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 AI 搭故事框架,30 分钟出 3 个版本
写故事最头疼的是开头卡壳。上次我要做一个职场主题的系列故事,对着空白文档坐了俩小时,连主角名字都想不出来。后来试着用 AI 工具,输入 "95 后职场新人,在互联网公司遇到的奇葩要求",3 分钟就拿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开头。
一个是从入职第一天被要求给领导买咖啡开始,一个是加班到凌晨被同事抢功劳,还有一个更有意思,主角因为用表情包回复工作群被批评 "不专业"。这三个方向里,我选了表情包那个,因为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职场生活。
AI 生成的故事框架通常包含角色、冲突、转折点这三个核心要素。但别指望它能直接写出爆款,得学会 "追问"。比如 AI 说 "主角最终克服了困难",你可以接着问 "她用了什么反常规的方法?有没有让周围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多来几轮互动,故事细节会丰富很多。
我试过用同一个核心设定,让 AI 分别生成悬疑版、温情版和搞笑版的故事线。悬疑版里主角发现公司的咖啡机藏着秘密,温情版里咖啡机成了同事间传递关心的媒介,搞笑版直接把咖啡机写成会吐槽的拟人角色。这种玩法能快速帮你找到读者可能喜欢的方向。
✍️ 干货文不用再查资料,AI 帮你做前期整理
写干货最费时间的不是输出,是找资料。上次做一篇 "2025 年短视频平台算法变化" 的分析,光整理各平台的公开数据就花了大半天。现在我会先让 AI 把最新的算法调整点列出来,再标注每个变化对应的官方来源。
比如问 AI"抖音 2025 年 3 月的算法更新有哪些重点?" 它会把 "本地内容权重提升"" 长视频流量分配调整 ""虚拟主播内容审核标准" 这几点列得清清楚楚,还会附上官方公告的发布时间。省下来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做更深入的分析,比如这些变化对不同类型账号的具体影响。
AI 整理资料有个小技巧,就是限定输出格式。我通常会说 "用表格形式列出 3 个平台的算法差异,包含 ' 调整方向 '' 影响范围 '' 应对策略 ' 三列"。这样得到的内容直接就能用,不用再花时间排版。但要注意,涉及具体数据的部分,一定要自己再核对一遍,AI 偶尔会 "编造" 来源。
最惊喜的是 AI 处理案例的能力。写运营干货时,我经常需要用具体案例支撑观点。以前找案例要翻各种行业报告,现在只要说 "举 3 个美妆账号利用算法漏洞涨粉的案例,说明漏洞是什么,怎么被平台处罚的",AI 很快就能给出符合要求的内容。当然,这些案例也需要交叉验证,避免出错。
🎭 让 AI 模仿风格,解决 "人设分裂" 问题
很多公众号小编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今天写严肃的行业分析,明天写轻松的生活技巧,风格切换不过来,读者看着也别扭。AI 在这方面反而有优势,它能快速适应不同的写作风格。
我做过一个测试,用同一个护肤成分的知识点,让 AI 分别写成 "闺蜜聊天式"" 专家讲课式 ""新闻报道式"。闺蜜版会说 "跟你们说个秘密,我最近发现的这个成分简直是熬夜脸救星";专家版则会从分子结构讲起,用词严谨;新闻版则像通稿一样,强调 "某某研究首次证实其效果"。
想让 AI 精准模仿风格,关键是给足够的参考。我通常会把自己过往写得好的文章片段发给 AI,说 "按照这个语气写一篇关于 XXX 的内容"。如果是新账号,就找 3 篇同类爆款文章,让 AI 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再按照这个共性来生成内容。
但有个坑要注意,AI 容易过度模仿导致内容僵化。比如太强调 "接地气",就会堆砌网络热词,反而显得刻意。我的解决办法是,让 AI 先按风格写第一版,我再手动修改 30% 的句子,替换掉那些不自然的表达。这样既保留了风格一致性,又有真人的温度。
📊 用 AI 做内容迭代,让老话题出新意
公众号写久了,很容易遇到选题枯竭的问题。其实很多老话题换个角度写,依然能出爆款。AI 在这方面能帮上大忙,它能快速生成不同的切入角度,帮你找到新的创作灵感。
