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定位:AI 原生与全能基座的分野

p3-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Cursor 从诞生起就带着「AI-first」的基因。打开软件第一眼,左侧常驻的 AI 对话面板会直白告诉你:这不是传统编辑器。它的所有功能设计都围绕 AI 交互展开,比如选中代码块后自动弹出的「解释 / 重构 / 优化」选项,更像把 ChatGPT 的能力直接缝合进了编辑界面。这种设计对习惯即时 AI 反馈的开发者很友好,但也限制了它的扩展性 —— 你很难像搭积木一样给它加装各种工具。
VSCode 走的是另一条路。它本质是个「全能基座」,AI 能力全靠插件撑起来。默认状态下它就是个干净的编辑器,要实现 AI 功能得手动装 GitHub Copilot、CodeGeeX 这类插件。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灵活,你可以根据项目需求混搭不同 AI 工具,比如用 Copilot 写代码,再用 ChatGPT 插件做文档生成。但坏处也明显,插件间的兼容性偶尔会出问题,比如 Copilot 的自动补全和某些格式化插件会打架。
🛠️ AI 功能:专精深度与场景广度的博弈
Cursor 的 AI 功能像把锋利的手术刀。它的代码生成准确率确实高,尤其处理单文件逻辑时,能根据上下文生成 80% 以上可直接运行的代码。我试过用它写一个 React 组件,输入「创建带分页的表格组件,支持搜索过滤」,3 秒内生成的代码不仅包含基础结构,连状态管理和 API 调用的骨架都有了。更厉害的是它的「代码解释」功能,选中一段复杂正则,AI 能直接用白话文拆解每个元字符的作用,比查文档快多了。
但 VSCode 的 AI 生态是片森林。GitHub Copilot 的实时补全更像「润物细无声」,写 for 循环时它会提前预判变量名,敲到一半就把后半段代码怼出来。配合 CodeLlama 插件还能实现跨文件逻辑联想,比如在 Vue 项目里改了父组件的 props,子组件里 Copilot 会自动提示对应的修改。只是这种「散装 AI」需要自己调教,比如得手动开关不同插件的触发条件,不然容易出现多个 AI 同时弹窗的混乱场面。
🔌 生态适配:封闭专注与开放兼容的对决
Cursor 的生态像个精致的盆景。它只支持最核心的几种语言高亮和格式化工具,比如 Python、JavaScript 这些主流语言表现不错,但碰到 Solidity 这类小众语言,语法提示就会经常抽风。插件商店里拢共也就几十个工具,连最常用的 GitLens 都没有,想看代码提交历史还得切到终端。不过这种封闭性也有好处,所有功能都是预先调好的,不用纠结「哪个主题插件更配 AI 提示框」这种琐事。
VSCode 的生态则是个超级市场。单是代码补全类的 AI 插件就有 20 多种,能兼容从汇编到 LaTeX 的各种冷门需求。我见过有人在 VSCode 里装了 15 个 AI 相关插件,从代码生成、漏洞检测到自动写测试用例一条龙服务。但这种开放也带来负担,上周帮同事排查问题,发现他的 VSCode 因为装了 3 个冲突的 AI 格式化插件,导致每次保存代码都会触发 3 次不同风格的自动缩进。
🚀 性能表现:轻量敏捷与负载能力的权衡
Cursor 启动速度快得惊人。在我那台用了 3 年的 Mac 上,从点击图标到能输入代码不超过 2 秒,打开一个 10 万行的 Python 项目也不会卡顿。这得益于它的极简架构 —— 去掉了 VSCode 里那些冗余的后台服务,连语法检查都是靠 AI 实时计算,而不是像 VSCode 那样跑一堆进程。但它处理超大项目时会露怯,上次打开公司一个包含 500 个文件的微服务项目,AI 响应速度直接慢了一半,选中代码块后要等 3 秒才弹出操作菜单。
VSCode 的性能曲线就像过山车。空载启动要 5 秒以上,但一旦加载完成,跑大型项目反而更稳。我测试过同时打开 10 个微前端项目,VSCode 虽然内存占用飙到 8GB,但代码提示和 AI 补全的响应速度基本没受影响。不过这得归功于它的进程隔离设计,每个插件跑在独立进程里,某个 AI 插件崩溃了,编辑器还能正常工作。不像 Cursor,上次 AI 对话面板卡死,整个软件直接无响应。
👥 适用人群:新手友好与高手适配的分界
如果你是编程新手,Cursor 可能更适合。它的 AI 助手会主动提示「这里可以用函数简化」「这个循环可能有索引越界风险」,甚至在你写错变量名时,不用手动修改,AI 会直接问「是不是想写 xxx?」。我带过的几个实习生,用 Cursor 两周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代码,比当年我逼着他们看《JavaScript 高级程序设计》效率高多了。
但资深开发者大多离不开 VSCode。不是说 Cursor 的 AI 不够强,而是老鸟们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流 —— 用特定插件管理 Git 分支,靠快捷键触发自定义代码片段,这些都是 Cursor 满足不了的。我认识的一个架构师,光是 VSCode 的配置文件就有 2000 多行,从 AI 补全的触发延迟到状态栏显示的信息,每一项都调到了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对他们来说,放弃这些定制化的东西,比换个 AI 工具难受多了。
💡 最终抉择:没有绝对优劣,只有场景适配
选 Cursor 还是 VSCode,本质是在选「AI 主导的工作流」还是「人主导的工作流」。如果你每天 80% 的时间都在写业务代码,追求「想到就能生成」的效率,Cursor 的 AI 原生体验会让你上瘾。但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多种技术栈,需要频繁切换不同开发场景,VSCode 的生态灵活性更能发挥作用。
我自己的做法是双开。写独立脚本或新功能原型时用 Cursor,AI 生成加快速迭代;维护老项目或调试复杂逻辑时切回 VSCode,靠熟悉的插件组合解决问题。毕竟工具是为流程服务的,死守一个软件不放,反而成了技术教条主义。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