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用 AI 写公众号这事儿,现在不少人都在试。效率确实高,可风险也藏在里面。前阵子就听说有个美食号,用 AI 批量生成菜谱文,没俩月就被封了。问了才知道,是踩了好几个致命雷区。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这些坑你可千万别再跳。
🚫 内容抄袭 / 洗稿过度:AI 再 “聪明” 也救不了懒癌
用 AI 写文章,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别人的东西换层皮就发。有些运营者图省事,找几篇同领域爆文,扔给 AI 让它 “改写”,觉得换了句式、换了例子就安全了。真不是这样。
微信的原创保护机制现在精得很,别说大段照搬,就是核心观点、结构框架跟别人高度重合,AI 生成的内容也会被揪出来。去年有个职场号,用 AI 把某头部大号的 10 篇爆文换了个说法,改成 “职场新人必看” 系列,结果被系统检测到,直接扣了 40 分,原创功能永久禁用。
AI 生成的内容原创度必须达到 80% 以上,这不是随便说说的。怎么保证?得给 AI 喂独特的料。比如你写育儿文,别光让 AI “总结专家观点”,多加点自己的真实案例 —— 你家娃怎么闹觉的,你是怎么解决的,这些个人化的内容 AI 才抄不走。还有个小技巧,写完后用原创检测工具过一遍,低于 70% 的直接推翻重写,别心疼那点时间。
见过更绝的,有账号用 AI 把自己过去的文章换个标题再发一遍,以为能糊弄过去。结果呢?系统判定 “重复内容过多”,直接限制推送。记住,AI 是工具,不是让你偷懒的借口。原创这根弦,什么时候都得绷紧。
🚫 触碰敏感话题红线:AI 的 “安全词库” 也有漏洞
上个月有个历史号被封,原因是用 AI 写了篇 “某历史人物功过分析”。运营者说,当时特意让 AI “避开敏感表述”,结果还是踩了雷。后来看了原文才发现,AI 提到了几句涉及当代政治的类比,这就属于典型的 “擦边球” 没擦好。
AI 的训练数据里,其实藏着不少模糊地带。涉及政治、军事、宗教的内容,哪怕 AI 写得再 “安全”,也建议直接放弃。某情感号就试过,用 AI 写 “婚姻观” 时,不小心让 AI 引用了某宗教教义,虽然只是几句话,还是被用户举报,收到了严重警告。
还有些话题看着不敏感,实则暗藏风险。比如医疗健康领域,AI 很容易生成 “某偏方治百病” 这类内容。之前有个养生号,用 AI 写 “中药调理高血压”,里面提到的几种药材搭配,其实是药典里明确标注的禁忌组合。被专业人士投诉后,不仅账号被封,还惹了官司。
稳妥的做法是,给 AI 设定明确的 “禁区清单”。写之前先列清楚,哪些话题绝对不能碰。比如涉及疫情防控、金融政策、社会事件的内容,哪怕 AI 生成的角度再新颖,也别抱侥幸心理。真要写,必须逐字逐句人工核对,最好找专业人士把把关。
🚫 虚假信息 / 夸大宣传:AI “编故事” 的本事会害了你
AI 写东西有个特点,擅长 “合理化” 错误信息。你让它写 “某产品效果”,如果没给足够多的真实数据,它可能会自动脑补 “三天瘦五斤”“用一次就见效” 这种话。别觉得夸张,我见过一个美妆号,用 AI 写防晒霜测评,里面说 “能 100% 阻挡紫外线”,结果被消费者投诉虚假宣传,罚款不说,账号也被限流了。
尤其是涉及产品推荐、服务介绍的内容,AI 生成的描述必须有实锤支撑。比如你写某款护肤品,不能只让 AI “夸它好用”,得逼着 AI 写具体数据 —— 含多少浓度的有效成分,经过什么机构检测,用户实测的平均反馈是什么。有个母婴号就做得好,用 AI 写奶粉测评时,特意附上了第三方检测报告截图,还标注了 “个体差异存在,效果因人而异”,这就安全多了。
更要命的是 “编造案例”。AI 为了让内容更生动,会自动生成 “某用户用了之后如何如何” 的故事。之前有个理财号,用 AI 写 “基金定投攻略”,里面编了个 “张先生定投三年赚了 50 万” 的案例,被读者扒出来是假的,举报到监管部门,账号直接被封停。记住,所有案例必须真实可查,要么是公开报道的,要么是你自己采访的,AI 瞎编的一律删掉。
🚫 恶意引流 / 导流违规:AI 的 “小聪明” 会触发系统警报
