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

简介: 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嵊县生日:职业:越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双烈记》、《西厢记》星座:白羊座主要成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雪芬(-),女,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 更多>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嵊县

生日:1922年3月26日

职业:越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双烈记》、《西厢记》

星座:白羊座

主要成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女,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袁雪芬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荣誉记录:1936年秋随科班初次到上海,并参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

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

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唱腔流派

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创造了新的(男调)腔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

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65年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

1986年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以“艺术指导”身份获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勒阿弗尔市荣誉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

1996年被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2003年12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2006年4月,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获得了“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2008年5月,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同时入选的老越剧艺术家还有徐玉兰、傅全香、王文娟、范瑞娟、张桂凤

人物袁雪芬,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人。中共党员。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参与整理并主演了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编演了历史剧和现代剧《木兰从军》、《红粉金戈》等。1946年,演出了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

1953年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人物生平: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出生,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正旦,兼演武小生。满师后,一度与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合作,唱腔和表演受到王杏花的影响。

1936年初到杭州演出,初挂头牌。秋初到上海演出。

1938年2月第三次来沪,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演艺活动。与名小生马樟花合演3年有余,演出《恒娘》等新戏,逐渐在艺术上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

1942年夏马樟花为旧社会恶势力迫害致死,使袁雪芬对邪恶当道的旧上海深感痛恨。

同年,袁雪芬在一些具有爱国热情的话剧艺术的启发和鼓舞下,同新文艺工作者一起在大来剧场倡导并开始越剧改革:以剧本代替原来幕表制,以导演排演代替原来的说戏,在舞台美术部门亦应用成套设计,演出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封建礼教的戏。在表演上除学习话剧的从人物出发和内心体验外,还吸收了昆曲载歌载舞、形体动作身段美,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越剧独特的表演方法。

1947年8月《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致死事件中,她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

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了。

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1950年4月起先后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同年,在《西厢记》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78年底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同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

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院长。

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和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

1989年夏率团去美国演出。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2008年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家中过世,享年89岁。

活动年表:建国前(1933年7月~1949年10月)

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的影响。

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挂头牌。

1936年11月4日,农历丙子年九月二十一日,高亭唱片公司灌制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A面为王杏花唱的《玉蜻蜓·游庵哭图》,B面为袁雪芬、钱妙花唱的《方玉娘哭塔》。

1937年再次到上海演出。

1938年2月15日,“四季春班”与“素凤舞台”合作演出于上海四马路小剧场,竺素娥领衔,袁雪芬为头肩旦,演员还有黄笑笑、任伯棠、傅全香、钱妙花、张桂莲等。演出剧目有《沉香扇》、《碧玉簪》等。

1938年8月13日,纪念淞沪抗战一周年,沪上所有越剧场子停演,而姚水娟、竺素娥主演的天香戏院,施银花、屠杏花主演的通商剧场,马樟花、袁雪芬主演的大来剧场,筱丹桂主演的老闸大戏院,姚月明、赵瑞花主演的更新舞台,均停演4天。

1938年11月10日,为上海时疫医院筹款,女子越剧“七班会串”举行女子越剧“七班会串”。剧目有《三堂会审》(马樟花、袁雪芬)、《操琴品箫》(筱丹桂、贾灵凤)等。

1939年2月13日,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与绍兴旅沪同乡会,在黄金大戏院联合举行女子越剧大会串义演,筹募捐款。姚水娟、竺素娥、施银花、商芳臣、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等参加演出。

1940年8月1日至2日,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假座卡尔登大戏院,举行“劝募绍属平粜捐”女子越剧八班大会串。剧目为《沉香扇》、《梁祝哀史》、《盘夫索夫》、《碧玉簪》,主要演员有:施银花、屠杏花、小白玉梅、姚水娟、商芳臣、李艳芳、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贾灵凤等。

1940年12月30日,上海大来剧场演出根据《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改编的越剧《恒娘》(陶贤编剧),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主演。使用硬片布景,打出“戏情话剧化,布景电影化”的广告,营业上佳。

1941年1月3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施银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商芳臣、李艳芳、邢竹琴等38位演员,参加播音演唱。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越剧改革。合作者有演员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梅月楼、沈月凤等,首次成立的“剧务部”中的编导、舞美人员有于吟、韩义、蓝明、白涛等。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

1943年11月1日,大来剧场演出《香妃》。演出期间,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腔(尺调腔)。

1944年9月28日,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戏院登台,使用雪声剧团之名,首演《雁南归》。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出《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间,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弦下腔)。

