽然好用,但太重了,不适合学生党”)。避坑点:别让 AI 写 “绝对化表述”(比如 “全网最好用”),小红书对 “虚假宣传” 查得严。
百家号:看重 “内容专业性” 和 “结构完整性”。用 AI 写科普类文章时,要确保每个观点都有依据(比如 “引用 XX 机构的数据”),结构上最好有 “引言 - 原理 - 案例 - 总结”,逻辑越清晰越好。避坑点:AI 生成的专业术语要手动核对,比如医学、法律类术语,错一个就可能被判定为 “内容不严谨”。
不管哪个平台,有个通用原则:AI 只是辅助工具,最终呈现的内容必须有 “你的印记”。这个印记可以是你的经验、你的视角、你的数据,甚至是你的语言风格。平台要的不是 “非 AI 创作”,而是 “有价值的创作”—— 想通这一点,用 AI 写公众号过原创就会简单很多。
最后再提醒一句,过原创不是终点,用户喜欢才是。AI 能帮你提高效率,但能不能留住读者,还得看你有没有在内容里投入真东西。毕竟读者关注一个号,不是因为它能写出 “合格的文章”,而是因为它能提供 “别人给不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