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简介: 中文名:捷克爱乐乐团国籍:捷克前身:布拉格民族剧院乐团组建日期:1894年捷克爱乐乐团是在1894年以布拉格国民剧院管弦乐团为中心组建的,两年后在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指挥下第一次举行演奏会。1896年开始使用捷克爱乐乐团的名称,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指挥举办了首场音乐会。1901 更多>

中文名:捷克爱乐乐团

国籍:捷克

前身:布拉格民族剧院乐团

组建日期:1894年

捷克爱乐乐团是在1894年以布拉格国民剧院管弦乐团为中心组建的,两年后在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指挥下第一次举行演奏会。1896年开始使用捷克爱乐乐团的名称,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指挥举办了首场音乐会。1901年独立,由切兰斯基(Ludvik Celansky)担任首席指挥。其后对乐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挥家塔利赫(Vaclav Talich)、库贝利克(Rafael Kubelik)、安切尔(Karel Ancerl)、诺伊曼(Vaclav Neumann)等。

1959年、2001年和2007年三度访问中国。捷克爱乐乐团的弦乐部分特别出色,情调古雅,风格独特。在演奏以斯梅娜塔、德沃夏克为代表的本民族作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倍受世人的称赞。在中捷建交70周年之际,捷克爱乐乐团自2019年5月起,来华进行为期三周的巡回演出。作为捷克“国宝级”乐团,捷克爱乐乐团是捷克古典音乐文化传承的优秀代表。

从艺历程:终获独立

捷克爱乐乐团的前身便是布拉格民族剧院的附属乐团。在剧院平稳运作十多个年头后,1896年元旦,在捷克爱乐协会的组织下,为了保护且争取更好的福利并求得名分上的独立,民族剧院的管弦乐团进行了一场罢工。对演奏员们而言,这场运动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从此民族剧院乐团得以用响亮的“捷克爱乐乐团”的名义进行“自有品牌”的音乐活动,当然包括举办音乐会。三天后的1月4日,以全新名称亮相的乐团首次面对布拉格听众,他们在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指挥下在布拉格鲁道夫宫的大音乐厅举办了首演音乐会,而这里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德沃夏克厅”,并从此成为捷克爱乐乐团的常驻演出地。有趣的是,在以作曲家身份扬名国际之前,他只不过是民族剧院乐团里一位并不起眼的大提琴演奏员。该场首演音乐会的演出曲目清一色来自于德沃夏克的创作,包括: 《降A大调第三斯拉夫狂想曲》、 《圣经歌曲》、 《奥赛罗序曲》和《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

与乐团罢工的初衷所一致,这场音乐会在经济上的真正用意是为团里那些年迈的演奏员募集养老金,而在原先剧院体制的约束和限制下,这样形式的演出几乎是不可能举办的。在这之后,乐团一方面仍旧附属于布拉格民族剧院、为各类歌剧演出伴奏,一方面又被允许以捷克爱乐乐团的名义演出交响音乐会。直到1901年,乐团才彻底脱身于民族剧院之外,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导火线据说是由于乐师遭遇剧院方面的恶意解雇,此举引发了全团的不满,最终导致双方分道扬镳。与民族剧院正式解除关系后,乐团开始频繁地与当时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合作,演出他们的管弦乐作品,其中包括挪威人格里格、德国人理查·斯特劳斯等。最值得一提并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是,1908年9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马勒指挥该团在布拉格首演了自己的《第七交响曲》。作曲家选择捷克爱乐来首次驾驭自己这部庞大的创作,可见乐团在二十世纪初便已拥有不俗的整体演奏实力。