1945年12月24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行全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筱丹桂、徐玉兰的《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大堂会》;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鹃血》;姚水娟、张桂莲的《血溅洞房》;傅全香、张湘卿的《送凤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红的《两代儿女》;尹树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楼的《御笔楼》等。

1946年5月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白杨、胡风、梅朵、田钟洛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该剧于1948年拍摄成电影。

1946年8月7日,社会局局长吴开先,在红棉酒家举行招待会,策划“上海小姐”、“越剧皇后”选举,袁雪芬当场表示不赞成,并退出会场。

1946年8月11日,袁雪芬在《申报》、《文汇报》、《新闻报》、《大公报》上发表启事,声明不参加“越剧皇后”竞选。

1946年8月27日,袁雪芬在上海南京路被流氓抛粪,引起舆论界强烈反应,上海多家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声援。

1946年9月10日,袁雪芬在上海大西洋西菜社举行记者招待会,控诉恶势力的迫害。到会的有郭沫若、田汉、许广平、洪深、安娥、赵景深、严独鹤、董天民及文艺界、新闻界人士约200人。洪深在会上呼吁:“社会让一个善良的人平安地活下去吧!”

1947年1月2日,袁雪芬由于肺病复发等多种原因,在梅龙镇餐厅与雪声剧团全体人员举行话别会。

1947年1月12日,在演完《洛神》后,袁雪芬宣布辍演,雪声剧团也暂告解散。在原“雪声”的基础上,加入傅全香,改组为东山越艺社。

1947年7月29日,越剧界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越剧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

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

1947年8月29日,在前一晚接到警察局送来的“勒令停演”后,袁雪芬、尹桂芳、吴小楼和汤蒂茵,到社会局与局长吴开先展开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取得胜利,《山河恋》获准继续演出。该剧演至9月12日结束。

1947年10月16日,筱丹桂大殓在上海大西路“乐园”殡仪馆举行,全上海34家越剧场子全部停演日场,以示哀悼;300多名越剧演员和无数观众达5万余人前来吊唁。嗣后,袁雪芬、吴琛与众越剧姐妹商量后正式向法院起诉,控告张春帆逼死人命。

1947年11月4日,张春帆迫害筱丹桂致其服来沙尔自杀一案开庭审理。袁雪芬、吴琛出庭申诉。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珊瑚引》。该剧借晋代石崇骄奢淫逸及其没落的故事,影射鞭挞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的贪得无厌,并在演出广告上写着“豪门斗富,针讽现状”。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引起沪上兄弟剧种的重视。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49年1月29日,袁雪芬再次重新组建雪声剧团,演出于上海九星大戏院,聘请刘厚生担任剧务部主任,编导中有冼群、李之华以及韩义、钟泯、成容等;演员有魏凤娟、张茵、陈金莲、高剑琳、茅胜奎、金艳芳、胡少鹏等。首演剧目为《万里长城》,由韩义编剧,刘厚生导演,戏的主题思想是反暴政。

1949年6月18日,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话剧、电影、平剧、越剧和游艺界2000多人出席。其中袁雪芬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任表演系中队长。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戏曲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参加。

1949年9月19日,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平剧、曲艺、越剧、话剧电影4个委员会。其中越剧委员会召集人吴琛,委员有袁雪芬、野鹤、司徒阳等15人。

建国后(1949年10月~2008年4月)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共622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典礼。其中,戏曲界知名人士有周信芳、梅兰芳、袁雪芬等。

1950年1月31日,上海市影剧业工会越剧分会筹委会及越剧界折实公债推销支会,在丽都大戏院成立。筹委会主席为袁雪芬。

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并创造了新的(男调)腔。

1950年2月15日,以雪声、云华剧团36位同志组成的上海越剧实验剧团假文艺处举行成立典礼,选出袁雪芬为团长,黄沙为副团长。

1950年4月12日,以上海越剧实验剧团为基础的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在上海市文艺处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冯定,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黄源到会讲话,任命伊兵为团委会主任委员,刘厚生、钟林为副主任委员。袁雪芬任团长,黄沙任副团长,凌映任教导员。

1950年8月15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在上海市召开了华东区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袁雪芬、凌映等参加。华东文化部在会议总结报告中说:“上海的越剧大剧团首先创造了姐妹班(合作社)的制度。这一制度今天已成为上海地方戏曲剧团主要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优点在于过去存在的旧戏班中严重的封建剥削已经被彻底破坏。”

