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理解业务逻辑的本质局限
最近跟不少技术团队聊,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在用 AI 写代码,比如 GitHub Copilot 或者国内的一些代码助手,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但真到了核心业务模块,还是得程序员自己上手改。问为什么,回答几乎一致 ——AI 写的代码能跑,但总差点 “业务味儿”。
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业务逻辑到底是什么?它不只是流程图上的箭头和判断条件,更多是藏在文档背后的行业规则、历史遗留问题、用户未说出口的习惯,甚至是团队内部不成文的约定。这些东西,AI 怎么学?
拿电商系统来说,促销规则里可能有一条 “VIP 用户在生日月享受折上折”。表面看很简单,AI 能轻松写出判断用户等级和生日的代码。但实际业务里可能藏着:2018 年前注册的老 VIP 计算方式不同;生日月以订单支付时间为准而非下单时间;如果同时叠加平台优惠券,折扣优先级有特殊算法。这些细节散落在十年前的邮件、离职员工的笔记、甚至测试工程师的经验里,没被系统录入成数据的信息,AI 根本抓不到。
更麻烦的是业务逻辑的 “灰度”。程序员写代码时,会根据用户反馈调整逻辑的弹性,比如 “库存不足时允许超卖 5% 以提升转化率”,这个 5% 可能是运营试错试出来的最佳值,没有公式可寻。AI 能学会执行规则,却学不会为什么要留这个弹性空间。
🛠️ 编程不只是写代码,还有 “看不见的工作”
很多人觉得程序员就是写代码的,AI 能生成代码,自然就能替代。这真是把事情想简单了。我见过一个资深程序员,他一天写代码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时间在做什么?
在理解需求背后的真实意图。产品经理说 “要做一个会员积分过期提醒”,表面看是个简单的定时推送功能。但老程序员会追问:提醒频率太高会不会惹用户烦?只提醒过期会不会让用户觉得平台在 “抢钱”?能不能同时推荐消耗积分的商品?这些思考,本质上是把业务目标转化为技术实现的桥梁,AI 现在还做不到。
在预判未来的坑。新手写代码只考虑 “现在能跑”,老手会考虑 “半年后好改”。比如加个字段,新手直接在数据库里加;老手会想这个字段会不会影响现有报表,要不要做数据迁移,接口文档要不要同步更新。这种对系统演进的预判能力,基于对业务发展的理解,AI 缺乏这种长期视角。
在平衡技术与业务的矛盾。有时候业务要快速上线抢占市场,技术上却有风险;有时候追求完美架构,会拖慢业务节奏。程序员每天都在做这种权衡,AI 能算出最优解,却算不出 “这个风险值得冒” 的商业判断。
🚧 技术瓶颈:AI 的 “经验盲区”
现在 AI 编程工具确实厉害,能生成完整的函数,甚至简单的模块。但遇到复杂系统,立刻露馅。我参与过一个银行核心系统的升级,里面的代码有些是十年前写的,注释都不全。AI 看这段代码,能分析出语法结构,却分析不出某个变量命名的 “黑话” 是当年开发团队的内部约定。
复杂系统的关联性是 AI 的噩梦。一个电商平台,订单系统关联着支付、库存、物流、财务多个模块。改一个订单状态的逻辑,可能影响十几个下游系统。程序员改代码前,会在脑子里过一遍关联关系,AI 目前只能看到局部代码,看不到这种 “看不见的联系”。
异常处理能力差得远。正常流程 AI 写得很溜,但遇到异常情况就抓瞎。比如用户支付时突然断网,订单状态怎么处理?退款时遇到银行系统维护,钱退不出去怎么办?这些边缘情况,往往是系统稳定的关键,而它们的处理逻辑,很多是程序员在一次次线上故障中总结出来的,没有足够的数据让 AI 学习。
对 “业务特殊期” 的适配。电商大促期间,系统要临时调整缓存策略;金融系统在财报截止日前,要关闭某些可能影响数据的功能。这些周期性的特殊处理,AI 能记住规则,却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更想不到临时调整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 现阶段的 AI 更像 “高级脚手架”
不是说 AI 没用,恰恰相反,它在重复性工作中表现极佳。比如写 CRUD 接口、生成基础测试用例、格式化代码,这些工作能省程序员不少时间。但把它当成 “替代者”,就太乐观了。
我团队里的年轻人,现在都用 AI 写第一版代码,但他们会花更多时间检查 AI 的输出。有个小伙子跟我说,AI 生成的代码,逻辑对的概率是 80%,但符合业务隐性规则的概率不到 30%。比如计算运费,AI 会按标准公式写,但实际业务中,某些地区因为合作快递的原因,运费计算方式不同,这些 “例外情况” AI 总是漏掉。
更有意思的是,用了 AI 之后,团队里 **“代码审查” 的时间反而增加了 **。以前是检查逻辑错误,现在还要检查 AI 没理解对的业务细节。这说明,AI 把程序员从 “写代码” 解放出来,却推向了 “做判断” 的位置 —— 而这个位置,恰恰是最需要业务理解能力的。
🔄 未来更可能是 “人机共生”
与其纠结 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不如想想新的分工模式。我见过一个效率很高的团队,他们让 AI 负责 “翻译”—— 把产品文档翻译成初步代码;程序员负责 “校对” 和 “优化”—— 确保代码符合业务深层需求,并且考虑系统的长期演进。
这种模式下,程序员的角色在变。以前要花大量时间写基础代码,现在可以聚焦在业务建模、系统设计、风险控制这些更核心的工作上。这些工作,本质上是 “把业务语言转化为技术语言” 的翻译官,而 AI 更像是个 “速记员”。
技术发展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个工具真正取代过创造者。计算器没取代数学家,Photoshop 没取代设计师,AI 编程工具也不太可能取代程序员。它会淘汰那些只会写重复代码的人,却会让真正理解业务的程序员更有价值。
💡 给同行的一点思考
如果你问我,AI 未来能不能完全理解业务逻辑?不好说。技术发展太快,谁也不敢打包票。但至少现在看,业务逻辑里那些带着 “人味儿” 的部分 —— 经验、直觉、权衡、预判 —— 还是人类的主场。
对程序员来说,与其焦虑被取代,不如多花时间理解业务。去跟产品经理聊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去跟运营聊用户反馈,去跟老员工聊系统的历史。这些 “软知识”,才是 AI 最难替代的竞争力。
毕竟,代码只是实现业务的工具,真正驱动系统的,永远是背后的业务逻辑。而理解业务,本质上是理解人 —— 理解用户想要什么,理解公司要达成什么目标。这事儿,AI 还有得学呢。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