初露锋芒

1918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捷克终于获得了解放和独立,在各方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应运而生。在由几位平庸之士领衔数年后,捷克爱乐乐团也终于在这一年迎来第一位对乐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首席指挥——Vaclav Talich(瓦克拉夫·塔利赫,1883-1961)。虽然在国际乐坛的地位上他似乎并不如同时代的比切姆、斯托科夫斯基、安塞尔梅、克伦佩勒、福特温格勒、莱纳等大师那样名声显赫,却被如今的音乐专家们称为“名副其实的伟大指挥家”;在俄罗斯著名指挥穆拉文斯基心目中,塔利赫的地位甚至超越不朽的福特温格勒。正是塔利赫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严格训练,才将捷克爱乐进一步锤炼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优秀乐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这位首席指挥的带领下,乐团巡演欧洲各大城市并广受赞誉,由此初步造就了他们在欧洲乃至世界乐坛的知名度。 1942年起,塔利赫在乐团的首席指挥职务被库贝里克取代。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苏联对捷克政治的介入,国家的政治环境再度发生变化。虽然捷克爱乐乐团在文化领域的崇高地位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甚至被政府认可为国家乐团,但曾为乐团做出重要贡献、此时却备受冷落的塔利赫却由于政治问题(据传是因为曾在战期为纳粹演出),被流放到布拉迪斯拉发。在那里,他亲自组建了斯洛伐克爱乐乐团,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让这支新生乐团跨入了欧洲一流行列。

1952年之后塔利赫得以重回布拉格,有机会再度指挥捷克爱乐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录音。虽然当局一度将这些音像资料查禁,但多年后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以今天的欣赏标准去评判,塔利赫与捷克爱乐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些演奏依然历久弥新、光彩照人。尤其是对捷克本土作曲家作品的演奏,毫无疑问是韵味最为纯正、朴实、原汁原味的,甚至有人评价:“从塔利赫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中,你能听到最为亲切、传神的捷克乡土气息”。1952年6月,塔利赫在布拉格与后来成长为世界级大师的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录制《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罗氏后来回忆说,那次排练时塔利赫作为指挥对他在独奏方面给予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和点拨。显而易见,年轻时的塔利赫与作曲家本人曾处于同一个时代,所以对德沃夏克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所有指挥中的绝对权威。

传奇合作

乐团历史上第二个值得永久记录并深刻怀念的名字是Rafael Jeronym Kubelik(拉法尔·库贝里克,1914-1996)。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他,最终得以成为捷克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际级指挥大师之一,而其指挥生涯与捷克爱乐乐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名年少成名的天才指挥家,库贝里克在1934年,以二十岁的年纪首次指挥捷克爱乐便大获成功,两年后的1936年开始担任乐团的常任指挥。1942年,年仅二十八岁的他正式成为捷克爱乐的首席指挥,这位青年才俊继承了塔利赫所创下的坚实基础。然而1948年发生于故乡的“二月事件”让一向主张民主自由的库贝里克心灰意冷,正在爱尔兰演出的指挥家拒绝返回故乡,随后毅然远赴大洋彼岸。在此后长达四十余年的流亡生涯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造诣,库贝里克在美国、英国以及德国顺利地发展着自己的指挥事业,先后成功任职于多个欧美一流乐团或歌剧院,却始终没有再与祖国乐团同台献艺。虽然对于祖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他无比热爱且频频演出和录音,但却只能与欧美乐团搭档——库贝里克为DG公司录制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是由柏林爱乐乐团担任演奏的;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最好的《斯梅塔纳-我的祖国》录音来自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合作。

转机出现在1989年,在经历了一场“天鹅绒革命”后,捷克的政治环境再次发生巨变。库贝里克为自己所崇尚的民主制度能在祖国被重新确立而欣喜万分,决定重返故土。在1990年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阔别祖国四十二年之久的老指挥家,与手下这支曾在青年时代带给他最初荣耀与光环的捷克爱乐乐团,在布拉格颇负盛名的斯梅塔纳音乐厅共同奏响了值得纪念的乐章。事实上,在1946年音乐节初创那年,正是由库贝里克指挥同一支乐团演奏了开幕演出;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当事人心潮澎湃?!在斯梅塔纳的《李布谢序曲》和庄严的国歌之后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我的祖国》——这部捷克音乐史上拥有最浓烈爱国情怀的真挚之作,每年音乐节的必演曲目。此时此刻,历史背景与人物心情,处处与曲目主题相契合,由此造就了捷克爱乐乐团和“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版《我的祖国》!当气势如虹的末乐章《布拉尼克山》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观众掌声如雷、欢呼声此起彼伏,而台上的老指挥家激动不已、老泪纵横。捷克的SUPRAPHON唱片公司将这个演绎录制并出版了唱片,一度成为全球唱片爱好者争相追捧的热点。在那场音乐会之后,已七十六岁高龄的库贝里克慢慢淡出了指挥台,这也就成为了库贝里克的最后一张录音。

