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步:明确短剧核心定位,给 AI 画好创作坐标系
别上来就喊 AI 写剧本,先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打开文档先敲下三个问题:你的短剧想讲什么类型?目标观众是谁?想传递什么核心情绪?这些是给 AI 的「创作宪法」,不能含糊。
比如你想做职场短剧,就得告诉 AI「25 - 35 岁一线城市白领,关注职场晋升与人际关系,核心情绪是解压与共鸣」。AI 不是神,你给的定位越具体,它的输出就越靠谱。试过用模糊指令让 AI 写「一个爱情故事」,结果它给了 8 种完全不搭边的风格,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让创作跑偏。
这一步可以让 AI 先帮你做市场分析。丢给它最近 3 个月同类热门短剧的数据,比如抖音上「家庭伦理」类播放量前 10 的作品,让它总结共同点。我上次让 AI 分析职场短剧,它直接指出「加班场景 + 反转吐槽」的组合播放量比单纯说教高 37%,这个结论后来帮我省了很多试错成本。
记住,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 AI 给出的初稿明显偏离你的预期,别犹豫,立刻补充信息。比如你想要「温暖治愈」的基调,但 AI 写得太搞笑,就加一句「参考《小森林》的叙事节奏,减少夸张台词」,AI 会快速调整方向。
👥 第二步:用 AI 生成人物小传,让角色从数据里「活」起来
人物是剧本的骨架,光有名字和职业不够。好的人物小传得有「隐性特质」—— 比如一个看起来强势的女老板,私下喜欢收集手办,这种反差能让角色立刻立起来。
先给 AI 丢基础参数:姓名、年龄、职业、外貌特征。然后让它补充「三个小怪癖」「一个未实现的童年梦想」「对某种食物的执念」。这些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在后续剧情里派上大用场。我之前做过一个教师题材的短剧,AI 给主角加了「总把粉笔头塞进口袋」的习惯,后来在师生和解的戏里,这个细节成了催泪点。
让 AI 生成 3 - 5 个版本的小传,挑出每个版本里最亮眼的特质进行融合。比如版本 A 里的「社恐但擅长写情书」,版本 B 里的「每周三必吃螺蛳粉」,完全可以捏合成一个更立体的角色。别担心 AI 会重复,你只要说「换一种性格底色再试一次」,它就能给你全新的灵感。
还要注意人物关系的张力。让 AI 列出角色之间的「核心矛盾点」和「隐藏羁绊」。比如母女俩,表面矛盾是「催婚」,但 AI 可能会挖出「母亲年轻时也曾反抗过包办婚姻」的隐藏线,这种深层联系能让剧情更有嚼头。
📝 第三步:搭建剧情框架,AI 当脚手架但别当建筑师
有了人物,就该搭剧情框架了。短剧通常 3 - 10 分钟,节奏要快,最好每 1 分钟有一个小高潮。让 AI 先出「三幕式框架」:开端(问题出现)、发展(矛盾升级)、结局(反转或和解)。
比如职场短剧,开端可以是「实习生弄坏重要文件」,发展是「老板发现后没有责骂,反而说起自己的糗事」,结局是「实习生熬夜补救,老板默默留下咖啡」。这个框架很简单,但 AI 能帮你填充关键转折点。我试过让 AI 在发展部分加一个「文件其实是备份」的反转,效果比平铺直叙好太多。
别让 AI 主导剧情走向。它可能会给出狗血桥段,比如「突然出现绝症」「失散多年的亲人」,这时候你要果断打回,告诉它「要贴近日常生活,避免极端情节」。好的做法是,你定好关键节点,让 AI 填充细节。比如你说「第三分钟要有一个误会解除的场景」,AI 会给出 5 种解除方式,你选最符合人物性格的那个。
