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小传和对白,AI 确实能帮上大忙,但前提是你得会 “喂” 指令。不少人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假,要么人物立不住,要么对话像念课文,问题多半出在指令给得太模糊。今天就拆解一套实操性强的指令逻辑和模板,不管你是写小说、剧本还是短视频脚本,照着用都能让 AI 产出的内容更贴近真实。
📝 人物小传:让 AI 抓准 “灵魂” 的指令公式
人物小传不是流水账,核心是要让读者一眼记住这个角色的 “独特性”。给 AI 写指令时,最忌讳只说 “写一个医生的小传”,这种模糊的描述会让 AI 陷入套路化。真正有效的指令要包含三个关键要素:核心矛盾 + 细节锚点 + 行为逻辑。
核心矛盾是人物的 “戏眼”。比如一个慈善家,表面捐钱无数,私下却挪用捐款,这种反差就是矛盾点。给 AI 的指令可以这样设计:“35 岁女慈善家林晚,对外以温柔慷慨著称,每年捐出收入的 60%,但实际通过空壳基金会转移资产。重点写她在慈善晚宴上微笑接受采访时,手指无意识绞着项链(项链是挪用的第一笔捐款买的)的细节,以及她对助理说‘别让任何人碰我办公室的保险柜’时的语气。” 这样的指令,AI 能精准捕捉到人物的伪装与真实。
细节锚点能让人物落地。年龄、职业这些基础信息不够,得加具体的生活痕迹。比如写一个退休教师,不说 “退休后很孤独”,而是说 “每天早上 7 点准时坐在阳台,对着空荡的教室方向发呆,手里转着用了 30 年的红钢笔,笔帽上刻着第一届学生的名字”。给 AI 的指令里加入这类细节,人物就会从抽象变得可触摸。
行为逻辑要自洽。人物的每个选择都得符合他的经历。比如一个怕水的救生员,背后一定有故事。指令可以设定为:“28 岁救生员陈默,每次值岗时都紧盯着泳池,却从不下水。10 年前他救一个溺水小孩时,自己弟弟同时在旁边池塘溺亡,从此他不敢碰深水。写他看到有人抽筋时,身体先于大脑冲过去,但在池边突然僵住的反应。” 让 AI 知道行为背后的动机,写出来的小传才不会前后矛盾。
分享一个万能模板,直接填空就能用:
[年龄] 岁的 [职业] [姓名],表面上是 [大众印象],但实际 [隐藏特质]。关键经历是 [1-2 件事],导致他 [核心矛盾]。日常会 [习惯动作],说的最多的话是 [口头禅],但这句话背后其实是 [真实想法]。
比如填进去:“42 岁的出租车司机老王,表面上是爱唠叨的热心肠,总给乘客推荐路边的小吃摊,但实际他女儿三年前因吃了不洁食物去世,他在悄悄收集黑心商家的证据。日常会把每个乘客的目的地记在笔记本上,说的最多的是‘多吃点热乎的’,但这句话背后其实是怕别人和女儿一样出事。” 这样的模板能帮你快速梳理人物的核心要素,再丢给 AI,产出的内容会扎实很多。
💬 对白:让 AI 写出 “符合身份” 的对话技巧
对白最能暴露人物性格,但 AI 常写出 “千人一面” 的对话。问题在于指令里没说清楚 “谁在说、对谁说、在什么场景说”。有效的对白指令,要像给 AI 画一个 “对话框”,框住人物的身份、关系和情绪阈值。
身份决定用词习惯。一个博士生和一个外卖员说话的方式肯定不同。给 AI 的指令要明确职业标签带来的语言特征,比如 “写一段建筑系博士生和农民工师傅讨论工地安全的对话,博士生习惯用‘结构力学’‘荷载分布’这些词,说急了会夹杂英文术语;师傅用‘这墙不稳’‘钢筋太细’这样的口语,提到危险会反复说‘要命的事’”。甚至可以加入地域特色,比如 “四川的火锅店老板和顾客吵架,老板每句话结尾带‘噻’,顾客用‘啥子哦’反驳”,AI 能精准模仿这类语言细节。
关系决定对话距离。同样是问 “吃饭了吗”,情侣之间可能带撒娇,上下级之间可能带试探。比如写母子对话,指令可以是 “儿子刚失业回家,母亲假装在看电视,问‘今天街上人多不’,实际想知道儿子有没有去找工作;儿子说‘还行’,低头抠手指,声音比平时小一半”。这种隐藏在对话背后的潜台词,需要在指令里点明人物关系和各自的心思,AI 才写得出来。
场景限定情绪边界。在葬礼上和在酒桌上,同一个人的说话语气天差地别。比如写离婚夫妇在民政局碰面,指令要强调 “两人隔着一米站着,都盯着地面,女人说‘户口本带了吗’,声音平得像没感情,但手指把包带勒出白印;男人嗯了一声,从口袋掏户口本时,掉出一张两人以前的合照,他赶紧踩住,说‘签完字各走各的’”。场景的压抑感会限制人物的情绪表达,AI 接收到这种限定,写出的对话才不会跳戏。
这里有个对白模板,适合快速生成符合场景的对话:
场景:[具体地点,如暴雨中的便利店]
人物 A:[身份 + 此刻心情],想通过对话达到 [目的],说话时 [动作细节]
