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手第一感受:它和普通编辑器到底差在哪?
第一次打开 Cursor,第一反应是界面真的极简。没有 VS Code 那种密密麻麻的插件栏,左侧只有文件树和一个类似聊天框的 “AI 助手” 入口,整个编辑区干净得让人有点不习惯。但真正开始写代码时,差异感立刻就出来了。
你在输入的时候,它不像普通编辑器那样只给单词补全。比如我写了个 for 循环,还没打完条件判断,底下就跳出一行灰色的提示,居然是我常用的数组遍历逻辑。更有意思的是,当我在注释里写 “这里需要一个防抖函数”,光标刚移到下一行,它直接把完整的防抖代码块弹出来了,连参数命名都和我平时的习惯差不多。
不过有个细节得说一下,它的 AI 响应不是实时的。有时候写得太快,它会滞后半秒左右才给出建议,这时候如果继续输入,之前的建议就会被冲掉。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卡顿,但适应之后发现,这种 “思考间隙” 反而能减少无效提示的干扰。
🧠 代码理解能力测试:从简单函数到复杂项目
为了测试它到底能不能 “读懂” 代码意图,我分了三个阶段来试。先是写个简单的工具函数,比如日期格式化。我只在注释里写了 “需要把时间戳转成 YYYY-MM-DD 格式,还要处理时区问题”,按下回车,它直接生成了带时区转换的函数,连 Edge 浏览器的时区偏移 bug 都考虑到了,这一步确实比我用过的其他 AI 工具准。
接着试了个中等难度的,写一个 React 组件。我想做个带搜索功能的下拉菜单,刚定义好组件名和初始 state,它就自动补全了 useState 和 useEffect 的基本结构。当我开始写 input 的 onChange 事件时,它居然预判到我要做防抖搜索,直接把防抖逻辑嵌进去了,甚至还加了个加载状态的判断。这时候我故意写错了一个 state 的名称,它马上在旁边标了个黄色感叹号,提示 “这里的变量名和定义时不一致,是不是想写 searchTerm?”——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补全了,是真的在 “理解” 上下文。
最硬核的测试是拿一个现有项目的部分代码丢进去。我复制了一段包含三个嵌套函数的 Vue 代码,里面有不少闭包和异步操作。让它帮我优化性能,它不仅指出了两处可以用 computed 代替 methods 的地方,还提醒我 “这里的 async/await 可能导致内存泄漏,建议加个取消令牌”。这点确实出乎预料,因为这段代码我同事之前 review 时都没注意到内存泄漏的隐患。
但也不是没翻车的时候。我试了个复杂的递归算法,想实现一个树形结构的深拷贝,并且要保留原对象的原型链。它第一次生成的代码漏了原型继承的处理,提醒它之后改对了,但又在循环引用的地方出了问题。来回调整了三次才得到正确结果,看来面对多层嵌套的复杂逻辑,它的理解还是会打折扣。
⚡ 效率提升多少?实测对比普通编辑器
我专门记录了完成同一个任务的时间。用 Cursor 写一个包含登录、表单验证和 API 请求的 Vue 组件,总共花了 28 分钟。同样的任务,我用 VS Code 加 Copilot 插件,花了 45 分钟。差在哪了?
主要是省了查文档的时间。比如写 axios 拦截器的时候,我记不清 response 的错误结构,以前总得切出去查官网。但在 Cursor 里,我直接在编辑器里输入 “response.error 的结构是什么”,它就在右侧弹出了详细说明,还附带了错误处理的示例代码。相当于把 MDN 和 Stack Overflow 搬进了编辑器,这种 “不离开编辑区” 的体验确实很上瘾。
不过有个反常识的发现:对于特别熟练的代码片段,它反而帮不上太多忙。比如我每天都写的 React Hooks 组合,它给的建议和我自己写的几乎一样,这时候用不用 AI 速度差不太多。但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比如我最近在学 TypeScript,定义复杂的泛型类型时,它的提示能让我少走至少一半的弯路。
还有个数据值得说一下,我统计了一下午的代码修改次数。用普通编辑器时,平均每 10 行代码要回头改 2-3 次,大多是语法错误或者逻辑疏漏。但用 Cursor 时,修改次数降到了 0.8 次,因为很多错误在输入过程中就被它的实时检查纠正了。
🔍 和同类工具比,它的短板在哪?