还可以让 AI 做「剧情风险检查」。把框架丢给它,问「这个情节有没有逻辑漏洞?角色行为是否符合之前的设定?」上次 AI 指出「抠门老板突然大方请客」不符合人设,后来改成「老板用自己的会员卡请客,强调『积分能换油』」,既保留了剧情,又符合人物特质。
🏠 第四步:设计场景与道具,让 AI 帮你找「戏眼」
场景不只是背景,更是会说话的角色。一个杂乱的出租屋能暗示主角的生活状态,一杯永远喝不完的咖啡可能是情侣间的暗号。让 AI 根据剧情和人物,列出「有戏的场景细节」。
比如在医院场景里,AI 可能会建议「床头柜上放着过期的鲜花,暗示探望者已经很久没来」。这种细节不需要台词,却能传递很多信息。我在写家庭短剧时,AI 提议「客厅墙上挂着全家福,但其中一个人的脸被阴影挡住」,这个设计后来被观众多次截图讨论,效果超出预期。
道具要服务于剧情。让 AI 思考「哪个道具能贯穿全剧?」职场剧里的「坏了的打印机」,可以在开端制造麻烦,在结局时被修好,象征问题解决。AI 还会提醒你道具的「前后呼应」,比如开头主角丢掉的旧围巾,结尾时被重要的人捡回来。
别忽视场景的「声音元素」。AI 能帮你补充「背景音设计」:菜市场的叫卖声适合市井剧情,持续的钟表滴答声能增加紧张感。我做过一个悬疑短剧,AI 建议「每次坏人出现时,窗外的风声会突然变大」,这个细节让很多观众说「起鸡皮疙瘩」。
💬 第五步:创作对白,让 AI 说人话,再加点「刺」
对白是短剧的灵魂,既要符合人物身份,又要像日常聊天。先让 AI 写第一版,你会发现它经常说「书面语」—— 比如年轻人不说「我明白了」,而说「懂了」「行」「哦了」。这时候你要告诉 AI「用 XX 年龄段的口头禅,去掉修饰词」。
让对白带点「潜台词」。比如情侣吵架,女生说「你忙吧」,潜台词可能是「你不在乎我」。让 AI 在对白后标注「潜台词」,再根据这个调整措辞。我试过让 AI 写夫妻冷战的戏,它最初写「我们谈谈吧」,后来改成「你今晚睡沙发吗」,潜台词更丰富,也更符合冷战状态。
注意「留白」。好的对白不需要把话说透。让 AI 删除「解释性台词」,比如不说「我因为被老板骂了所以心情不好」,而说「咖啡泼了都没感觉」。AI 有时候会过度解释,你要做的就是删掉那些「怕观众看不懂」的话,观众比你想的聪明。
还可以让 AI 模仿具体演员的语气。比如「参考周迅的说话节奏,短句多,带点气音」,AI 会调整用词和停顿。上次让它模仿东北口音写对白,虽然有些生硬,但经修改后,那种「怼人不带脏字」的感觉很到位,成了全剧的亮点。
✂️ 第六步:整合与润色,让 AI 当你的「第一观众」
把前面的内容拼起来,先看整体流畅度。让 AI 通读全剧,指出「哪里节奏太慢」「哪里情绪没到位」。它可能会说「第三分钟的对话可以删减,用动作代替」,或者「结局的反转太突兀,需要前面加个伏笔」。
重点检查「人物一致性」。让 AI 对比每句台词和之前的人物小传,比如「抠门老板是否突然说了大方的话?」「内向的角色是否有不符合性格的激烈反应?」我之前没注意到「社恐实习生突然在会上侃侃而谈」的问题,幸亏 AI 指出来,不然观众肯定会出戏。
最后让 AI 给全剧「打分」,并说明理由。它可能会说「剧情完整度 8 分,但角色弧光 6 分」,这能帮你找到最后的优化方向。别指望一次就完美,多让 AI 出几个修改方案,挑出最贴合你初衷的那个。
AI 确实能帮我们省很多力气,但它永远代替不了人的思考。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情绪,那些贴近生活的真实感,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打磨。毕竟,好的短剧不是写出来的,是「磨」出来的 ——AI 是个好帮手,但握刀的还是我们自己。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