延续辉煌

在塔利赫与库贝里克相继离职后,Karel Ancerl(卡莱尔·安切尔,1908-1973)成为捷克爱乐真正的掌门人。尽管在他正式上任前还有Vaclav Neumann(瓦兹拉夫·纽曼,1920-1995)与Karel Sejna(卡莱尔·塞吉纳,1896-1982)曾短暂接任,但这两位都好景不长。最初学习作曲的安切尔在他的毕业音乐会上,就与捷克爱乐首次合作,那一年他年仅二十二岁。然而安切尔最终决定将指挥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并有机会成为了塔利赫的学生。而塔利赫也很快就发现这个年轻人身上蕴藏着非凡的潜质,便加以重点培养。安切尔由此得以频繁地与捷克爱乐合作音乐会,并从老师身上学到了精湛的指挥技艺、汲取了丰富的艺术修养,延续了塔利赫未尽的事业。1950年开始,安切尔以首席指挥的身份领导乐团,六年之后他终于获得了官方的正式委任。

捷克爱乐历史上的这段“安切尔时代”一直延续到1968年,乐团在这期间的演奏实力依然保持着塔利赫时代的高水准。与此同时,安切尔还致力于拓展演出曲目并带领乐团出访世界各地,使捷克爱乐取得更为广阔的国际声誉。1959年,正是在安切尔的带领下,捷克爱乐乐团在他们远东及大洋洲系列巡演中,首次造访中国,在北京演出斯梅塔纳、德沃夏克等人的名作。也正是在那场音乐会上,国人首次领略了捷克爱乐乐团对其本土作品超乎寻常的惊人表现力,由此建立起老一辈乐迷对该团无比深刻的印象。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在那个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安切尔与他的子弟兵在SUPRAPHON、DG等著名唱片公司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录音资料。可惜,安切尔在捷克爱乐乐团的职业生涯同样未能善始善终——1968年前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已接到加拿大多伦多交响乐团邀请的指挥家,惊愕与愤慨之下毅然出走他乡,从此再未返回祖国。

接棒长跑

纽曼这个名字,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在库贝里克出走之后的1948年,这位乐团当时的中提琴手,因为曾选修指挥专业而被提携为代理常任,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时他同样也是塔利赫的学生之一。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此前一年他曾有过一次成功的救场的经历,在时任总监库贝里克因病不能登台的紧要关头,纽曼临危受命、顶替出场,并有非常不俗的表现。然而他很快就被安切尔所替代,或许资历与经验尚浅,是当时其昙花一现的原因之一;而客观地分析,当时能力更强的安切尔也确实比年轻的纽曼更有资格执掌捷克爱乐。随后,纽曼开始了自己执著的奋斗,不断辗转与祖国捷克、近邻前东德以及法国巴黎之间,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了包括莱比锡布业工商大厦(格万德豪斯)管弦乐团、莱比锡歌剧院以及柏林喜歌剧院音乐总监的职位,在故乡他更是声望日隆、身兼数职。1963年,纽曼再次指挥捷克爱乐,五年之后安切尔的突然离职,给了他二度接棒的机会。

