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AI 内容必须 “亮明身份”,模糊标注等于踩雷
微信公众号对 AI 内容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去年更新的《内容创作规范》里写得很清楚,只要内容由 AI 生成或深度参与创作,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注。什么是显著位置?就是用户打开文章第一眼能看到的地方,比如标题下方、正文开头,用 “本文部分内容由 AI 辅助创作” 这种明确的说法,藏在文末或者用小字标注都算违规。
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踩过坑。他用 AI 写了篇职场技巧文,只在文末用灰色小字提了句 “AI 辅助”,结果发布 3 天后收到违规通知,理由是 “未按规定标注 AI 生成内容”,不仅那篇文章被限流,整个账号的推荐权重都降了半个月。后来他改成在标题后面加括号标注,才没再出问题。
另外,公众号禁止用 AI 生成 “洗稿内容”。简单说就是把别人的文章喂给 AI,让它换几个词、调整下段落顺序,这种行为被检测到,轻则删文,重则封号。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众号因为 AI 洗稿被处罚的账号,比去年全年多了 3 倍还多。
🎥 抖音 / 快手:AI 生成视频不能 “以假乱真”,虚拟人出镜必须说清楚
短视频平台对 AI 的限制更侧重 “真实性”。抖音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管理规范》里规定,AI 生成的虚拟人出镜、AI 换脸、AI 生成的虚拟场景,必须在视频开头 3 秒内明确提示。比如在画面上打 “虚拟人由 AI 生成” 的字幕,或者主播开口第一句就说明 “本视频人物为 AI 虚拟形象”。
上个月刷到个新闻,有个美妆号用 AI 生成了一个和某明星长得几乎一样的虚拟人带货,没做任何提示,结果视频火了之后被举报,账号直接被封禁 7 天。平台给出的理由是 “使用 AI 技术制造虚假形象,可能误导用户”。
AI 生成的短视频内容也不能碰敏感领域。比如医疗、教育、金融这些需要资质的领域,就算真人出镜都得有相关证件,用 AI 生成内容更是想都别想。有个做健康号的团队,用 AI 生成了一段 “养生建议” 视频,没标注 AI 生成,也没有医疗资质,结果不仅视频被下架,还被市场监管部门找上门,因为涉及 “虚假医疗科普”。
📱 小红书:AI 生成图片严禁 “造假”,美妆穿搭类尤其严格
小红书对 AI 图片的审核堪称 “火眼金睛”。很多穿搭、美妆博主喜欢用 AI 生成穿搭效果图、妆容示意图,这里面有个雷区:AI 生成的图片必须明确标注,而且不能和真实场景混淆。比如用 AI 生成一张 “穿搭效果图”,不能只说 “今天的穿搭推荐”,必须加上 “此为 AI 生成效果图,实际穿着可能有差异”。
前段时间有个美妆博主翻车很典型。她用 AI 生成了一组 “伪素颜妆教程图”,图片里的妆容效果比真人化出来的好太多,还没标注是 AI 生成,很多粉丝跟着学却达不到效果,纷纷举报 “图片造假”。平台核实后,不仅删了她的笔记,还让她公开道歉,账号禁言了 15 天。
另外,小红书禁止用 AI 生成 “虚假体验” 内容。比如用 AI 写 “某酒店真实测评”,但作者根本没住过;用 AI 生成 “某餐厅打卡图”,实际根本不存在这家店。这种行为被查到,会被认定为 “虚假营销”,处罚比普通违规重得多。
📚 知乎:AI 回答要 “有干货”,空泛内容直接降权
知乎对 AI 内容的要求更侧重 “价值性”。它的规则里提到,AI 生成的回答必须有实质信息,不能是套话、空话。比如有人问 “怎么备考研究生”,用 AI 生成 “要努力学习、制定计划” 这种废话,就算标注了 AI 生成,也会被折叠。
有个做考研辅导的答主分享过经历。他用 AI 写了篇考研时间规划,内容全是 “每天要学习 8 小时”“英语要背单词” 这种没有具体方法的话,虽然标注了 AI 辅助,还是被知乎判定为 “低质内容”,那篇回答的曝光量只有平时的 1/10。后来他改成让 AI 列出具体的每日计划表,再加上自己的实际备考经验补充,才算通过审核。
知乎还特别反感 “AI 批量答题”。有些账号为了涨粉,用 AI 针对同一类问题批量生成相似回答,比如所有关于 “职场沟通” 的问题,都用差不多的模板回复。这种行为会被平台识别为 “恶意营销”,直接限制账号的提问和回答功能。
💡 安全使用 AI 的 3 个 “保命技巧”,亲测有效
第一,AI 只是 “辅助”,别让它当 “主角”。我认识的几个做得好的账号,都是用 AI 写初稿,然后自己花至少一半的时间修改、补充细节。比如用 AI 写美食教程,会加上自己实际操作时遇到的问题;用 AI 写旅行攻略,会补充具体的花费、交通路线这些 AI 想不到的细节。这样既提高效率,又能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第二,标注 AI 内容要 “宁多勿少”。不确定这段内容算不算 AI 生成?那就标上。有个情感号博主的做法很聪明,他所有文章都统一在开头标注 “本文由 AI 生成初稿,作者进行了大幅修改和补充”,就算有些文章其实是纯原创,也这么标,反而没出过任何标注相关的违规,平台好像对这种 “过度标注” 更宽容。
第三,避开 AI “高危领域”。医疗、法律、财经这些领域,AI 很容易生成错误信息,平台对这些领域的 AI 内容审核也最严。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尽量别用 AI 写这些领域的内容。实在要写,必须找专业人士核对,并且在文中明确说明 “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专业人士”。
⚠️ 3 个真实违规案例,看完再也不敢乱用水 AI
案例 1:某科技号因 AI 生成虚假新闻被永久封号。这个号用 AI 写了篇 “某手机品牌即将发布新款机型” 的文章,内容全是 AI 根据旧款机型推测的,结果被品牌方投诉,平台核查后发现是虚假信息,直接永久封禁。要知道,那个号当时已经有 10 万粉丝了,太可惜了。
案例 2:母婴号用 AI 生成育儿知识,被举报到下架。作者用 AI 写了篇 “婴儿辅食添加指南”,里面有错误的喂养建议,比如 “4 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吃蛋清”,结果被儿科医生举报,平台不仅删了文章,还要求账号发布更正声明,账号的信用分直接扣到了最低。
案例 3:财经号 AI 洗稿被起诉。这个号把某财经媒体的深度报道喂给 AI,让它改写成自己的文章,没标 AI 生成,也没注明来源,结果被原媒体起诉侵权,不仅赔了钱,账号也被平台封禁,算是得不偿失。
🚀 最后说句大实话:AI 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万能钥匙
平台其实不反对用 AI,反对的是用 AI 偷懒、造假、误导用户。把 AI 当成提高效率的工具,遵守平台的规则,标注清楚、内容有价值,它就能帮你把账号做得更好。但如果想靠 AI 走捷径,蒙混过关,那账号离 “坟墓” 也就不远了。
还是那句话,内容创作的核心永远是 “给用户提供价值”,AI 只是个工具,能不能用好,全看使用者的心态和方法。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