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见过这种文章 —— 开头必是 “随着 XX 发展”,中间分三点用 “第一 / 第二 / 第三”,结尾硬凑 “综上所述”。这就是典型的 AI 排版 “模板感”。现在大家都用 AI 做排版,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想让你的文章从一堆 “机器味” 内容里跳出来,关键不是不用 AI,而是知道怎么用 AI 做出 “人味儿”。
📌 打破结构固化:别让 “开头 - 正文 - 结尾” 变成枷锁
AI 排版最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把 “标准化结构” 变成 “固化公式”。大多数 AI 默认的排版逻辑是 “背景引入 - 问题分析 - 解决方案 - 总结”,用一次两次还行,看的人多了就会觉得 “又是这样”。
你可以试着打乱这个顺序。比如写职场干货,不用先讲 “现在职场人压力大”,直接把结论放在开头:“每天花 10 分钟做这 3 件事,我把加班频率降了 60%”。读者一眼看到好处,自然愿意往下看。中间再插一段自己的经历:“上周三我本来要通宵改方案,试了这个方法居然准时下班了”,比单纯讲理论更有代入感。
过渡段落也别用 “接下来我们说说” 这种话。可以用场景衔接,比如写完 “怎么选通勤包”,下一段开头写 “上次我带这个包去出差,安检时发现一个特别方便的设计”,既自然又有细节。AI 生成的结构是骨架,你得给它填血肉 —— 那些突然想到的小事、偶然发现的心得,都是打破模板的好材料。
🎨 拒绝元素堆砌:让每个设计元素都有 “存在理由”
打开很多 AI 排版的文章,会看到一堆 “标配”:每段开头加个小图标、每隔三行插个分割线、重点内容必用黄色高亮。这些元素用多了,反而显得杂乱,读者一眼就知道 “这是 AI 弄的”。
元素的核心是 “服务内容”,不是凑数。如果写美食测评,提到 “外酥里嫩”,可以在这段结尾加个小蛋糕图标;但如果写职场技巧,插蛋糕图标就很奇怪。重点内容也别全高亮,只标那些 “看到就想记下来” 的话,比如 “面试时说‘我学习能力强’不如说‘上周刚学完 XX 技能并用到了 XX 事上’”。
AI 默认的配图风格也很容易有模板感。它总爱给 “时间管理” 配日历和钟表,给 “成长” 配一个人爬山。你可以手动换成自己拍的图 —— 比如写时间管理,配一张自己书桌的照片,上面有便签和水杯,比千篇一律的插画更有记忆点。实在没图,用纯色块代替分割线,反而比默认的花纹分割线更清爽。
✍️ 注入个人化表达:用 “非标准表述” 打破机器感
AI 写出来的句子都太 “标准” 了:工整、流畅,但少了点 “人会说的话”。比如形容天气热,AI 会写 “气温骤升导致体感不适”,人会说 “今天出门像进了蒸笼,走两步汗顺着后背流”。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就是打破模板感的关键。
你可以在 AI 生成的内容里,刻意加一些 “不完美” 的表述。比如写产品测评,别只说 “这款手机续航优秀”,可以说 “我昨天玩了 4 小时游戏,还刷了 1 小时短视频,居然还有 30% 的电 —— 比我之前那部强太多了”。带点对比、带点个人感受,就不像机器写的。
还有那些 “口头禅式” 的话,也能加进去。比如 “说真的”“我发现啊”“你要是试过就知道”,这些词不影响逻辑,却能让语气变鲜活。AI 不会主动加这些,但你可以在修改时塞进去。比如 AI 写 “坚持运动很重要”,你改成 “说真的,我之前断断续续运动了半年没效果,直到固定每周三次才看出变化 —— 坚持真的得带点‘死磕’的劲儿”。
🔍 强化细节差异:从行距到标点的 “反模板” 设计
很多人忽略了,排版的细节最能暴露 “模板感”。AI 默认的行距、字号、标点用法都有固定套路:正文行距 1.5 倍、标题必加粗加大、句号统一用全角。稍微调整这些细节,就能让整体感觉不一样。
行距可以根据内容调整。写散文时用 1.8 倍行距,读起来更舒展;写干货清单时用 1.2 倍,信息更紧凑。字号也别全按 AI 的来,比如在大段文字里,把某句重要的话字号调小一点,加个括号,反而更显眼 —— 就像平时说话时突然压低声音强调一件事。
标点符号也能做文章。AI 爱用 “。” 结尾,你可以偶尔用 “~”“!”(别太多),比如 “这个方法亲测有效~”。遇到长句,别让 AI 自动断句,自己按说话的节奏分,比如 “我之前试过很多办法 / 要么太复杂坚持不下来 / 要么没效果 / 直到发现这个”,用 “/” 代替逗号,读起来更像自然说话。
✨ 建立专属风格库:用固定记忆点替代随机模板
模板感的另一个来源是 “没特点”—— 今天用这个风格,明天用那个,读者记不住你。与其每次让 AI 随机生成排版,不如建立自己的 “风格标签”,让读者看到某个元素就知道 “这是他写的”。
比如固定一个 “开头暗号”。有人每次开头都写 “今天想跟你聊个我最近踩过的坑”,有人喜欢用 “先问个问题:你有没有过 XX 时候?”。这些固定句式比 AI 的 “标准开头” 更有辨识度。
还可以固定一个视觉元素。比如所有标题都用 “【】” 框起来,所有重点都用绿色高亮(而不是 AI 默认的黄色),甚至每次结尾都加一句自己的话,比如 “如果有用的话,记得转发给需要的人呀”。这些元素不用多,一两个就行,但要一直用。AI 可以帮你生成内容,但这些 “专属标签” 得自己定,这才是别人抄不走的东西。
📊 用内容锚点带活排版:让读者记住的不只是格式
说到底,排版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内容本身千篇一律,再好看的排版也救不了。AI 排版的 “反模板” 核心,是让排版跟着内容的 “亮点” 走,而不是让内容迁就排版模板。
比如你写一篇 “3 个冷门 Excel 技巧”,别让 AI 按 “技巧 1 - 技巧 2 - 技巧 3” 的模板排。可以先讲 “上次帮同事处理数据,他用了 1 小时,我用这个技巧 10 分钟搞定”,把故事放在前面,再引出技巧。排版时,把故事部分用浅灰色背景突出,技巧部分用白色背景,读者一眼就知道哪里是故事、哪里是干货。
数据也别直接列成表格(AI 超爱这么做)。比如 “转化率提升 20%”,可以写成 “原来 100 个人里有 10 个人下单,现在有 12 个 —— 别小看这 2 个,一个月下来多赚了 5000 块”。用具体的变化和结果代替干巴巴的数字,再把关键数字加粗,比表格更有冲击力。
其实 AI 排版就像用乐高积木 ——AI 给你一堆标准零件,能不能搭出特别的东西,看你会不会组合。别被它的默认模板框住,多加点自己的经历、调整细节、建立风格,你的文章自然会有 “人味儿”。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内容同质化,这时候稍微用点心打破模板,反而更容易被记住。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