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剧本这事儿,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就在那个 prompt 上。你要是写得好,AI 能给你整出惊喜;写得不好,那输出的东西能让你怀疑人生。我琢磨了大半年,试了上百次,总算摸出些门道,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聊聊。
🎭 先给 AI 画个 "角色像"—— 明确剧本核心要素
很多人用 AI 写剧本,上来就说 "写个爱情故事"。这跟让厨子 "做个好吃的" 有啥区别?最后大概率是四不像。
得把核心要素拆解开揉进 prompt 里。类型要具体到子类别,别说 "悬疑",要说 "南方小镇背景的民俗悬疑";别说 "喜剧",要说 "职场轻喜剧,带点黑色幽默"。上次我让 AI 写悬疑剧本,一开始只说 "悬疑",它给我整出个都市探案的,跟我想要的江南水乡调调完全不搭。后来改成 "民国时期,乌镇的连环失踪案,牵扯出家族秘闻",AI 立马就找对感觉了。
主题得落地。不说 "探讨人性",要说 "通过两兄弟争夺祖传药店的经营权,展现利益面前的亲情挣扎"。人物设定不能只写 "男主 30 岁",得加上 "性格固执但内心善良,因为三年前的医疗事故一直活在愧疚里,说话总带点自嘲"。你给的细节越扎心,AI 写出的人物就越站得住脚。
场景也得带情绪。"深夜的急诊室" 不如 "深夜的急诊室,消毒水味混着血腥味,墙角的时钟滴答声比病人的呻吟还刺耳"。感官细节能帮 AI 建立场景的氛围感,这比干巴巴的场景名管用十倍。
📝 给 AI 搭 "脚手架"—— 搭建情节框架的技巧
别指望 AI 一口气给你写完整部剧本。得像盖房子那样,先搭框架。我通常会在 prompt 里分阶段提要求。
第一阶段写开场 10 分钟。明确 "前 3 分钟要展现主角的日常困境,中间 5 分钟出现第一个转折点,最后 2 分钟留下钩子"。比如写校园剧,我会说 "开场 10 分钟:林晓在教室走神被老师点名(3 分钟),下课收到匿名告白信发现字迹眼熟(5 分钟),抬头时看到同桌赵宇正往窗外看,手里捏着支和信封同款的钢笔(2 分钟)"。这样 AI 就知道每一步该干啥。
中间情节推进要用 "节点式提示"。不说 "写接下来的发展",要说 "主角拿到证据后,先去质问好友,被好友反问时发现自己忽略的细节,转而怀疑一直信任的上司"。每个节点给 2-3 个关键动作,AI 就不会跑偏。我试过写职场剧,用这种方法让 AI 连写 5 场戏,情节逻辑比我自己构思的还顺。
结局方向要留口子但别太宽。"结局要温暖" 不如 "结局不需要圆满,但主角必须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最后一个镜头落在他扔掉旧日记本上"。既给了 AI 创作空间,又框定了核心情绪。上次写家庭剧,我指定 "结局镜头是父亲默默把女儿忘在玄关的围巾叠好,放进她的背包",AI 延伸出的对话特别戳人。
✍️ 给 AI 装 "翻译器"—— 注入风格与语言基因
同样的故事,用王家卫的调调写和用赵本山的调调写,那完全是两个东西。想让 AI 抓住风格,得在 prompt 里埋 "语言密码"。
电影感强的剧本,要加镜头描述。比如 "写一段争吵戏,用特写镜头捕捉女主捏紧的拳头,背景虚化处理,只听见她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AI 会自动调整对话密度,增加动作和环境描写。我模仿《重庆森林》的风格写过一段,在 prompt 里加了 "时钟指针转动的声音放大,男主对着空酒瓶说话的语速越来越快",出来的效果真有那味儿。
话剧剧本得强调 "舞台感"。提示里要写明 "通过灯光变化区分现实与回忆场景,主角独白时要面向观众"。上次写小剧场剧本,我特别注明 "女主撕信的动作要夸张,碎纸抛向空中时灯光骤暗",AI 连舞台提示都帮我写得明明白白。
