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 AI 写东西是真方便,不管是写个报告还是弄篇推文,分分钟就能出来。但你没发现吗?机器弄出来的文字,总像隔着层玻璃,没那股子人味儿,有时候专业度也差点意思。所以啊,怎么把这些 AI 生成的内容打磨得更像样,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事儿。
📌 AI 生成内容的常见硬伤
机器写东西,优点是快,缺点是 “愣”。你让它写个产品介绍,它能把参数列得清清楚楚,但就是少了点能勾住人的东西。
最明显的是语气生硬。就像客服机器人回复的 “感谢您的咨询”,听着没毛病,但远不如 “多谢您抽空问这事儿,有啥不清楚的再喊我” 来得舒服。AI 特喜欢用那种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句式,比如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搁在文章里,读着就像在听教科书,一点不活络。
再就是逻辑断层。有时候前面说的是 A 话题,突然就跳到 C 了,中间少了 B 的过渡。不是说它逻辑不对,就是衔接得太硬,不像人写东西,会用 “这话往深了说”“换个角度看” 这种词儿搭桥。上次我让 AI 写篇关于短视频运营的文,前面还在说内容选题,下一段直接蹦到变现模式,看得我都懵了,还得自己加句 “光有好内容还不够,怎么把流量变成钱也很关键” 才能顺过来。
还有细节粗糙。比如数字后面的单位写错,“500 万用户” 写成 “500 用户”;或者用错行业术语,把 “私域流量” 说成 “私人流量”。这些小毛病,机器自己很难查出来,但读者一眼就能瞅见,立马就觉得这文章不专业。
✍️ 润色:给文字注入人情温度
润色的关键,就是把机器的 “冷” 变成人的 “热”。怎么弄?先从口语化改造开始。
把那些书面语换成大白话。“进行优化” 改成 “调一调”,“实现增长” 说成 “涨起来了”。但也不是瞎改,得看文章的场景。写学术报告就不能太随意,写公众号推文就别端着。上次改一篇亲子类的 AI 稿,原文是 “家长应注重与儿童的有效沟通”,我给改成 “当爸妈的,多跟娃好好聊聊,比啥都强”,读者反馈说看着亲切多了。
然后是加 “私货”。机器写的都是通用内容,想让人记住,就得加自己的经历或者观点。比如写旅游攻略,AI 列完景点,你可以加句 “我上次去的时候,在那个小巷子里发现一家超好吃的馄饨店,老板特热情”。这种个人化的东西,机器仿不来,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还要注意情绪调节。AI 写东西像一潭死水,没起伏。你可以在该强调的地方加重语气,比如 “这招真的巨好用!我试过好几次,次次见效”;在转折的地方放缓节奏,“不过话说回来,这方法也有个小缺点”。这么一弄,文字就有了呼吸感。
🔍 校对:筑牢内容专业根基
润色是让文章好看,校对是让文章站得住脚。机器生成的内容,校对这关千万不能省。
基础错误排查是第一步。错别字、标点错用、语句不通顺,这些都得一个个过。AI 经常会把 “的、得、地” 用混,比如 “快速的跑”,其实应该是 “快速地跑”。还有标点,要么一逗到底,要么乱用感叹号。上次改一篇 AI 写的职场文,里面有句 “他说:‘这个方案,我觉得不行”,少了个后引号,这种小错误,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
然后是事实核查。机器特别喜欢编数据,或者张冠李戴。比如它说 “2023 年某平台用户量突破 10 亿”,你得去查官方数据,可能实际是 8 亿。还有引用名人名言,经常弄混谁说的。之前有篇 AI 稿说 “马云说过‘努力就能成功’”,后来一查,根本没这回事,这要是发出去,不是闹笑话吗?
更重要的是逻辑校验。看看文章的论点是不是站得住脚,论据能不能支持论点。有时候 AI 会把两个不相关的事情硬凑在一起,说 A 导致了 B,但实际上两者没啥关系。比如写 “使用某软件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该软件的功能很强大”,这就不对,可能人家是因为推广做得好呢?这种逻辑漏洞,得靠自己一点点捋清楚。
🛠️ 工具辅助:提升效率但别丢了主导权
现在有不少辅助润色和校对的工具,但别太依赖它们。
语法校对工具,像 Grammarly、DeepL,查基础错误还行,但有时候会瞎改。比如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它可能觉得不符合语法规范,给你改成生硬的书面语。所以用的时候,得自己判断改得对不对。
风格润色工具,比如 QuillBot,能帮你换种说法,但出来的效果还是有点机器味儿。我一般是让它给几个选项,然后自己挑着改,再融进自己的话里。
还有查重工具,像知网、万方,尤其是写学术类或者需要原创的内容,必须得查。AI 有时候会直接抄网上的句子,不查重就发出去,很容易侵权。
但说到底,工具只是个帮手。最终怎么改,还得看你自己的判断。毕竟机器不懂文章的语境和你的表达意图,过度依赖工具,反而会让文章失去个性。
📝 实战案例:从机器稿到精品文的蜕变
给你们看个我最近改的例子,更直观。
AI 原稿是这么写的:“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企业应积极布局短视频领域,以提升品牌影响力。”
你看,是不是特干巴?我先加了点数据,“短视频行业这两年跟坐火箭似的,据某报告说,现在用户都快破 10 亿了”;然后加了句自己的观察,“我接触的几家小企业,靠做短视频,半年内品牌知名度就翻了倍”;最后把建议改得具体点,“所以啊,企业真得早点动手,先从拍点产品小教程、日常工作花絮开始,慢慢积累粉丝,比瞎投广告管用多了”。
改完之后,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既有信息量,又有亲和力,专业度也没丢。
其实啊,AI 就像个刚入门的实习生,能帮你把初稿弄出来,但想让内容出彩,还得靠咱们自己打磨。润色的时候多想想读者喜欢听什么,校对的时候多较真一点,时间长了,你也能把 AI 生成的内容改得跟自己写的一样棒。
记住,机器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动脑子。好内容,永远是 “机器出力,人出智慧” 的结果。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