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原创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AI 写作工具到底能不能过原创检测,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最近我实测了多款 AI 写作软件,发现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
先来说说 AI 检测工具的现状。之前南方都市报做了个测评,用了 10 款热门的文本、图片 AIGC 检测工具。结果让人有点意外,检测标准参差不齐,明显误判、漏检、乱检的情况都有。就拿老舍的《林海》来说,有 7 款工具准确检测出 AI 率为 0 或趋近于 0,可茅茅虫却误判为 99.9%,万方也把 1300 余字中的近 500 字标成 AI 生成。这说明不同工具的检测结果差异很大,有时候连经典文学作品都会被误判。
再看看 AI 生成内容的检测情况。对于 AI 生成的散文《林海》,万方、朱雀能准确识别,判定率 100%,可知网、挖错网、团象、PaperPass 却出现漏检,AI 率检测结果很低。这说明有些工具对 AI 生成内容的敏感度不够,可能会放过真 AI。还有含 20% AI 内容的假新闻,有的工具识别率过高,有的又偏低,检测缺乏区分度。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主流文本检测工具通常是基于特征、规则、模型等维度来判别。比如通过分词、句法分析提取关键特征,计算文本的 “困惑度”,或者基于大量标注数据训练分类模型。但 AI 生成的内容在传输使用过程中可能经历二次编辑,这就使得检测技术难以提取有效的 “生成痕迹”。而且检测模型面对新型内容时表现不佳,多模态内容的融合特征也加大了识别难度。
既然检测工具有这么多问题,那有没有办法让 AI 写作工具生成的内容通过原创检测呢?
一些 AI 写作工具已经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千笔 AI,它有 “移除 AI 痕迹” 功能,能调整词汇和文风,降低论文被检测出 AI 生成的风险,还承诺若知网、维普检测 AI 率超 15% 全额退费。还有笔灵 AI,专注于减少 AI 生成内容的可识别特征,学生版通过基础语句改写、同义词替换,可将论文的疑似 AI 生成比例降低约 60%,编辑版则进一步优化语义逻辑。
除了工具,自己也可以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生成内容后进行二次编辑,调整语序、替换同义词、增减文义。之前有个美食领域的创作者,通过 AI 工具润色和自行调整,把文案的原创度从 40% 提升到了 75% 以上。另外,避免使用 AI 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像 “无论、随着、此外、综上、同时” 等,多使用倒装句、问句或口语化表达,也能降低 AI 味。
不过,也有一些工具在原创检测方面表现不佳。比如 ChatGPT,虽然灵感丰富,但免费版数据滞后,内容重复率高,生成内容缺乏深度论证,在知网等检测系统中易被识别为 AI 生成。秘塔写作猫生成内容深度有限,多为表面阐述,缺乏对学术问题的深入分析,生成内容存在一定重复率,学术规范方面也表现欠佳。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AI 检测工具是辅助,不是最终裁判。同一篇《人民日报》的科研新闻报道,被不同工具给出 0% 到 100% 的不同结果。这说明检测工具存在不稳定性和误判的可能。所以,即使检测结果不理想,也不要过分担心,可能只是文章写得太规范了。
综合来看,AI 写作工具能不能过原创检测,一方面取决于工具本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像千笔 AI、笔灵 AI 等工具,在降低 AI 痕迹方面有不错的表现。但不管用什么工具,都要记住,内容本身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