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需求:EpicIcons 设计前必须摸透的 3 个核心问题
做 EpicIcons 这类原创图标,最怕的就是闷头画完才发现和实际需求对不上。我见过太多设计师一开始就扑在绘图上,结果甲方一句 “我们要的是科技感不是卡通感” 直接推倒重来。所以第一步,需求调研绝对不能省,而且得挖得够深。
首先得明确使用场景。是用在 APP 按钮上?还是官网导航栏?或者是印刷品上?不同场景对图标的精度、尺寸要求天差地别。比如 APP 里的功能图标,在手机屏幕上显示时最小可能就 24×24 像素,这时候线条粗细、留白多少直接影响识别度;要是做印刷用的图标,分辨率至少得 300dpi,细节可以做得更丰富。EpicIcons 能在行业里站稳,就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把场景适配当成核心指标。
然后要抓用户认知。图标本质是 “视觉语言”,得让用户一眼就懂。比如 “搜索” 图标,大家默认是放大镜,你非要画个望远镜,再好看也没用。做 EpicIcons 的时候,团队会先做用户测试 —— 把初步的草图给 10 个不同年龄层的人看,要是超过 3 个人说 “看不懂”,就必须推翻重画。这步看着麻烦,但能避免后期大量修改。
最后得盯品牌调性。同样是 “设置” 图标,科技品牌可能用棱角分明的线条,母婴品牌可能加个圆角。EpicIcons 厉害的地方是,它能在保持识别性的同时,把品牌特质融进去。比如给新能源品牌做图标,会悄悄在边缘加一点渐变光效,既不影响识别,又能呼应 “科技、环保” 的调性。
✏️ 草图阶段:别迷信软件,铅笔和纸才是真朋友
很多新手一上来就打开 AI、Figma 画图标,这其实是错的。EpicIcons 的设计师们有个共识:草图阶段必须用手绘,而且得画够 50 张以上再挑。为什么?因为手绘的时候思维更自由,不会被软件功能限制 —— 你可以快速画个圆、勾个曲线,不满意立刻划掉重画,几秒钟就能试一个想法;用软件的话,调个锚点可能就要半分钟,思路早断了。
画草图有个小技巧:先画 “极简版”。比如要做一个 “消息” 图标,先别想细节,就用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拼 —— 一个长方形当对话框,加个小三角形当尾巴,先保证 “像”。然后再慢慢加变化:长方形能不能改成圆角?尾巴能不能歪一点?要不要加个小圆点表示未读?EpicIcons 的草图本里,经常能看到同一个图标有十几种极简变体,这就是在测试 “最直观的形态”。
还有个关键:标注想法。画的时候别光画图,旁边要写备注 ——“这个版本想突出活泼感,所以用了弧线”“这个线条太粗,小尺寸下可能糊掉”。这些备注后期数字化的时候特别有用,能帮你记住最初的设计逻辑。我见过 EpicIcons 的设计师在草图上贴便利贴,上面写着 “客户说要‘轻量感’,试试把线条减细 0.5px”,这种细节把控才是出好作品的关键。
?️ 数字化勾勒:从线条到锚点,这 3 个细节决定成败
草图确定后,就该转到软件里细化了。EpicIcons 常用的工具是 Adobe Illustrator 和 Figma,前者适合做复杂造型,后者方便团队协作。但工具只是辅助,真正重要的是这几个点:
线条必须 “规整”。手绘的时候可以有小抖动,但数字化后一定要干净。比如画直线,要么完全水平 / 垂直,要么角度是 15°、30° 这类整数 —— 这样视觉上更舒服。EpicIcons 有个内部标准:所有曲线的锚点数量不能超过 3 个,多了就容易出现 “不自然的拐弯”。你可以试试:用 5 个锚点画一条曲线,和用 2 个锚点画的比,后者明显更流畅。
比例要 “有依据”。别凭感觉拉尺寸,最好建立一个网格 —— 比如以 24×24 像素为基准,图标主体占 18×18,四周留 3 像素留白。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管放大还是缩小,图标都不会 “跑偏”。EpicIcons 的设计师会在软件里建参考线,比如圆形图标的圆心必须在网格中心,方形图标的边长必须是偶数像素,这些规则能保证图标在不同设备上显示一致。
别忘了 “负空间”。图标里的留白和图形本身同样重要。比如 “箭头” 图标,箭头尖和尾部的留白如果不一样,看起来就会 “歪”。EpicIcons 有个测试方法:把图标转成黑白,眯着眼睛看 —— 如果觉得某块地方 “挤”,某块地方 “空”,就说明负空间没调好。这步没捷径,只能一点点调,直到看着 “舒服” 为止。
? 风格统一:别让图标变成 “大杂烩”,这 2 个核心要抓牢
做一套 EpicIcons,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 “风格分裂”—— 这个图标圆乎乎,那个图标棱角分明;这个用渐变色,那个用纯色。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得在一开始定好 “风格规则”,而且必须严格执行。
色彩系统要 “克制”。除非是品牌指定的多色图标,否则 EpicIcons 建议一套图标里主色不超过 3 种,辅助色不超过 2 种。比如科技类图标,常用 “深蓝 + 浅灰”,最多加个橙色当强调色;如果是生活类,可能用 “米白 + 浅绿”,显得清新。更重要的是 “色彩逻辑”:比如成功类图标用绿色,警告类用黄色,错误类用红色,用户看到颜色就有预判,这才是高效的视觉设计。