1968年,已在外积累了足够深厚资本的纽曼,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乐团首席指挥的接任者,并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直到1990年方才离职。这让他成为了该团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塔利赫而名列第二的领导者。在纽曼掌帅的这二十多年中,捷克爱乐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良传统,而纽曼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渐渐融入到这支历史悠久的乐团中。这位提琴家出身的指挥尤其注重弦乐声部的旋律歌唱性和音色细腻感,使其成为捷克爱乐至今仍为听众所津津乐道的音响特点与传统。而出于对马勒的喜爱,纽曼还带领乐团历史性地完成了对马勒九部交响曲的录音工作。当然,他最为喜爱并擅长的依然是自己祖国作曲家的作品,并留下诸多很有价值的影音文献。1993年12月11日,在卸任两年之后,纽曼再度被邀请在鲁道夫宫德沃夏克厅,为纪念《“自新大陆”交响曲》首演一百周年而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这部经久不衰的名作。当时已七十三岁高龄的纽曼动情地说:“我非常感动自己能够肩负这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任”。而在当时,也唯有这位具备深厚捷克音乐传统的老指挥家,才真正具备这个资格。

携手百年团庆

接替纽曼成为这支捷克最出色乐团新一任首席指挥的仍旧是一位本土指挥家——1946年出生的Jiri Belohlavek(基里·贝洛拉维克)。早年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与艺术学院的贝洛拉维克,不但深悉捷克民族音乐的精髓与内涵,也曾跟随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学习,因此在纽曼之后他在捷克中青年指挥中脱颖而出,获得执掌捷克爱乐的机会。可惜他与乐团的“婚姻”并没有维系很长时间,1992年便从乐团卸任。事实上,贝洛拉维克的艺术造诣并不在他后来的几位继任者之下,也具备很强的音乐活动能力。现如今他已经是英国BBC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2006年曾率团访问中国),同年又被任命为“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主席。

1993年,捷克爱乐任命时年五十八岁的德国人Gerd Albrecht(格尔德·奥伯莱特)为首席指挥,这也是乐团历史上首次选择非捷克籍人士担此重任。奥伯莱特的任期同样不长,但却恰好在任期的最后一年赶上了乐团诞辰百年的纪念活动。1996年1月4日至1月7日,在德沃夏克指挥乐团举办首演音乐会的整整一百年后,在同样有着百余年历史并几经修缮的鲁道夫宫德沃夏克厅,乐团举办了一套特别的纪念音乐会。而演出曲目也定为与一百年前那场首演完全一致,甚至节目册风格也如出一辙。主办方曾有过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当时依然在世的两位老首席指挥——库贝里克和纽曼,连同前任总监贝洛拉维克、现任总监奥伯莱特一起,四人轮番登台,每人指挥一首曲目。不料1995年9月纽曼溘然离世,而年迈体弱的库贝里克也已无力支撑上台演出,导致这场庆典只能由贝洛拉维克和奥伯莱特二人指挥。当时,奥伯莱特与乐团之间已有分歧,因此捷克爱乐一度倾向于由贝洛拉维克来独掌音乐会,但最后双方还是取得了和解。最终由贝洛拉维克带领乐团演奏《降A大调第三斯拉夫狂想曲》与《圣经歌曲》;而奥伯莱特指挥《奥赛罗序曲》和《第九交响曲》,两位新老总监携手见证捷克爱乐的百年历史。

变动

奥伯莱特卸任后,捷克爱乐在本土指挥家Vlandimir Valek(弗拉季米尔·瓦列克)短暂执棒两年(1996-1998年)后,又发生了新的人事变动——出生于俄罗斯的冰岛籍音乐家Vladimir Ashkenazy(弗拉季米尔·阿什肯纳齐)被任命为首席指挥。相比他的几位前任,阿什肯纳齐在国际乐坛的名声无疑更显赫一些,虽然他的名气更多来自于他钢琴家的身份。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阿什肯纳齐便开始了自己的指挥生涯,在接手捷克爱乐之前,他早在英国的皇家爱乐乐团和德国的柏林德意志乐团担任过多年音乐总监,履历不可谓不丰富。阿氏对这支古老的乐团充满着崇敬之情,在经济预算和政府拨款减少的不利状况下,努力开拓局面,为捷克爱乐的持续发展尽心尽职。2001年秋天,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正是在阿什肯纳齐的带领下,捷克爱乐再次访问中国,并在他的指挥下于10月23日和24日在保利剧院演出两场,其中第二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是乐团最为擅长的《斯梅塔纳-我的祖国》。音乐会后听者无不赞叹——对捷克本土作曲家作品最完美的演绎,仍旧无可争辩地属于独一无二的捷克爱乐乐团。 阿什肯纳齐在2003年将指挥棒交接给了自己的继任者,捷克爱乐重新任命了一位有着浓厚本土艺术气质的指挥家来担任自己的首席指挥,尽管对方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他就是Zdenek Macal(泽丹内克·马卡尔)。马卡尔1936年出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在1968年自己三十二岁时移居美国,这与前辈库贝里克的经历颇为相似,原因是那一年邻国的入侵。凑巧的是,同一年他的另一位前辈安切尔也因为同一场风波而去了北美。虽然马卡尔青年时便背井离乡,但最初的音乐教育仍是在祖国学校(布尔诺音乐学院与亚纳切克音乐学校)所接受的,因此血脉里深藏着十分纯正民族音乐传统。他三十岁不到便获得1965年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的冠军,同年又在纽约的米特罗普洛斯指挥比赛中获胜。

