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 AI 开始 "偷懒":你刷到的 90% 排版可能来自同一套算法
打开任何一个内容平台,是不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电商详情页的圆角按钮、公众号封面的渐变底色、甚至连短视频的字幕位置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不是错觉,当 10 万 + 设计师都在用同一套 AI 排版工具时,同质化就成了必然。
上周帮一个美妆品牌做改版,客户甩来十几个竞品页面,乍一看各不相同,仔细对比才发现:标题字体都是思源黑体加粗,主图尺寸统一 1080×1080px,就连促销标签的倾斜角度都是 23.5 度。问了圈同行,原来大家用的 AI 工具共享着同一个素材库,算法推荐的排版组合就那么几十套。
更要命的是,这些 AI 生成的版式正在悄悄 "驯化" 用户审美。有数据显示,用户对高度相似的界面点击率会逐次下降 17%,但大多数运营还在为 AI 节省的 30% 排版时间沾沾自喜。这就像开餐厅只图快,所有人都用料理包,最后顾客记住的只有包装,记不住你的味道。
🔍 品牌 VI 不是 "Logo + 配色":被忽略的视觉语法系统
很多人一提品牌 VI,就想到 Logo 怎么放、主色用什么。但真正的 VI 系统,是品牌的 "视觉语法"—— 就像中文用横撇竖捺,英文用 26 个字母,每个品牌都该有自己的 "构字法则"。
拿星巴克举例,它的 VI 手册里甚至规定了杯套上文字与 Logo 的最小距离是 8mm,连吸管的摆放角度都要和杯身图案形成 15 度夹角。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消费者眼中 "星巴克感" 的来源。AI 排版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因为它只能复制表面元素,学不会这些藏在细节里的 "语法规则"。
某连锁书店的案例很典型,他们花大价钱做了 VI 升级,却在小程序排版时直接用了 AI 推荐的模板。结果新 Logo 配着陌生的圆角字体,主色绿色被 AI 自动调成了更 "吸睛" 的荧光色,老顾客都说 "进去像走错了店"。后来我们帮他们把 VI 里的 "行距 = 字号 ×1.618"、"标题必须左对齐" 这些规则敲进 AI 参数库,情况才好转。
别小看这些规则,它们是品牌 VI 的 "抗同质化疫苗"。就像人不会认错亲友的脸,消费者也会通过这些独特的视觉语法,在信息爆炸中一眼认出你的品牌。
📐 把 VI 拆成 AI 能看懂的 "视觉参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破解同质化的关键一步,是把模糊的 "品牌感" 变成 AI 能执行的具体参数。这两年帮二十多个品牌做过类似转化,发现有三个核心维度最容易被忽略。
网格系统是第一关。宜家的目录排版为什么让人看着舒服?因为它的 VI 里规定了 "3×4cm" 的基础网格,所有产品图都要对齐网格线。我们把这个规则输入 AI 后,生成的页面立刻有了 "宜家味",再也不会出现产品忽大忽小的情况。反观很多品牌,连最基本的页边距都没定死,AI 自然只能乱排。
字体层级更讲究。奢侈品品牌爱马仕的 VI 手册里,标题字体的字间距是固定的 0.8em,正文必须比标题小 2 个字号。这些数字看似死板,却是品牌调性的载体。有个轻奢包袋品牌跟着学,把这些参数设置成 AI 的 "禁区",生成的宣传页立刻和快消品牌拉开了距离。
色彩系统不能只给色值。可口可乐的红色在不同材质上的呈现是有差别的 —— 网页用 #FF0000,印刷品要加 10% 的黄。我们给 AI 加了个 "场景适配" 参数后,它生成的海报再也不会出现那种刺眼的 "电子红",反而有了实体包装的质感。
这些参数就像给 AI 画了个圈,既给了创作空间,又守住了品牌底线。做得好的品牌,甚至会把 VI 里的 "错误案例" 也喂给 AI,让它知道什么绝对不能做。
🛠️ 实战指南:用 VI 反制 AI 模板的三个笨办法
说点实在的,中小品牌没必要一开始就搞复杂的 VI 系统。我们团队总结了三个低成本可落地的方法,亲测能有效降低同质化。
先建个 "反模板库"。每次看到和自己品牌调性不符的 AI 排版,就截图存起来,标注清楚哪里不对。比如一个主打复古风的咖啡店,把所有现代感的圆角元素、渐变色块都放进反模板库,AI 生成时就会自动规避。这个库不用大,有 20 个明确的 "禁区" 就够用。
然后给核心 VI 元素定 "优先级"。某母婴品牌的做法很聪明,他们规定在任何排版中,小熊图标必须出现在左上角,且占比不小于 15%。这个硬规则让 AI 无论怎么变,生成的内容都带着强烈的品牌印记。优先级排序的原则很简单:最想让用户记住的元素,限制要最死。
最后定期做 "视觉体检"。每周随机抽 10 份 AI 生成的内容,用 VI 手册一条条对照检查。有个餐饮连锁品牌发现,AI 总爱把他们的绿色 LOGO 放在红色背景上,违反了 VI 里的 "撞色禁忌"。后来在参数里加了条 "互补色对比度不得超过 70%",问题就解决了。
这些方法看着笨,但比盲目追求 "高级 AI 工具" 管用得多。同质化的根源不是 AI 太聪明,而是我们没给它足够清晰的品牌指令。
🚀 未来的排版:是人教会 AI"懂" 品牌,而不是反过来
前几天和一个资深 VI 设计师聊天,他说现在最怕听到客户说 "让 AI 随便排排就行"。这话背后暴露的,是对品牌资产的轻视。
AI 排版的终极形态,应该是成为品牌 VI 的 "忠实执行者",而不是替代品。就像现在有些品牌在做的,让 AI 学习自己过去十年的优秀设计案例,提炼出独有的视觉规律,再用这些规律去生成新内容。这时候的 AI,更像个 "品牌视觉助理",而不是只会套用模板的机器。
消费者的眼睛是最诚实的。当他们在信息流里快速滑动时,能让他们停下来的,永远是那些带着独特品牌印记的内容。AI 能帮我们提高效率,但不能替我们做品牌决策。
破解同质化的密码,其实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 VI 细节里。与其抱怨 AI 千篇一律,不如花点时间把自己的品牌视觉规则理清楚。毕竟,能被 AI 轻易复制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品牌资产。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