我去年写过一篇 "公众号涨粉技巧" 的文章,今年想再写这个主题,就用 AI 做了个 "角度发散"。输入 "公众号涨粉,除了常规的互推和裂变,还有哪些小众方法?" 得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方向:比如利用企业微信朋友圈做私域引流,在小红书评论区引导关注,甚至还有通过线下快递单贴二维码的方式。
AI 还能帮你找到老话题和新热点的结合点。前段时间 "特种兵旅游" 很火,我就让 AI 分析 "如何把特种兵旅游和职场解压内容结合",它给出的方案是 "职场人的 24 小时城市解压路线",把每个解压地点都和职场人的痛点对应起来,比如 "在图书馆角落发呆 1 小时,模拟带薪摸鱼的快乐"。
做内容迭代时,我习惯让 AI 先列 5 个不同的框架,每个框架包含 3 个核心观点。然后我会挑出每个框架里最好的一个观点,重新组合成一个新框架。这种 "取其精华" 的方式,既能保证内容新意,又能避免偏离主题。
🔍 人工把控关键环节,别让 AI 毁了你的账号
虽然 AI 能帮我们省很多事,但完全依赖 AI 是很危险的。我见过一个账号,因为直接发布 AI 生成的医疗科普内容,出现了错误的用药建议,被读者举报后封号。所以,哪些环节必须人工把控,一定要心里有数。
事实性内容必须人工核对。尤其是涉及数据、时间、人名、政策法规的部分,AI 很容易出错。我写一篇关于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的文章时,AI 把扣除标准写错了,还好发布前我查了税务局官网,不然就误导读者了。
价值观导向要自己把关。AI 生成的内容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观点,比如写职场内容时,可能会建议 "讨好领导比提升能力更重要"。这种时候必须手动修改,确保内容传递的价值观是积极正向的。
情感共鸣点需要人工强化。AI 能写出符合逻辑的内容,但很难真正打动人心。我通常会在 AI 生成的故事里,加入自己或身边人的真实经历,比如在写 "职场焦虑" 时,加上一段自己曾经失眠到凌晨三点的细节,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还有个小技巧,发布前把 AI 生成的内容放进微信读书之类的 APP 里,用听书功能播放一遍。耳朵比眼睛更容易发现不自然的地方,那些读起来拗口的句子,大概率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 低成本试错,快速找到内容突破口
对于想拓展内容方向的公众号来说,AI 最大的价值可能是降低试错成本。以前想测试一个新栏目,从策划到写稿至少要花一周,现在用 AI,一天就能做出 3 个不同风格的样稿,快速判断市场反应。
我帮一个母婴号做过测试,用 AI 生成了 "爸爸带娃翻车日常"" 科学育儿冷知识 ""宝妈自我成长" 三个方向的内容,各发了一篇。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爸爸带娃的内容互动率最高,于是就把这个方向定为新的主打栏目。
AI 还能帮你发现潜在的内容空白。输入 "小红书上关于 XXX 的笔记,哪些角度还没人写?" 它会分析现有内容的共性,然后给出差异化的建议。我用这个方法,为一个美食号找到了 "不同省份的人做同一道菜的差异" 这个爆款方向。
试错的时候,别忘了让 AI 生成配套的标题和封面文案。我通常会让它针对同一篇内容,生成 10 个不同风格的标题,比如疑问式、数字式、悬念式,然后挑选 3 个进行 A/B 测试,看哪种标题的打开率更高。
不过要记住,AI 给出的只是可能性,最终还是要靠数据说话。每次测试后,我都会把表现好的内容特征记下来,比如 "带具体场景的标题打开率高",再把这些特征反馈给 AI,让它下次生成时重点强化。
用 AI 写内容,就像给厨师配了个切菜机,能提高效率,但最后炒出什么味道,还是得靠厨师自己把控。关键是找到人机协作的平衡点,让 AI 做那些重复、机械的工作,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更有创造性的地方 —— 比如思考如何真正理解你的读者,如何传递有温度的观点。毕竟,读者关注一个公众号,最终还是因为在这里找到了共鸣和价值,而不是因为内容生产得有多快。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