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排版的真实能力边界
现在打开设计软件,十个里面有八个会弹出 “AI 自动排版” 的功能推荐。上周帮客户做季度报告排版,试了三款主流工具,最快的 20 秒就能把 50 页文字变成 “看起来还行” 的版式。但真要能用,我还是花了 3 小时手动调整 ——AI 把产品数据图表排到了页脚,把客户的品牌色换成了高饱和撞色,甚至在严肃的财务报表里加了卡通装饰元素。
现在打开设计软件,十个里面有八个会弹出 “AI 自动排版” 的功能推荐。上周帮客户做季度报告排版,试了三款主流工具,最快的 20 秒就能把 50 页文字变成 “看起来还行” 的版式。但真要能用,我还是花了 3 小时手动调整 ——AI 把产品数据图表排到了页脚,把客户的品牌色换成了高饱和撞色,甚至在严肃的财务报表里加了卡通装饰元素。
这就是 AI 排版的现状:它能搞定 “完成”,却搞不定 “做好”。那些标准化的传单、简历模板、公众号首图,AI 确实能胜任。比如电商平台的商品详情页,只要设定好字体、间距、模块顺序,AI 能批量生成几百个 SKU 的页面,误差率比人工低 80%。但涉及到 “为什么要这么排” 的问题,AI 就露馅了。
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某出版社用 AI 排推理小说,把关键线索段落用了醒目的荧光底色,直接剧透了凶手身份。不是 AI 蠢,是它理解不了 “悬念感” 这种需要人类经验积累的东西。它能识别文字和图片,却读不懂字里行间的情绪,更判断不了这个排版会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 人工不可替代的三个核心价值
有次和 4A 公司的资深设计师聊天,他说现在招新人,第一件事不是看 PS 熟练度,而是问 “你怎么用 AI 排一份追悼会的纪念册”。这个问题戳中了要害 ——涉及情感和文化语境的排版,AI 至今跨不过去。
有次和 4A 公司的资深设计师聊天,他说现在招新人,第一件事不是看 PS 熟练度,而是问 “你怎么用 AI 排一份追悼会的纪念册”。这个问题戳中了要害 ——涉及情感和文化语境的排版,AI 至今跨不过去。
去年给一家老字号茶馆做宣传册,AI 给出的方案全是极简风留白,好看是好看,但少了中式美学里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韵味。最后还是老师傅上手,把茶叶叶脉的纹理扫描进去当暗纹,在页眉加了行蝇头小楷的茶诗,这才符合品牌沉淀的气质。这些东西没法量化成参数喂给 AI,只能靠人对文化的理解。
还有个更实际的点:AI 处理不了 “例外情况”。上个月帮教育机构排教材,里面有大量公式和实验步骤图。AI 总是把步骤图排在公式前面,学生看的时候得来回翻页。人工调整时,我们会根据知识逻辑重新分组,把 “先公式后操作” 的模块单独标色,这背后是对教学规律的理解,不是排版规则能涵盖的。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排版的商业目的。电商详情页的排版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用户看到 “立即购买” 按钮前能被说服。AI 能对齐按钮位置,却算不准 “用户痛点描述” 应该比 “产品参数” 多占 30% 篇幅。上次优化转化率,就是把 AI 排的 “售后保障” 模块从页尾挪到了价格上方,这个决策靠的是对用户购买心理的把握。
⚠️ 不会用 AI 的人正在被淘汰的迹象
前同事小张被辞退那天,拿着他纯手工排了三天的活动海报叹气。其实不是他做得不好,是新来的实习生用 AI 先出了 5 版方案,客户选完后,实习生花 1 小时就改好了细节。同样的工作量,效率差了 20 倍,这就是现实。
前同事小张被辞退那天,拿着他纯手工排了三天的活动海报叹气。其实不是他做得不好,是新来的实习生用 AI 先出了 5 版方案,客户选完后,实习生花 1 小时就改好了细节。同样的工作量,效率差了 20 倍,这就是现实。
现在行业里有个潜规则:基础排版工作的报价三年降了 60%。不是客户抠门,是 AI 把边际成本压到了几乎为零。上周接了个公众号排版的活,客户直接说 “用 AI 排,我只付校对费”。那些还在固执地用网格线一点点对齐文字的人,就像还在用算盘算账一样,不是不行,是跟不上节奏了。
更要命的是创意同质化。上个月参加设计展,一眼扫过去,用同一套 AI 模板的作品至少占三成。不会用 AI 做二次创作的人,连 “不被淹没” 都做不到。有个做婚庆排版的朋友,现在的流程是先用 AI 生成 10 版基础设计,再手动加入新人的恋爱故事元素,这样既快又有独特性,订单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 正确的人机协作模式是什么样的
真正厉害的排版者,现在都把 AI 当成 “高级助理”。我的习惯是:先让 AI 把所有素材按基本规则排一遍,这一步能省 80% 的机械劳动。然后盯着屏幕问三个问题:这里的留白符合品牌调性吗?这个配色能让用户注意到关键信息吗?整体节奏有没有让读者想继续翻下去?
真正厉害的排版者,现在都把 AI 当成 “高级助理”。我的习惯是:先让 AI 把所有素材按基本规则排一遍,这一步能省 80% 的机械劳动。然后盯着屏幕问三个问题:这里的留白符合品牌调性吗?这个配色能让用户注意到关键信息吗?整体节奏有没有让读者想继续翻下去?
上周做一份科技产品发布会 PPT,AI 自动用了蓝色为主色调,没问题。但我发现把产品核心功能的页面换成渐变色后,测试时观众的停留时间多了 2 秒。这个调整 AI 做不了,得靠对 “科技感” 和 “注意力引导” 的理解。AI 负责 “做对”,人负责 “做好”,这才是合理的分工。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设定 “错误偏好”。比如告诉它 “宁可留白太多,也不要元素拥挤”,或者 “标题字重必须比正文高两个层级”。相当于给 AI 划红线,减少后期修改成本。我试过不给限制,AI 会在一页里塞 7 种字体,反而添乱。
现在判断一个排版师的专业度,不是看他能手动排得多精致,而是看他用 AI 时的 “调教” 能力。就像开车,手动挡技术再好,也跑不过会用自动挡的人。关键是要明白,AI 是工具,不是对手。那些既懂排版逻辑,又能熟练驾驭 AI 的人,正在抢走大部分优质订单。
其实半年前我也怕被 AI 取代,直到发现它只能帮我处理重复劳动,那些需要思考、判断、注入情感的部分,还是得靠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是:以前一天排 2 份方案,现在用 AI 排 5 份,然后把省下来的时间研究用户心理和品牌策略。收入涨了,人也没那么累了。
说到底,AI 排版淘汰的不是 “人”,是 “只会做机械劳动的人”。就像计算器没淘汰会计,淘汰的是只会算加减乘除的人。未来的排版行业,拼的不是谁手速快,是谁能让 AI 成为自己的延伸,用机器的效率加上人的智慧,做出既规范又有灵魂的作品。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