1972年,马卡尔在美国首次登台,随后声名鹊起。然而其个人艺术生涯却始终欠缺一些运气,虽然指挥技术精炼而老到、偶尔有机会担任世界顶级乐团的客席、在资深乐迷中也颇具口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祖国和美国都没有获得一流乐团的青睐。直到进入新世纪,马卡尔在美国新泽西交响乐团取得的出色业绩,才让祖国最优秀的乐团注意到了他,并最终委以重任。平心而论,捷克爱乐乐团的艺术黄金期当属于塔利赫、安切尔执棒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包括整个六十年代),纽曼领导时期也大致保持了较高的水准,但随后首席指挥的频繁更迭以及体制上的变化,使其整体水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趋势。但马卡尔的到来让人们对这支百年老团的未来再度满怀信心并寄予厚望。自2003年上任以来,双方已愉快合作了四年,马卡尔曾这样表达自己与捷克爱乐水乳交融般的关系:“面对其他乐团时,我必须教导他们如何感受捷克音乐特有的舞蹈节奏,但这些内在的音乐性早已植根于捷克人或斯拉夫民族心中,因此面对捷克爱乐,我只需要挥舞指挥棒,乐团就自然而然地出现我想要的声音”。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歌

  1. 01. 加入列表
  2. 02. 加入列表
  3. 03. 加入列表
  4. 04. 加入列表
  5. 05. 加入列表
  6. 06. 加入列表
  7. 07. 加入列表
  8. 08. 加入列表
  9. 09. 加入列表
  10. 10. 加入列表
  11. 11. 加入列表
  12. 12. 加入列表
  13. 13. 加入列表
  14. 14. 加入列表
  15. 15. 加入列表
  16. 16. 加入列表
  17. 17. 加入列表
  18. 18. 加入列表
  19. 19. 加入列表
  20. 20. 加入列表
  21. 21. 加入列表
  22. 22. 加入列表
  23. 23. 加入列表
  24. 24. 加入列表
  25. 25. 加入列表
  26. 26. 加入列表
  27. 27. 加入列表
  28. 28. 加入列表
  29. 29. 加入列表
  30. 30. 加入列表
  1. 31. 加入列表
  2. 32. 加入列表
  3. 33. 加入列表
  4. 34. 加入列表
  5. 35. 加入列表
  6. 36. 加入列表
  7. 37. 加入列表
  8. 38. 加入列表
  9. 39. 加入列表
  10. 40. 加入列表
  11. 41. 加入列表
  12. 42. 加入列表
  13. 43. 加入列表
  14. 44. 加入列表
  15. 45. 加入列表
  16. 46. 加入列表
  17. 47. 加入列表
  18. 48. 加入列表
  19. 49. 加入列表
  20. 50. 加入列表
  21. 51. 加入列表
  22. 52. 加入列表
  23. 53. 加入列表
  24. 54. 加入列表
  25. 55. 加入列表
  26. 56. 加入列表
  27. 57. 加入列表
  28. 58. 加入列表
  29. 59. 加入列表
  30. 60. 加入列表
猜你喜欢

最新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