1951年3月5日,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周信芳任院长兼华东京剧实验学校校长,袁雪芬任副院长,苏坤、伊兵先后任秘书长,周玑璋任副秘书长。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划归该院建制。

1951年6月2日,上海越剧界集会于文联礼堂控诉张春帆。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邢月樵等演员,在会上列举了张春帆欺压越剧艺人的罪恶行为,要求政府严厉惩处。

1952年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结束,在怀仁堂举行闭幕式,由沈雁冰主持,周恩来总理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扬作题为“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总结报告。其中,周信芳在会上演出了《徐策跑城》。

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等同时荣获大会荣誉奖,马彦祥为演员发奖。

武汉市楚剧团的楚剧《葛麻》获奖。

1953年,排演了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1953年10月4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鲜,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参加慰问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考诚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

在朝鲜前线,周信芳、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周信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程砚秋演出《骂殿》、《三击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审头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各艺术表演团体在朝经过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后,先行陆续回国。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3月24日,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行政区的撤销而终止。

在其所属的越剧实验剧团一团、二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越剧院,袁雪芬任院长、胡野檎任支部书记。

其所属的实验京剧团与上海人民京剧院合并成立了上海京剧院,周信芳任院长。

1955年6月19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

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1955年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1955年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苏方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1955年9月10日,离开了新西伯利亚,回国。

1956年10月19日,上海越剧院一团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7年4月,为在嵊县建立“越剧之家”,成立了“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袁雪芬任常委会主任,尹桂芳、戚雅仙为副主任,王文娟、魏素云等10人为常委。集资采取义演形式。义演从4月上旬开始,至1959年2月为止,共筹义演款37202元63角。

1957年4月,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袁雪芬、范瑞娟获荣誉奖。

1958年6月15日,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9月24日,9月24日至10月25日,上海市各戏曲院团联合举行国庆10周年展览演出月。

上海越剧院袁雪芬主演的《秋瑾》参加演出。

1960年3月,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偕同实验剧团演员刘觉、张丽琳赴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3个月。

1960年5月,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上海越剧院学馆,招收演员班、音乐班学员318人。袁雪芬院长兼任学馆主任,宗政文任副主任。

1960年7月22日,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开幕。这次会议是“文代会”与各协会的代表大会穿插进行。

上海越剧院的袁雪芬、吴琛、徐玉兰、王文娟、顾振遐、苏石风,合作越剧团的戚雅仙和北京越剧团的范瑞娟、傅全香,上海京剧院的周信芳、陶雄、童芷苓、李玉茹、王燮元、马科、梁斌等出席。

1960年12月23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

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剧团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

共演出剧目计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挡马》等。

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红楼梦》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导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下旬,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主要受接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府遗址。刘少奇、周总理均看了汇报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留念。

1962年7月,农历壬寅年,上海越剧院为提高专业人员的文史修养,由袁雪芬院长主持举办文史进修班,邀请史学专家陈旭麓、顾仑、汤诗铭、沈迈士等教授来剧院讲课。内容有唐诗、宋词、辛亥革命史、戊戌变法史等,剧院的业务干部、行政领导参加学习。

1963年4月7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召集上海越剧院负责人及主要艺术干部到康平路市委书记处谈话,批评越剧长期演出帝皇将相才子佳人戏,是挖社会主义墙脚,要越剧搞现代剧创作,写建国后十三年。出席的有袁雪芬、胡野檎、吴琛、徐进、黄沙以及部分主要演员。

1964年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找上海越剧院负责人袁雪芬、胡野檎及部分艺术骨干和主要演员,到康平路市委书记处谈话,作出指示。

1964年7月1日,上海越剧院邀集区县越剧团,座谈这一年演出现代剧的情况,准备向市委陈丕显书记汇报。会议由袁雪芬院长主持,合作、少壮、飞鸣、青山、出新等越剧团的负责人出席座谈。

1964年7月2日至7月3日,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召集上海越剧院负责人和艺术人员,到康平路市委书记处座谈。对越剧题材、表现形式、老曲调挖掘等作了指示。剧院汇报了新创作的现代剧剧本。出席座谈的人员有袁雪芬、沈刻丁、吴琛、徐进、黄沙、顾振遐和部分主要演员。