肯定有人会拿它和 GitHub Copilot 比,毕竟都是 AI 代码助手。实际用下来,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Copilot 更像是 “猜你想写什么”,经常在你输入一半时就把整段代码铺出来,有时候确实快,但无效提示也多。Cursor 则更像 “跟你对话”,它会先看你的注释和已写的代码,再给出针对性建议,虽然响应稍慢,但准确率明显更高。
但 Cursor 有个明显的劣势:对冷门语言的支持很差。我试了写一段 Go 的协程代码,它给出的建议里居然有 Python 的语法痕迹。后来查了官方文档才知道,它目前对 JavaScript、Python、Java 这些主流语言的训练数据最多,像 Rust、Go 这类相对小众的,表现就很不稳定。
另外它的本地运行能力几乎为零。所有 AI 计算都要联网,这意味着如果网络不好,整个 AI 功能就会瘫痪。有次我在地铁上用热点写代码,它直接提示 “网络连接不佳,AI 功能暂时不可用”,那一刻真的想念 VS Code 的离线补全。
💸 付费策略值得吗?免费版够用吗?
现在 Cursor 分免费版和 Pro 版,免费版每天有 50 次 AI 请求限制,Pro 版每月 15 美元不限次数,还能解锁高级模型。我认真算了下,普通开发者每天写代码大概会触发 30-40 次 AI 提示,免费版其实勉强够用,但有两个痛点很明显。
免费版的响应速度比 Pro 版慢差不多 1.5 秒,别小看这 1 秒多的延迟,写代码时思路被打断的感觉真的很不爽。而且免费版不能用 “上下文扩展” 功能,就是说它只能理解当前文件的代码,跨文件的逻辑关联就分析不出来了。比如你在 A 文件定义了个接口,在 B 文件调用时,免费版经常会搞错参数类型,Pro 版却能准确关联过去。
对于个人开发者来说,如果不是天天写复杂项目,免费版其实够了。但团队协作时,Pro 版的多文件分析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就很关键了。不过 15 美元每月的定价,对比国内一些同类工具确实偏高,希望后续能出个团队折扣。
🤔 真实使用场景:哪些人用它会爽,哪些人可能失望?
根据这两周的体验,我觉得有三类人用 Cursor 会特别爽。一是前端开发者,尤其是写 React、Vue 这类框架的,它对 JSX 语法和组件逻辑的理解简直像开了挂;二是刚入行的新手,遇到不懂的问题不用切出编辑器,直接问 AI 就能得到针对性解答,相当于带了个随时在旁的导师;三是需要快速出原型的产品经理,有时候想验证个想法,不用完整学语法,靠注释加 AI 提示就能拼出能用的 demo。
但也有两类人可能会失望。如果你是写底层代码的,比如 C 语言的嵌入式开发,它的帮助会非常有限,毕竟训练数据里这类场景太少;还有就是追求极致自定义的开发者,Cursor 的插件生态目前几乎为零,想加个自己写的代码检查规则都做不到,远不如 VS Code 灵活。
还有个小细节,它对中文注释的理解居然比英文还好。我试了用纯中文写需求注释,生成的代码准确率比英文注释高大概 15%,这一点对国内开发者来说确实很友好。
📌 最后总结:它真的能理解代码意图吗?
实话实说,在 80% 的日常场景里,它表现得像个熟悉你习惯的搭档。能看懂你的注释,能预判你的逻辑,甚至能纠正你没意识到的小错误。但要说 “完全理解”,那还不至于。
面对复杂业务逻辑或者冷门技术栈时,它还是会犯迷糊,需要你反复调整提示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就像一个聪明的实习生,能帮你处理大部分重复工作,但核心决策还是得自己来。
如果你是每天写业务代码的开发者,想提高效率又不想被复杂工具分心,Cursor 绝对值得一试。但要是指望它能替代自己思考,那可能会失望。毕竟好的工具从来不是让人变懒,而是让人把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