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AI 写的文章到底能不能过原创检测?作为一个天天跟内容打交道的人,这话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前阵子特意拿市面上主流的 5 款 AI 工具做了测试,从 ChatGPT 到国内的几款大模型,写出来的文章直接丢给各大平台的原创检测系统,结果挺有意思。
📊 先看实测数据:AI 直出文的原创性有多悬?
测试选的是科技领域的常规选题,《2024 年智能家居发展趋势》。5 款 AI 生成的文章,直接提交到微信原创保护、头条号原创检测、百家号原创校验这三个主流平台,结果惊人地一致 ——原创通过率不足 15%。
微信原创保护系统最严格,5 篇全被打回,理由都是 “内容与已有信息高度相似”。后来查了下,发现 AI 生成的那些关于 “语音交互升级”“物联网融合” 的表述,跟 2023 年下半年全网发布的 300 多篇文章有重合片段。
头条号稍微宽松点,有 1 篇勉强通过,但原创指数只有 62 分(满分 100),这种分数的文章基本拿不到推荐流量。仔细看了下那篇 “幸运儿”,发现是因为 AI 用了几个比较新的数据,比如某品牌一季度的出货量,这类时效性强的数据重复率低。
最让人意外的是百家号,有 2 篇通过检测,但后台收到了 “内容创新性不足” 的提示。这意味着就算过了原创,也很难进入流量池。问了平台的朋友才知道,他们的系统现在能识别 “AI 句式特征”,比如频繁出现的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类模板化表达。
🔍 平台在防什么?AI 写作的三大 “致命特征”
为什么 AI 写的东西容易被揪出来?拆解了 100 篇被判定为 “非原创” 的 AI 文章,发现三个共性问题。
句子结构的规律性。AI 写东西喜欢用固定套路,比如描述趋势时总爱说 “随着 XX 的发展,YY 呈现出 ZZ 的特点”。这种句式在检测系统里就像贴了标签,系统抓取 10 个类似结构的句子,就能基本判定是 AI 生成。
观点的同质化。问 5 个 AI 同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框架惊人地相似。比如写 “AI 写作的优缺点”,都会先说 “提高效率”,再说 “缺乏情感”,最后建议 “人机结合”。这种标准化的思考路径,很容易被识别为非人工创作。
细节的缺失。真人写东西总会加些具体案例,比如 “我上周用 AI 写文案,客户指出第三段的比喻不恰当”。但 AI 很少会加入这类个性化细节,内容显得空泛。某平台的检测逻辑里,“具体案例占比” 已经成为判断原创性的重要指标。
✍️ 人工润色是破局关键:三个核心改造方向
既然 AI 直出不行,那人工改改能不能过关?测试了 10 篇 AI 初稿,经过针对性润色后,原创通过率提升到 80%。关键在这三个地方下功夫。
打乱句式节奏。AI 写的句子长度往往很均匀,改的时候故意穿插长短句。比如把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内容创作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改成 “AI 技术进步太快了。内容创作效率?翻了不止一倍”。这种节奏变化能有效规避系统对 “AI 句式” 的识别。
注入个人视角。在文中加入具体场景和主观感受。原来 AI 写 “智能家居安全性很重要”,改成 “上个月邻居家的智能门锁被黑客破解,这事让我意识到,智能家居的安全设置比功能多少更重要 —— 我现在每次出门都会手动锁门,再检查 APP 记录”。加入这类个人经历,原创度能提升 30% 以上。
替换高频词汇。用同义词库替换 AI 的常用词。比如 “提升” 换成 “拔高”“加码”,“重要” 换成 “关键”“核心”。有个小技巧,准备行业专属词汇表,比如写科技类就多用地域性表述,“咱们深圳这边的科技公司” 比 “科技企业” 更有真实感。
📝 实操步骤:从 AI 初稿到原创文章的四步改造法
光说方向不够,给个能直接套用的流程。以一篇 AI 生成的《短视频运营技巧》为例,看看怎么一步步改成原创。
第一步,拆段落重组。AI 写的文章结构太规整,开头总写背景,然后分点论述,最后总结。把顺序打乱,比如先讲个失败案例,再引出技巧,中间穿插个人经验。结构一乱,系统就难识别了。
第二步,加数据锚点。找最新的、小众的数据替换 AI 用的通用数据。AI 说 “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 2 小时”,换成 “根据咱们本地某 MCN 机构的后台数据,25 - 30 岁用户在工作日晚上 8 点到 10 点的打开率比平均值高 47%”。带具体来源的数据更难重复。
第三步,改开头结尾。AI 的开头总爱 “近年来”,结尾总爱 “综上所述”。换成场景化开头,“昨天跟一个做美妆号的朋友聊天,她吐槽说拍了 50 条视频还没破千粉 —— 其实问题可能不在内容,而在发布时间”。结尾用提问式,“你平时发视频会看后台的活跃时间吗?下次试试调整下,效果可能会出乎预料”。
第四步,加行业黑话。每个领域都有外人听不懂的术语,适当加几个。做电商的可以说 “这波品得卡着流量高峰上”,做教育的可以说 “这个知识点得做拆解,不然转化不高”。这些词 AI 很少用,能增加真实感。
🚨 避坑提醒:这三种润色方式等于白做
踩过几次坑才发现,有些改法看似有用,其实白费功夫。
只改同义词不改结构。把 “提高效率” 改成 “提升效率”,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系统一眼就能看穿。检测系统现在看的是整体语义和结构,不是单个词汇。
加一堆无关案例。有人为了凑原创度,硬加些不相关的例子。比如写职场文,突然插入一段美食描述,这样反而会被判定为 “内容拼凑”,原创分更低。
不改核心观点。AI 的核心论点如果跟全网已有内容高度重合,就算改了句式也没用。有次测试,把 AI 写的 “直播带货要注重选品” 这个观点,改成 “直播带货的命门是选品”,结果还是没通过 —— 因为这个观点已经被说烂了,得换成 “直播带货选品要避开这三类坑” 才管用。
🌟 终极结论:AI 是工具,润色是能力
测试到最后发现,AI 写的文章能不能过原创,根本不在 AI 本身,而在使用者会不会改。那些说 “AI 写的过不了原创” 的人,大概率是直接复制粘贴。
现在的检测系统越来越智能,想靠 AI 走捷径基本不可能。但反过来,把 AI 当草稿工具,再用人工润色赋予内容个性和独特视角,反而能提高效率。
我现在的工作流程是,让 AI 出初稿搭框架,然后用上面说的四步改造法加工。原来写一篇原创文要 3 小时,现在 1.5 小时就能搞定,而且原创指数基本都在 85 分以上。
说到底,内容创作的核心还是 “独特性”。AI 能帮你解决 “写出来” 的问题,但 “写得不一样” 这件事,还得靠自己。掌握润色技巧,不是为了应付检测,而是让 AI 生成的内容真正成为 “你的东西”。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