网络短剧要快节奏。直接要求 "每段对话不超过 3 句,每 150 字出现一个反转"。还可以指定 "用 ' 家人们谁懂啊 ' 这种网络热词,但只让配角说"。我帮朋友写短视频剧本时,用这招让 AI 的输出效率提高了不少,基本不用大改就能拍。
🔥 给 AI 点 "炸药包"—— 设置冲突与张力的秘诀
没冲突的剧本就像没放调料的菜,寡淡。怎么让 AI 写出带劲的冲突?关键在 "对立关系" 的具体化。
人物动机要形成对抗。不说 "两人有矛盾",要说 "张总想拆老街建商场,他的亲弟弟是守着祖传茶馆的老顽固,母亲临终前说过 ' 茶馆在,家就在 '"。把矛盾扎根在亲情和利益上,AI 写出来的对手戏才有嚼头。
设置 "两难选择" 是个好办法。在 prompt 里直接给主角抛难题:"消防员李勇赶到火场,发现母亲和救命恩人的女儿都在里面,他只能救一个,此时对讲机里传来还有 30 秒爆炸的警告"。这种绝境下的选择,AI 往往能写出意想不到的细节,比如李勇脱头盔的动作、咬碎牙的声音。
隐性冲突更见功力。提示里可以写 "夫妻俩吃饭时笑着讨论周末去哪玩,但妻子夹菜的手在颤抖,丈夫的视线总瞟向她放在桌下的离婚协议书"。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比大喊大叫更有张力。我用这招写情感戏,AI 经常能写出一些很细腻的微表情描写。
🔄 给 AI 装 "导航仪"—— 动态调整与二次优化
第一次输出基本都是毛坯房,得靠二次 prompt 装修。
先挑错再指路。看到不满意的地方,直接告诉 AI:"这段对话太生硬,你看,当女儿说 ' 爸我不想学医 ' 时,父亲的反应不该是说教,他是退伍军人,性格固执但疼女儿,应该是先摔杯子,然后背过身说 ' 我这辈子就指望你了 '"。把具体错误和修改方向列出来,比说 "写得再自然点" 有用得多。
用 AI 的输出反哺 prompt。如果觉得某个角色写得还行,就把这段拎出来:"就按你写的 ' 王大妈总爱打听事,但每次都给邻居带自己做的酱菜 ' 这个感觉,继续写她发现小区异常后的反应"。让 AI 以自己的好点子为基准延伸,能保持风格统一。
逐步缩小范围。先让 AI 写 3 个不同的开场,选一个最接近的,再让它基于这个写 5 个情节走向,确定后再细化场景。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靠近核心。我写一个刑侦剧时,光开场就迭代了 7 次,最后用的那个版本,是在第 5 版的基础上,加了 "法医在尸体指甲缝里发现的不是泥土,是画室里才有的油彩" 这个细节。
⚠️ 避开这些坑 —— 新手常犯的 prompt 错误
最忌讳 "既要又要还要"。有人写 prompt,又要悬疑又要搞笑,还要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结果 AI 直接懵圈。上次见个朋友的 prompt,写 "古装剧,男主是侠客又是卧底,还要是数学家,女主是公主又是杀手,俩人既要谈恋爱又要搞革命",最后出来的东西没法看。一次聚焦 1-2 个核心点就够了。
别用抽象形容词。"写一个感人的场景" 不如 "写爷爷 dementia 晚期,不认识孙子了,但孙子拿出小时候爷爷教他做的风筝,爷爷突然说 ' 线要拉紧点,不然会飞跑 '"。具体的事件和动作,比 "感人"" 深刻 ""精彩" 这些词有力量得多。
别让 AI 当上帝。别在 prompt 里写 "所有人都不知道,其实凶手是看起来最无辜的小林"。这种全知视角会让 AI 很难处理其他角色的反应。不如换成 "警察调查时,小林总在关键地方转移话题,她口袋里的纸巾印着和案发现场一样的兰花图案",让线索自然浮现。
掌握这些技巧,AI 就能从一个不听话的工具,变成能跟你脑暴的创作搭档。关键是把模糊的想法拆解成具体的指令,就像给 AI 画地图,标得越细,它就越能带你到想去的地方。多试几次,你会发现,AI 写剧本的上限,其实是你的 prompt 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