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

1978年底,她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

1979年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

1985 年退居二线,担任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

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

1989年夏率团去美国演出。

1989年11月21日至1月23日,中国戏曲学会、《人民日报》、文化部艺术局、上海市文化局联合邀请一批北京专家专程来沪观看《曹操与杨修》,并进行座谈、讨论,开展研究活动。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人民日报》副总编范荣康、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厚生、赵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俞琳,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龚和德,以及北京和上海的专家阿甲、王元化、袁雪芬、俞振飞、黄佐临、陈恭敏、余秋雨等。

1989年10月12日,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2005年11月1日,上海越剧院在美琪大戏院首演《玉卿嫂》。改编的越剧《玉卿嫂》把小说的故事背景从桂林移至浙江的嵊县——越剧的故乡,富有江南小镇和浙南山水风情的景片在舞台上流动变幻,突出了戏曲舞台的写意特色,越剧婉转缠绵的唱腔与故事的凄美相当吻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亲自前来观看。

首演演员有:方亚芬饰玉卿嫂,齐春雷饰庆生,陈湜饰金燕飞,周燕儿饰少爷,成美华饰太太,汤榴华饰舅太太,张秋萍饰胖子大娘,裘隆饰小王,顾卫林饰老曾,朱元章饰老袁,王国阳饰秦麻子,许杰饰满叔,徐莱饰露凝香,沈永明饰金老板。

2006年3月27日,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

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还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长荣、绍剧名家六龄童父子、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严顺开、音乐家何占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的艺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马秀英、昆剧名家梁谷音、沪剧名家马莉莉、茅善玉、影视明星杨昆等都将反串越剧流派大联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越剧百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张荣标老先生还亲临晚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2006年6月24日19时30分,“菊坛群星荟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场在逸夫舞台举行。本场演出后举行金喜全拜叶少兰为师仪式,参加拜师会的有袁雪芬、李蔷华、蔡正仁、岳美缇、孙正阳、王梦云、李炳淑等戏曲名家。

演出剧目:《群英会》(金喜全,尚长荣,陈少云,安平)

2006年8月24日下午:84岁高龄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冒着酷暑亲自为进入“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复赛的40位选手授课,以自己在越剧舞台上塑造的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的人物为例,向年轻演员传授自己在人物创造上的心得。

在袁雪芬的倡议下,“越女争锋”把选手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选手的专业理论素质上,一连三天,越剧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选手们讲解了越剧唱腔发展的历史、越剧十三部韵辙和越剧语言的规范等专业理论知识,令年轻的“越女”们受益匪浅。

2007年11月24日,山西省晋剧院经典剧目展演,上海艺海剧院举行。尚长荣、马博敏、李炳淑、袁雪芬、吕瑞英、曲润海等观看了演出,并上台接见演员。

演出剧目:《打金枝》(陈红饰升平公主)

2008年1月17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举办“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成果发布会。参与该项目的老艺术家孟波、朱践耳、吕其明、黄准、马革顺、袁雪芬、吕瑞英、毕春芳等欣然赴会。

新文化运动以来,上海长期被视为中国文化领域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电影、音乐,都是名家、名作迭出,引领风气之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记录“海派文化”成果的珍贵音像资料散落民间,即便是收藏于专业机构的音像资料,也往往因为载体、环境等原因,在长期的保存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2006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启动了“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项目的工作重点在于珍贵资料的抢救以及永久性留存珍贵艺术档案;同时,这些珍贵艺术档案也将在艺术家许可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视听服务,以及面向专业人士提供学术研究与参考。

截至2007年12月,“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共计完成62人的“数字化作品加音视频口述历史”的文化名人名家档案系列。

2008年4月28日,《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救作品精粹》音像专辑在沪正式发行,这标志着历时7年的上海抢救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上海录制完成经典剧目和折子戏作品共109个,剧种涵盖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滑稽、评弹等上海主要戏曲剧种,以录像与音配像形式,首次为李玉茹、倪传钺、袁雪芬、杨飞飞、筱文艳、杨华生、蔡正仁等一批上海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留下了“完整的艺术档案”。长篇评话《水浒·武松》、长篇评弹《描金凤》、沪剧《雷雨》、京剧《凤还巢》、昆曲《烂柯山》、越剧《王老虎抢亲》、滑稽戏《传统独角戏》、淮剧《探寒窑》等,成为首批出版的14种音像制品。

一些年事已高、无法录制剧目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接受了录像访谈,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把他们的从艺经历和长期艺术实践以形象化的方式留给后人。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个人作品:越剧

《山河恋》

《祥林嫂》

《王昭君》

《梁山伯与祝英台》

《西厢记》

猜你喜欢

最新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