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AI 写作:从 “试试看” 到 “离不开” ✨
还记得三年前刚接触 AI 写作工具时,我正处在头条号创作的瓶颈期。作为兼职创作者,白天要上班,晚上挤时间写稿,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一周也就能产出 3 - 4 篇文章。粉丝增长慢,收益更是少得可怜,每个月最多几百块,连电费都不够。
有次在创作者社群里看到有人聊 AI 写作,说能帮着出选题、搭框架,当时第一反应是 “这玩意儿能靠谱吗?” 毕竟写文章这事儿,总觉得得带点人情味儿,机器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干巴巴的?抱着 “死马当活马医” 的心态,我试了一款当时比较火的工具。
第一次用就被惊到了。输入 “2024 年夏季养生误区” 这个关键词,不到两分钟,AI 就给出了 5 个选题方向,还附带了每个方向的用户痛点和数据支撑。要知道以前我自己想选题,光是翻热搜、查资料就得花两小时。那天晚上,我用 AI 搭的框架,自己填细节,居然一口气写出了两篇文章,凌晨一点就收工了。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 AI 工具其实还很初级,写出来的句子经常重复,逻辑也偶尔跳脱。但就是这个 “不完美” 的工具,让我这个快放弃的创作者看到了转机。从一开始只敢用它列提纲,到后来让它写初稿再逐句修改,再到现在和它 “分工合作”,AI 写作早就成了我创作生涯里离不开的搭档。
AI 在内容创作中的具体作用:不止是 “代写” 📝
很多人觉得 AI 写作就是 “输入关键词,直接出文章”,其实真不是这样。至少对我这种想长期做头条号的人来说,AI 更像个 “全能助理”,帮我搞定那些耗时却没技术含量的活儿。
选题这块,AI 帮我节省了大量时间。以前每天花两小时刷热搜、看后台数据,还总担心错过热点。现在我会把头条号的粉丝画像、近期爆款标签输入给 AI,让它结合百度热榜、头条热榜做选题分析。它能快速筛选出适合我领域的潜在爆款,还会标注出每个选题的竞争度和用户互动可能性。比如上个月 “三伏天祛湿” 这个话题,AI 提前三天就预测到会升温,我提前准备的文章发出去后,阅读量直接破了 50 万。
内容创作上,AI 的作用是 “搭骨架”,我来 “填血肉”。比如写科普类文章,AI 能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成通俗的语言,还会自动引用最新的研究数据。但它写出来的东西缺乏 “个人温度”,这时候就得我上了。我会加入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写 “办公室久坐危害”,就加了我同事因为久坐腰肌劳损的事儿,再结合 AI 给的专业建议,文章就显得既专业又真实。
标题和封面文案,AI 更是我的 “灵感库”。头条号的标题太重要了,有时候差一个词,阅读量能差 10 倍。我通常会让 AI 先出 20 个标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筛选、修改。比如 AI 出的 “夏季减肥这 3 件事别做”,我改成 “三伏天减肥,这 3 件事比吃减肥药还伤身!我试过,差点住院”,加入个人经历和夸张表述后,打开率直接提升了 30%。
收益提升的关键:AI 如何帮我打开增收通道 💰
说实在的,做头条号没人不看重收益。AI 写作对我收益的提升,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从 “量” 到 “质” 再到 “变现方式” 的全面带动。
最直接的是内容产量上去了。以前我一周最多更 4 篇,现在借助 AI,能稳定在日更 2 篇,偶尔还能日更 3 篇。产量上来了,基础收益自然水涨船高。去年这个时候,我每月的流量分成大概在 3000 左右,现在基本能稳定在 8000 - 10000。别觉得这数多,头条号的收益是按阅读量算的,每篇文章多几千阅读,积累起来就很可观。
更重要的是,AI 帮我保住了 “原创标签”。头条号的原创标签对收益影响太大了,原创文章的单价是普通文章的 3 - 5 倍。但保持原创很难,尤其是高产的时候,很容易不小心写出和别人雷同的内容。AI 有个功能我很喜欢,就是 “原创度检测”,它能对比全网内容,告诉我哪些句子可能涉嫌重复,让我提前修改。这一年多,我的原创标签从没掉过,光这一项就比没原创标签的时候多赚了不少。
变现方式也因为 AI 拓宽了。以前我只靠流量分成,现在因为更新稳定、内容质量有保证,头条号给我开通了 “付费专栏” 和 “商单合作”。AI 帮我快速整理专栏的课程大纲,还能生成试读内容,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打磨核心知识点。商单方面,品牌方更看重账号的更新频率和互动数据,AI 辅助下我的账号活跃度很高,每月能接到 3 - 5 个商单,每个商单的费用从 2000 到 10000 不等。
AI 写作的 “坑” 与避坑指南:别让工具成为短板 ⚠️
夸了这么多 AI 写作的好,也得说说它的 “坑”。用不好,它不仅帮不了你,还可能毁了你的账号。我踩过的坑,希望大家能避开。
最容易踩的是 “过度依赖”。有段时间我偷懒,让 AI 写完直接就发,结果不到一周,后台就收到了 “内容低质” 的警告。点开那几篇文章一看,确实不行,逻辑混乱,还夹杂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后来才知道,AI 生成的内容必须人工审核,尤其是专业领域的内容,它很容易出错。比如写 “高血压患者饮食”,AI 居然建议多吃腌制食品,幸亏我后来检查时改过来了,不然误导了读者,账号信用分都得扣光。
还有 “同质化严重” 的问题。AI 的数据库就那么大,大家都用它,很容易写出相似的内容。我有次写 “秋季养胃食谱”,发出去后发现和另一个账号的文章重合度高达 60%,导致那篇文章的推荐量骤降。后来我摸索出个办法,让 AI 用不同的风格写,比如先让它用 “宝妈口吻” 写一遍,再用 “医生口吻” 写一遍,然后我再融合修改,加入自己的独家配方,原创度就高多了。
另外,AI 对 “热点时效性” 的把握不如人。有时候突发热点出来,AI 的数据库还没更新,给出的信息可能是过时的。就像上次某明星突发新闻,AI 引用的还是半年前的资料,差点闹了笑话。现在遇到突发热点,我都会先用人工查最新信息,再让 AI 基于最新信息创作。
未来展望:AI 与创作者的共生关系 🚀
有人担心 AI 会取代创作者,我觉得不可能。至少在头条号这种需要 “人格化”“垂直度” 的平台上,AI 永远只是工具,真正能留住粉丝的,还是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个人魅力。
我现在的状态是 “人机协同”:AI 负责处理信息、搭建框架、提供数据支持,我负责把控方向、注入情感、体现个性。这种模式效率极高,也让我有更多精力去研究粉丝需求、提升内容深度。
接下来我打算让 AI 帮我做 “用户画像分析”,通过分析后台的评论和私信,找出粉丝最关心的问题,再针对性地创作内容。还想试试用 AI 生成视频脚本,毕竟现在头条号的视频收益比图文高,多赛道发展总没错。
对新手创作者的建议是,别排斥 AI,但也别迷信 AI。先把自己的基本功练扎实,知道什么是好内容,再用 AI 提高效率。记住,平台缺的不是 “能写文章的人”,而是 “能写出有价值、有温度的文章的人”,AI 能帮你写得更快,但不能帮你写得更 “懂用户”。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