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对 AI 工具,先赢一半
别迷信「一款工具走天下」的说法。不同 AI 编程工具的擅长领域天差地别,选不对工具,效率不升反降。GitHub Copilot 适合实时编码辅助,写循环、调用 API 这类重复性工作时,它能顺着你的输入猜下一步,甚至整段补全。但遇到复杂业务逻辑,比如设计分布式系统的核心模块,ChatGPT 或 Claude 这类大语言模型反而更靠谱 —— 你可以把需求拆成多个步骤,跟它慢慢「聊」出方案。
CodeLlama 这类开源模型也值得关注。如果团队有隐私要求,不能把核心代码传给第三方工具,本地部署的 CodeLlama 能在安全前提下提供基础辅助。还有像 Tabnine 这样的工具,专注于代码补全,对老项目的适配性更好,尤其是那些用了小众框架的遗留系统。
记住,工具只是辅助。我见过有人同时开着四五个 AI 窗口,结果反而在切换工具上浪费时间。建议先花一周时间测试 3-4 款主流工具,记录下它们在你的常用场景(比如写 Python 脚本、调前端样式、优化 SQL 查询)里的表现,最后固定 1-2 款主力工具,其他作为补充。
📝 提示词是「咒语」,写得越细效果越好
AI 不是猜心术,你给的提示词越模糊,生成的代码越容易跑偏。有次同事让 AI「写个用户登录功能」,结果得到的是个连密码加密都没有的半成品。后来他加上「用 Node.js+Express,需要支持手机号验证码登录,密码用 bcrypt 加密,还要加请求频率限制」,生成的代码直接能用在生产环境里。
关键信息不能少:编程语言、框架版本、功能边界、特殊要求(比如性能指标、兼容性)。如果涉及到现有项目,最好贴一段相关代码 —— 比如让 AI 优化接口时,把数据库模型定义和现有接口代码发过去,它能更快理解你的项目风格。
分步骤提问比一次性甩需求更有效。要实现一个电商购物车功能,先让 AI 设计数据结构,确认没问题后再让它写添加商品的逻辑,接着是结算流程。一步一步来,既能及时纠正方向,也能避免 AI 生成冗余代码。遇到复杂逻辑,甚至可以让 AI 先输出伪代码,你确认思路对了再让它写具体实现。
🔄 带着「上下文」对话,让 AI 更懂你的项目
AI 生成的代码经常「水土不服」?大概率是它不知道你的项目上下文。上次帮朋友看代码,发现他用 Copilot 生成的支付接口总是报错,仔细一看,生成的代码用的是新项目的目录结构,而他的老项目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由配置。
解决办法很简单:每次开始新任务时,先给 AI「打个招呼」。比如发一段项目 README 里的技术栈说明,或者直接告诉它「现在要处理的是用户中心模块,用的是 Vue3+Pinia,API 请求统一用 @/utils/request 封装」。这些信息看似基础,却能让生成的代码减少 80% 的适配工作量。
连续对话时别轻易「断档」。如果中途关掉对话窗口,下次再问就得重新解释背景。建议用工具的「会话保存」功能,每个项目建一个专属会话,里面存着项目结构、常用组件、甚至之前生成过的有效代码。这样 AI 就像个熟悉你项目的助手,不用每次都从头开始。
✅ 代码不能直接用?学会「AI 生成 + 人工校验」双保险
永远别相信 AI 生成的代码「开箱即用」。上个月有个团队直接上线了 Copilot 生成的订单结算代码,结果因为没考虑并发场景,高峰期出现了重复下单的 bug。AI 能帮你写代码,但不能替你担责。
生成代码后,至少要做三件事:先跑一遍单元测试,看看有没有语法错误;再通读一遍逻辑,检查边界条件(比如空值处理、异常捕获);最后对照项目规范,调整命名风格和注释格式。这三个步骤花不了 5 分钟,却能避免后期大量返工。
遇到 AI 生成的代码看不懂怎么办?直接问它。比如让它「解释这段代码的核心逻辑」,或者「告诉我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设计模式」。既能验证代码合理性,还能顺便学点新东西。我有次让 AI 生成了一段 Python 异步代码,通过追问它用 asyncio 的原因,反而搞懂了之前一直模糊的协程概念。
📚 把 AI 当成「学习工具」,而不只是「代笔」
真正厉害的程序员,会把 AI 生成的代码当成学习素材。每次 AI 生成一段你不熟悉的写法,别急着复制粘贴,先拆开来分析:它用了什么设计模式?为什么这么处理性能更好?有没有更简洁的实现方式?
我习惯建一个「代码片段库」,把 AI 生成的优质代码分类存起来。比如单独建一个「优雅的异常处理」文件夹,里面放着不同语言里 AI 给出的最佳实践。遇到类似场景,既能直接参考,也能慢慢培养自己的代码风格。
定期复盘 AI 的「失误」也很重要。记录下哪些提示词会导致生成低质量代码,哪些场景下 AI 特别容易出错(比如复杂的算法逻辑、冷门框架的特殊用法)。总结得多了,你会发现自己提需求的精准度越来越高,甚至能预判 AI 可能犯的错,提前规避。
👥 团队里用 AI?先统一「游戏规则」
多人协作时,AI 用不好反而会制造麻烦。见过一个团队,前端用 ChatGPT 生成组件,后端用 Copilot 写接口,结果两边的命名规范完全对不上,对接时浪费了大量时间。
团队里用 AI,最好先约定几个基础规则:比如统一提示词里的技术栈描述方式(别说「React」,要说「React 18 + TypeScript 5.0」);明确哪些场景必须人工审核(比如支付、权限相关的核心代码);甚至可以共享一套「优质提示词模板」,新人拿来就能用,减少试错成本。
定期同步 AI 使用经验也很关键。每周花 10 分钟开个短会,说说谁发现了新工具的好用功能,谁踩了某个提示词的坑。上次我们团队分享时,有人提到用「让代码符合 ESLint Airbnb 规范」作为提示词结尾,生成的代码几乎不用再调整格式,这个小技巧直接让团队编码效率提了 15%。
用 AI 辅助编程,核心不是「让 AI 替你写代码」,而是「让 AI 成为你的高效副手」。选对工具、写好提示、带着上下文沟通、做好校验、持续学习 —— 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用熟了之后,你会发现以前半天才能写完的功能,现在两小时就能搞定,剩下的时间既能深入研究技术难点,也能早点下班陪家人。
记住,AI 再厉害,也替代不了程序员对业务的理解和对代码质量的追求。工具是翅膀,但飞得高不高,还得看你自己的实力。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