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文名:和谐花园古乐团别 名:意大利和谐花园乐团国 家:米兰成立时间:1985年1985年和谐花园古乐组合在米兰成立,他们是意大利古乐运动的开拓者,因为当时意大利还不曾有过其他别的古乐团体。和谐花园对早期音乐和本真演奏在意大利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乐团成立之初这个组 更多>
中文名:和谐花园古乐团
别 名:意大利和谐花园乐团
国 家:米兰
成立时间:1985年
1985年和谐花园古乐组合在米兰成立,他们是意大利古乐运动的开拓者,因为当时意大利还不曾有过其他别的古乐团体。和谐花园对早期音乐和本真演奏在意大利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乐团成立之初这个组合只有三个人。(即演奏竖笛(或木笛)的Giovanni Antonini,演奏鲁特琴的Luca Pianca,以及演奏大提琴的Paolo Beschi。)之后小提琴手Enrico Onofri加入并且于1987年成为乐团的领导人,1989年,创始人之一的Giovanni Antonini开始兼任指挥。
和谐花园古乐组合的创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音乐家对于早期音乐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当本真演奏方式在诸如荷兰、德国、英国这些国家兴起并且蓬勃发展的时候,意大利,这个曾经诞生过如蒙特威尔弟,斯卡拉蒂,阿尔比诺尼,塔提尼等诸多重要作曲家的地方,在这方面反而落在了后面。
树立自己风格的一张唱片:可以说和谐花园乐团是从演奏维瓦尔第的作品开始逐渐成名的。1991年Teldec唱片公司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维瓦尔第的作品; 之后1994年,他们录制的《四季》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却同时也使得他们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广为人知。
众所周知,《四季》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古典音乐入门作品,它也是历史上被录音最多的古典音乐作品,在这样的许许多多次的录音过程中,所有可以对四季这个作品进行创新的可能性几乎被用尽了。比如说,有用几十把名琴来演奏四季的,有让四位公认的小提琴大师分别演奏其中的春夏秋冬的,还有用现代的电子合成器来演奏四季的……即便是用古乐器来演奏四季,这也实在也不能算是有新意的做法了。
如果把音乐用食物来打比方的话,这个作品大概只能比成南方的白饭或者北方的面条了:市面上旧的录音比比皆是,新的录音也在不断的增加,但确实能够令人胃口大开得几乎没有。灌录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容易流于平庸的,而如果是仅仅为了标新立异而作一些改编很可能就会破坏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美感。
但和谐花园演奏的《四季》令人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演奏被评价为“异常彪悍凌厉”,甚至“具有摇滚基因”。他们那张《四季》的封面便是淡蓝色背景中,子弹从一把深红色小提琴的侧面破壁而出,右侧琴身完好,而左侧琴身在冲击下支离破碎,木片飞扬,不仅颜色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子弹的动感和整个画面的创意也给人巨大的视觉震撼。从这张唱片的封面上就可以大致想见和谐花园的演奏风格:一方面子弹击碎左侧琴身,可以理解为他们对于传统演绎的突破,另一方面右侧完好的琴身,则可以理解为他们依然在某些方面是保持传统的,比如对于古乐器和本真演奏方式的使用,对于作品完整性的保存和对于音乐本身的尊重。
和谐花园的风格:很多人都会提起和谐花园的那种乍听上去十分激烈的风格,作为他们的独特之处。实际上,在仔细听过了他们对于一些其他作品的演奏之后,我并不认为这种所谓的“异常彪悍凌厉”是他们的唯一的突破传统的地方。确实,我在第一次听到他们演奏的《冬》的时候是很震惊的。但后来听得多了之后,我觉得,如果说他们的演奏是一个多面体的话,“彪悍”只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面”。
可能比较恰当的说法是,和谐花园的反传统,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超出了大多数人,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对于《四季》甚至对于维瓦尔蒂的可以达到的想象-----他们的想象是充满活力,强烈的情感和色彩对比的。 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这一整个团体内部极度和谐一致的演奏力度与步伐。我认为他们之间的这种极少强调自我,极少突出单个演奏者的团体的这种凝聚力,在如今可以找到的各种演绎中是很少见的。
另外,其实他们演奏的音色也是非常纯净细腻的。他们对某些乐段的处理之所以能够让人感觉彪悍,我想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乐曲的处理运用了极强的明暗对比,而他们可以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每一个成员都做到了在同一个正确的时点上完全发挥出了所有自己的乐器可以达到的力度,等于是一个乐团的合力做出来的极强和极弱。而这种运用力度的方法是不会导致音色的损伤的,所以,在任何时候他们依然可以保留古乐器那种清澈明净的音色。
和谐花园的一些演奏作品:最近在仔细听一些和谐花园除了四季以外的作品。
有一套他们1992年在Teldec灌录的一套唱片,维瓦尔蒂Concerti da Camera (室内协奏曲)。其中收录了维瓦尔蒂的二十一首室内协奏曲和三首奏鸣曲。
维瓦尔蒂的室内协奏曲保存至今的共有二十二首,都是为若干件(一般是三至六件)乐器而写的,这些乐器一般包括双簧管,竖笛,巴松管以及小提琴,再加上数字低音;但是如果根据现在我们对于“协奏曲”的定义, 这些室内协奏曲被称为“协奏曲”其实是不恰当的;可能叫做“奏鸣曲”还稍微合适一点。这个不恰当在于,实际上当时所谓的室内协奏曲是根本没有乐队参与演奏的比较短小的作品,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协奏曲,主要是指有乐队伴奏的一件或者若干件独奏乐器的大型作品。
(什么是数字低音?说得简单一点,数字低音有点像现在的吉他和弦谱,早期音乐的作曲家在作曲中一般把一些阿拉伯数字写在乐谱下方,来代表特定的和弦,而不是写一堆音符在谱子上面。 一般是由大键琴或者管风琴来演奏这些和弦的。)
Ensemble trioLog
Naoko Tanaka
Edward Brewer
Helmut Müller-Brüh
Cologne Chamber Orchestra
Daniel Rothert
Sal Pavia
Roy Gillard
Carmel Kaine
Alan Loveday
Werner Andreas Albert
Queensland Symphony Orchestra
Michael Erxleben
New Berlin Chamber Orchestra
Nada Matosevic
Pro Arte Chamber Orchestra
Will But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