“想领这份资料的,后台回复 XXX”—— 这种话你是不是经常在文章里看到?但用 AI 写的时候,这话可能就成了导火索。有个职场号用 AI 生成干货文,结尾加了句 “关注我的小号,获取更多资源”,结果被判定为 “恶意导流”,限制关注功能 7 天。
AI 在写引流话术时,特别容易用 “诱导性表述”。比如 “不看会后悔”“错过就没了” 这类词,系统一眼就能识别。某教育号更绝,让 AI 写 “免费课程领取” 文,里面藏了句 “添加助教微信 XXX,绕过平台直接报名”,这属于典型的 “跳脱平台监管”,直接被永久封号。
合规的引流得有边界。用 AI 写的时候,明确告诉它 “只能引导用户在本号内互动”。比如 “想了解更多细节,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相关资料已整理好,点击菜单栏的‘资源中心’就能领”。还有个技巧,引流内容别放在文末,穿插在正文里,用自然的语气带过,比如 “之前写过一篇详细教程,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历史文章”。
别想着钻空子。微信对导流的检测是全链路的,哪怕 AI 写的话再隐晦,只要最终目的是把用户引到外部平台,迟早会被发现。真要引流,不如花心思把本号的服务做好,用户自然愿意留下。
🚫 互动违规 / 诱导行为:AI “拉互动” 的招多半是违规的
“看完记得点赞在看,不然刷不到我了”—— 这话是不是很熟悉?某情感号用 AI 批量生成这类结尾,3 天内收到 200 多条投诉,直接被限制互动功能。系统现在对 “诱导互动” 的判定越来越严,AI 写的那些 “套路话”,早就被盯上了。
AI 特别喜欢用 “利益诱惑” 来拉互动。比如 “点赞超过 100,明天发福利”“在看数到 50,解锁隐藏内容”。之前有个科技号就这么干,结果被判定为 “虚假承诺”,不仅互动数据被清零,还被公示批评。
想让互动数据好看,得用合规的方式。可以让 AI 写点能引发讨论的话题,比如 “你觉得这种做法靠谱吗?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或者分享真实经历时留个钩子,“我当时是这么解决的,你们遇到过类似情况吗?” 某母婴号就靠这种自然互动,半年内评论区活跃度涨了 3 倍,还从没被警告过。
还有个坑要注意,AI 可能会写 “转发到朋友圈才能领取” 这类话。这属于明确的 “诱导分享”,是微信重点打击的。真要做活动,就在公众号内搞,比如 “在评论区留言的用户,随机抽 10 人送福利”,这样既安全又有效。
🚫 版权侵权 / 素材滥用:AI “生成” 的也可能不是原创
用 AI 生成图片配文的账号注意了,某旅行号用 AI 生成的 “网红景点图”,因为和某摄影师的作品高度相似,被起诉侵权,赔偿了 5 万块。AI 生成的素材,版权归属现在还没完全明确,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随便用。
文字内容也一样。AI 引用名言、数据时,很可能没标注来源。有个历史号用 AI 写 “名人名言集锦”,里面有几句是某作家的原创,没标出处,被对方发现后,账号直接被投诉下架。写的时候一定要让 AI “所有引用内容必须标注来源”,哪怕是一句俗语,最好也加上 “民间流传” 这样的说明。
还有字体和排版问题。有些 AI 生成的排版会默认用特殊字体,这些字体可能涉及版权。某设计号就因为用了 AI 生成的 “艺术字体标题”,被字体公司投诉,不仅文章下架,还得支付版权费。稳妥的做法是,AI 生成的内容只用系统自带字体,图片要么用公众号官方图库,要么自己拍原创图。
别觉得 “AI 生成的就是我的”。现在版权方盯得紧,尤其是影视、音乐、文学领域。用 AI 写相关内容时,涉及具体作品的,一定要确认授权情况。比如写影评,可以说 “某电影里这个情节很精彩”,但别大段引用台词,更别放未授权的截图。
用 AI 写公众号,本质是借工具提高效率,不是让你丢了运营的底线。这些雷区,说到底都是 “懒” 和 “贪” 在作祟 —— 懒得原创,贪多求快,才会被系统抓住把柄。
其实只要记住一条:AI 写的内容,你自己先看三遍。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果断改;拿不准的内容,坚决删。别等账号被封了才后悔,那时再想恢复,可就难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