人物 B:[身份 + 与 A 的关系],对 A 的话的真实反应是 [内心想法],回应时 [语气特征]
核心冲突:[两人对话的矛盾点]
举个例子:“场景:暴雨中的便利店;人物 A:刚被辞退的销售员,浑身湿透,想借电话又怕被拒,说话时不停拧衣角的水;人物 B:便利店老板,认出 A 是常客,心里觉得他可怜但不想多管闲事,回应时语气不耐烦但动作上递了纸巾;核心冲突:A 想问老板借手机打给家人,又怕被当成蹭便宜的。” 用这个模板,AI 写出的对话会自带画面感。
🔄 指令迭代:让 AI 越写越贴合你的预期
第一次用 AI 写出来的内容,大概率需要调整。这时候不用急着换指令,而是针对性地 “修正”。比如人物小传里,AI 把 “内向的程序员” 写成了 “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太笼统,你可以反馈:“把‘沉默寡言’换成具体场景,比如开会时被点名发言,他会盯着键盘说‘我觉得… 代码… 可以再优化’,声音小到只有旁边的人能听见,说完立刻低下头,耳朵红到脖子根。” 给 AI 具体的修正方向,比重新写指令更高效。
对白也是如此。如果 AI 写的对话太直白,缺乏潜台词,就告诉它:“这段对话里,女人说‘你走吧’,其实是想让男人留下,所以说的时候要停顿两秒,眼神往门口瞟但脚没动;男人说‘好’,但手在门把上停了半分钟,这些细节要加进去。” 用具体的动作和停顿来暗示情绪,AI 能很快 get 到你的意图。
🚫 避坑指南:这些指令误区别踩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总觉得 “写得不像”,其实是踩了几个指令雷区。第一个是信息过载,比如同时让 AI 写人物的 10 个特点,结果哪个都不突出。每次指令只聚焦 1-2 个核心点,反而更清晰。第二个是缺乏限制,不说 “不要写什么”,比如写一个温柔的母亲,没说 “不要写成圣母心”,AI 可能就会过度美化。第三个是忽略感官细节,只说 “他很生气”,不如说 “他捏着杯子的手发白,杯子里的水晃出来滴在裤子上都没察觉,说话时唾沫星子溅到对面人的脸上”,后者更有冲击力。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让 AI 模仿你喜欢的作家风格。如果你觉得某本书里的人物描写很到位,可以告诉 AI:“参考余华《活着》里福贵的说话方式,写一段老农的对白,多用短句,带点方言词汇,比如‘这天,要下雨了噻’。” 给 AI 一个风格锚点,产出的内容会更贴近你的审美。
📌 实战案例:从指令到成品的全过程
拿一个常见的场景举例:写一段刚失恋的女生和闺蜜在咖啡馆的对话,女生表面逞强,内心难过。按照前面的模板,指令可以这样设计:
“场景:靠窗的咖啡馆,下午 3 点,外面在下雨
人物 A(失恋女生):26 岁设计师,刚和谈了 5 年的男友分手,在闺蜜面前装没事,手里搅拌着咖啡但没喝,说‘分了也好,他总加班’时,声音比平时高半度
人物 B(闺蜜):26 岁护士,知道女生在逞强,递了张纸巾说‘我上周看到他和别的女生逛街’,说完盯着女生的眼睛
核心冲突:女生不想承认自己难过,闺蜜想让她发泄出来”
AI 生成的对白可能是这样:
“‘真的,我没骗你。’ 她把咖啡杯往桌上一放,杯子和碟子撞出声音,吓得自己愣了一下。窗外的雨打在玻璃上,一道水痕刚好划过她的脸。
闺蜜把纸巾推过去,‘上周三下午,在中心商场,他帮那个女的拎包。’ 勺子在杯子里转了两圈,‘你别装了,你从进门到现在,咖啡一口没喝。’
她抓起纸巾擦了擦嘴角,其实没什么可擦的,‘装什么啊,’ 手指在桌布上划着圈,‘分了就分了,我明天就去相亲,找个比他好的。’ 说完低头看桌布,上面有块咖啡渍,像颗心的形状。”
这段对白里,女生的逞强通过动作(放杯子、划桌布)和细节(没喝咖啡、咖啡渍)体现,闺蜜的关心藏在直接的话语里,符合之前的指令设定。稍微调整一下用词,比如把 “撞出声音” 改成 “叮地一声”,更口语化,就可以直接用了。
用 AI 写人物小传和对白,关键不是让 AI 替你思考,而是用精准的指令引导它把你的想法落地。记住,好的指令就像画素描时的轮廓线,线越清晰,最终的画面才越生动。按照 “核心矛盾 + 细节锚点 + 场景限定” 的逻辑来设计指令,再结合模板和避坑指南,你会发现 AI 能成为非常高效的创作助手。
最后再提醒一句:AI 的输出是半成品,一定要加入自己的生活观察。比如你见过的某个眼神、听过的某句口头禅,加到 AI 生成的内容里,人物才会真正 “活” 起来。毕竟,创作的核心永远是人的体验,AI 只是帮你把体验更快地转化成文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