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图片这两年火得一塌糊涂。从设计师做方案到自媒体配图,再到电商平台的商品展示,到处都能看到 AI 绘画的影子。但有个问题一直悬在大家头顶 —— 这些由机器生成的图片,版权到底算谁的?拿来商用真的安全吗?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做内容和设计的朋友可得认真看。
📜 各国版权法的 "灰色地带":现状比你想的更混乱
美国版权局去年就明确表态,纯 AI 生成的图片不能获得版权保护。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版权法保护的是人类的创造性表达,AI 生成内容缺乏 "人类作者 SHIP" 这个核心要素。最典型的案例是 2022 年那位摄影师用 Midjourney 生成图片申请版权,结果被驳回,后来他在图片里加入了大量人工修改,才勉强通过审核。
欧盟的态度稍微模糊一点。现行的《版权指令》里没专门提 AI 生成内容,但欧洲专利局有个内部指引,说如果 AI 只是工具,人类作者对最终结果有足够控制权,就能算版权归属。可这个 "足够控制权" 怎么界定?是改了三个像素就算,还是要重绘大半部分?没人说得清。
再看咱们国内,《著作权法》里规定 "作品是人类智力成果",这直接把纯 AI 生成内容排除在外。但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判过一个案子,某公司用 AI 生成的文字作品被侵权,法院虽然没承认 AI 作品的著作权,却认定使用者对其有 "合法权益"。这种判决思路会不会用到图片领域?现在还不好说。
最麻烦的是跨境商用。你在国内用 AI 生成图片没问题,一旦放到亚马逊、Etsy 这些国际平台,就可能同时踩中好几个国家的法律红线。上个月就有卖家因为用 Stable Diffusion 生成的图案印在 T 恤上,被美国版权局认定为 "侵权风险商品",店铺直接被冻结。
💼 商用场景的 "隐形炸弹":这些坑已经有人踩过
某美妆品牌去年双 11 期间,用 AI 生成了一组产品宣传图,画面里的模特是 AI 合成的,背景也是机器生成。结果没过三天就被起诉 —— 有位插画师发现,AI 生成的背景图案和自己三年前发表的作品高度相似。法院虽然还没判,但品牌方已经花了近 20 万律师费,宣传活动也全停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大部分 AI 绘画工具的训练数据里,藏着数百万张未经授权的原创作品。Stable Diffusion 的训练集就被曝包含超过 5000 万张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其中不乏毕加索、村上隆这些名家的作品。你用 AI 生成的内容,很可能无意中 "拼接" 了这些素材,这在法律上叫 "隐性侵权",麻烦得很。
电商平台对这个事越来越敏感。拼多多今年 3 月更新的规则里,明确要求卖家声明图片是否为 AI 生成,并且不得使用 AI 生成图片作为商标或主图。淘宝虽然没明说,但商家后台已经悄悄增加了 "AI 内容合规自查" 的模块,一旦被系统判定为高风险,商品会直接降权。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风险点:AI 工具的服务协议。几乎所有主流 AI 绘画平台的用户协议里都有类似条款 ——"你生成的内容,平台拥有部分使用权"。这意味着你花钱用 AI 做的图,平台可能转头就卖给别人。某游戏公司就吃过这个亏,用 DALL・E 生成的角色形象,半年后发现出现在另一家公司的宣传物料上,打官司才知道平台有 "二次授权" 的权利。
🛡️ 降低风险的实用技巧:现阶段能做的 5 件事
如果确实需要用 AI 生成图片商用,先看清楚工具的训练数据来源。像 Adobe Firefly 这种明确标注 "训练数据来自正版素材库" 的工具,风险会小很多。虽然订阅费贵点,但比起可能的侵权赔偿,这点成本真不算什么。
生成后的二次加工非常关键。美国版权局虽然不保护纯 AI 作品,但如果你的人工修改超过 30%,就可能被认定为 "人类主导创作"。怎么判断修改比例?有个简单方法:保留修改过程的录屏,一旦发生纠纷,这就是证明你付出创造性劳动的重要证据。
给图片做版权登记是个好办法。国内虽然不承认 AI 作品的著作权,但可以做 "作品登记",保留创作时间和内容的证明。去年杭州有个案例,某设计师给 AI 生成的图片做了登记,后来被侵权时,这个登记证明帮助他拿回了部分赔偿 —— 法院认可这是 "付出劳动的智力成果"。
一定要买版权保险。现在平安、人保都推出了 "AI 内容责任险",一年保费几千块,能覆盖 50-200 万的侵权赔偿。别觉得这是浪费钱,现在 AI 侵权案的平均判赔金额已经到了 12 万,而且还在往上涨。
最简单也最稳妥的方式:找专业机构做版权审核。像视觉中国这类平台,现在提供 AI 生成内容的合规检测服务,他们会比对图片和已知版权作品的相似度,给出商用风险评级。虽然一次检测要几百块,但能帮你避开大部分明坑。
🤖 未来趋势:版权规则可能这样变
欧盟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法案》里,专门加了一章关于生成式 AI 的内容。根据最新草案,2025 年起,所有 AI 生成内容都必须打上 "AI 创作" 的标识,否则最高罚款营业额的 4%。这意味着以后想偷偷用 AI 做图商用,难度会大很多。
美国版权局也在收集公众意见,准备更新 AI 内容的版权规则。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他们可能会引入 "分层保护" 制度 —— 人类贡献越多,获得的保护力度越大。比如完全由 AI 生成的内容无版权,人类修改超过 50% 的可以获得完整版权。
国内的相关讨论也在升温。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今年 3 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版权保护研究报告》里提到,未来可能会建立 "AI 创作辅助登记" 制度,既不承认 AI 的著作权,又能保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思路和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方向是一致的。
行业自律标准可能先于法律出台。上个月,Adobe、Stability AI 等 13 家头部企业联合签署了《生成式 AI 负责任使用承诺书》,承诺会给 AI 生成内容添加 "数字水印",并公开训练数据来源。如果这个承诺能落到实处,商用风险会降低不少。
📌 给从业者的几句实在话
现在这个阶段,说 "AI 生成图片绝对不能商用" 有点极端,但说 "可以放心大胆用" 更是不负责任。我的建议是 ——非核心场景谨慎用,核心场景坚决不用。比如公众号配图这种非盈利场景,风险相对小;但商标、产品外观、核心宣传物料这些,最好还是找真人创作。
别迷信所谓的 "AI 版权规避技巧"。网上那些 "换关键词绕过版权检测" 的方法,在专业的版权律师面前不堪一击。真要出了问题,这些小聪明帮不了你。记住,法律认的是实质,不是形式。
关注几个关键时间点: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预计 2024 年底通过,美国版权局的新规则可能 2025 年出台,国内的相关立法调研也在加速。这些政策变动会直接影响 AI 生成内容的商用边界,从业者必须保持敏感。
最后算笔账:一张原创商业插画的价格大概在 500-3000 元,而一场 AI 侵权官司的平均成本是 8-15 万。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技术发展快是好事,但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尤其是在版权这个底线问题上。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