细节元素要 “统一”。比如所有图标的圆角半径必须一样 —— 要么都是 2px,要么都是 4px;线条粗细得固定,标题栏图标用 2px,功能区用 1.5px,不能随便改。EpicIcons 有个 “风格手册”,里面连 “阴影角度”“渐变方向” 都写得清清楚楚:阴影统一向右下方 45°,渐变最多分 3 段,这些规则看着死板,但能保证整套图标像 “一个妈生的”,用户用起来也有连贯性。
? 细节打磨:那些 “看不见” 的地方,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很多图标看着 “差点意思”,问题往往在细节。EpicIcons 能做到让人觉得 “舒服”,就是因为在这些地方下了功夫:
“对齐” 要到像素级。比如图标里有两个圆形,中心必须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有文字和图形组合时,文字基线要和图形底部对齐。别觉得 “差不多就行”—— 差 1px 在小尺寸下可能看不出来,但放大后就会显得 “歪歪扭扭”。专业的设计师会打开软件的 “像素预览” 功能,逐像素检查对齐,EpicIcons 的图标在这一步至少要花 20 分钟。
“容错性” 要提前考虑。图标会在不同设备上显示,可能被拉伸、压缩,甚至背景色变化。所以要做 “极端测试”:把图标放在纯白、纯黑、彩色背景上看是否清晰;缩小到 16×16 像素,看线条会不会糊掉;放大到 128×128 像素,看细节会不会显得粗糙。EpicIcons 有个 “魔鬼测试”:把图标转成灰度,再降低 30% 对比度,如果还能认出来,才算合格。
“个性” 藏在小地方。比如同样是 “分享” 图标,EpicIcons 可能在箭头尾部加个 0.5px 的小三角,或者在边缘加一点 “呼吸感” 留白 —— 这些小变化不影响识别,但能让图标有记忆点。不过要注意:个性不能盖过功能性,所有装饰元素都要 “可有可无”,去掉后图标依然能正常使用。
? 测试优化:别自己觉得好就完了,用户说行才算数
设计完别急着输出,EpicIcons 的流程里,测试环节和设计本身一样重要。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只让同行看,但真正用图标的是普通用户,所以测试对象必须是 “目标用户”。
先做 “快速识别测试”。找 10 个目标用户,给他们看图标,记录 “认出图标的时间”—— 超过 2 秒没认出来,就说明有问题。比如有次 EpicIcons 给教育 APP 做 “课程” 图标,最初画的是书本加钢笔,测试时发现家长群体认不出,后来改成书本加小黑板,识别时间立刻降到 0.8 秒。这说明,要站在用户的认知习惯上设计。
再做 “场景适配测试”。把图标放到实际界面里看效果 —— 比如 APP 底部导航栏,5 个图标排在一起,有没有哪个特别突兀?在不同尺寸的手机上显示,会不会有的清晰有的模糊?EpicIcons 甚至会模拟 “低电量模式”(屏幕亮度降低),看图标是否依然可见。这些测试能发现设计时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某个图标的红色在低亮度下和背景融在一起,这时候就得调亮一点。
最后听 “真实反馈”。用户可能说不出 “线条太粗”,但会说 “看着有点堵”;可能说不出 “对齐有问题”,但会说 “感觉有点歪”。设计师要能听懂这些 “潜台词”——“堵” 可能是留白不够,“歪” 可能是对齐没做好。EpicIcons 会把反馈整理成表格,每个问题都对应到设计细节,然后逐个优化,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 3-5 次,直到大部分用户说 “看着舒服,一眼就懂”。
? 成品输出:格式、命名、规范,专业度藏在这里
到这一步,图标基本成型,但输出环节出错,前面的功夫可能白费。EpicIcons 的输出标准特别值得借鉴:
格式要 “按需输出”。用于屏幕显示的,输出 PNG 和 SVG 格式 ——PNG 适合固定尺寸,SVG 是矢量图,放大缩小都清晰;用于印刷的,输出 AI 或 PDF 格式,保证分辨率。还要注意:SVG 文件要 “精简”,删除多余的锚点和路径,不然文件太大,会影响加载速度。EpicIcons 的 SVG 图标,单个文件基本控制在 10KB 以内,这在行业里是很高的标准。
命名要 “清晰易懂”。别用 “图标 1、图标 2” 这种名字,EpicIcons 的命名规则是 “功能 + 风格 + 尺寸”,比如 “message_rounded_24px.svg”—— 一看就知道是 “消息图标,圆角风格,24 像素尺寸”。这样不管是自己后期修改,还是给开发团队用,都能快速找到需要的文件。
附带 “使用说明”。专业的图标交付,会给一份《使用规范》,写清楚 “建议使用场景”“禁止修改的部分”“颜色代码” 等。比如 EpicIcons 会标注 “该图标线条粗细为 2px,修改后可能影响识别性”“主色代码 #2D82B7,禁止替换为其他色值”—— 这既能保证设计效果,也能体现专业性。
做图标看似简单,其实是 “在限制里找平衡”—— 既要好看,又要易懂;既要统一,又要有个性;既要满足当下需求,又要考虑未来适配。EpicIcons 能成为行业里的标杆,不是因为画得有多花哨,而是它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了 “工艺级” 标准 —— 从草图到成品,每一步都有逻辑、有测试、有优化。对设计师来说,这才是值得学的地方:好设计不是靠灵感,而是靠流程和细节堆出来的。
【该文章由dudu123.com嘟嘟 ai 导航整理,嘟嘟 AI 导航汇集全网优质网址资源和最新优质 AI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