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媒体运营这些年,发现好多人对咱们这行有误解,觉得日常就是捣鼓稿子、排排版面。真不是这样,团队协作顺不顺,数据分析到不到位,影响可比写稿排版大得多。今天就跟大伙儿掏心窝子聊聊,新媒体运营的那些日常里,被忽略的关键事儿。
🤝 团队协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一群人的并肩作战
团队里每个人的活儿得掰扯清楚,不然准乱套。就拿我们团队来说,有人专门琢磨内容方向,今天写啥选题,明天出啥形式的内容,都归他管;有人盯着各个平台的推广,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这些渠道,怎么发、什么时候发效果好,他门儿清;还有人专门跟用户打交道,评论区留言得回,私信得看,用户有啥需求也得记下来反馈。上次搞一个产品推广活动,就是因为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干啥,内容的提前三天就把文案、视频准备好了,推广的算准了各个平台的流量高峰,用户互动的提前拟好了回复话术,结果活动上线第一天,参与量就比预期高了 30%。
沟通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试过每周开一次全员沟通会,结果发现好多事儿等不到开会就变了。后来改成每天早上花十分钟碰个头,每个人说说昨天干了啥,今天打算干啥,有没有啥卡壳的地方。就这十分钟,解决了不少麻烦。有次内容组想做一个用户采访的专题,渠道组在早会上说最近抖音上访谈类的短视频流量不错,建议内容组把采访做成短视频形式,同步发到抖音。内容组采纳了这个建议,那期专题在抖音的播放量比公众号还高。
协作工具用对了,能省不少事儿。之前我们传个文件,一会儿微信,一会儿邮箱,找的时候能把人急死。后来用了专门的协作平台,内容草稿、设计素材、数据报表都存在上面,谁改了啥,改了多少,都有记录。有次设计组做的海报,内容组觉得某个地方的文案不合适,直接在平台上标注出来,设计组看到了马上就改,不用来回打电话解释,效率一下子提上来了。
遇到突发情况,团队能不能拧成一股绳特别关键。记得有次我们发了篇文章,里面有个数据弄错了,评论区马上就有人指出来。当时内容组的人第一时间在评论区道歉,说明会尽快更正;推广组赶紧联系各个平台的客服,申请修改权限;用户组则一对一给指出问题的用户发私信,感谢他们的提醒,并且告知处理进度。不到半小时,错误就改过来了,不仅没造成太大负面影响,好多用户还夸我们处理及时。
📊 数据分析:不是看看数字就行,得挖出数字背后的门道
数据分析首先得知道看啥数据,不能瞎看。不同的平台,关键数据不一样。微信公众号得看阅读量、在看数、转发量、粉丝增长数;抖音要看播放量、完播率、点赞数、评论数、粉丝增减;小红书则重点看收藏数、点赞数、笔记曝光量。这些数据不是孤立的,得放一块儿看。比如公众号一篇文章阅读量挺高,但转发量低,可能是内容虽然吸引人,但用户觉得不值得分享,那下次就得在内容的共鸣点上下功夫。
通过数据分析能摸透用户的脾气。我们公众号有段时间粉丝增长很慢,翻了翻后台数据,发现用户主要集中在 25 - 35 岁,女性居多,晚上 8 点到 10 点阅读的人最多,喜欢看职场干货和生活技巧类的内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调整了内容方向,多写职场上的那些事儿,还有实用的生活小窍门,并且固定在晚上 8 点半发文。没过一个月,粉丝增长速度就快了不少,阅读量也稳中有升。
数据分析能帮我们判断运营策略行不行。之前我们在抖音上推一款护肤品,一开始是每天发一条产品介绍的短视频,发了半个月,销量没啥起色。看了数据才发现,这些视频的完播率不到 20%,说明用户不爱看。后来改成发护肤小知识,中间穿插产品的使用场景,完播率一下子涨到了 60% 多,连带产品的咨询量也多了,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数据还能预警潜在的问题。我们有个合作的小红书达人,之前发的笔记效果一直不错,互动率挺高。但最近一个月,她的笔记点赞和收藏数明显下降,评论区也冷清了不少。我们分析了她的内容,发现风格和之前不一样了,可能是换了运营团队。考虑到这些,我们及时暂停了和她的后续合作,避免了不必要的投入。
✍️ 写稿排版:基础中的基础,但也得和团队、数据挂钩
写稿可不是闭着眼睛瞎写,得听团队的意见。内容组写出来的初稿,会先发给推广组看看,推广组从各个平台的调性出发,提提修改建议。比如同样一篇关于美食的稿子,发公众号可以写得详细点,多加点情感描述;发抖音就得简洁明了,突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方便配视频。设计组也会参与进来,看看稿子的内容适合配什么样的图片或视频,提前做好准备。
排版也得参考数据。我们发现,公众号文章如果段落太长,用户很容易划着划着就退出去了。看了数据里的平均阅读时长,再对比不同排版的文章,确定了每段不要超过三行,重点内容加粗,适当用点表情符号分隔的排版方式。改了之后,平均阅读时长增加了 1 分多钟,效果很明显。
写稿排版的效果,最终还得靠数据检验。有时候觉得写得挺好,排版也花了不少心思,但数据就是上不去。这时候就得分析是标题不够吸引人,还是内容没戳中用户,或者是排版让用户看着不舒服。有次一篇稿子,标题我们觉得挺有冲击力,但打开率很低。后来改了个更接地气、更能引起用户好奇的标题,重发之后打开率提高了一倍多。
🚀 三者协同:让新媒体运营效率翻倍
写稿排版、团队协作、数据分析,这三样不是孤立的,得捏合到一块儿。内容组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喜好来写稿,排版时参考数据里用户的阅读习惯;团队协作保证内容能及时、准确地发布到各个平台,并且能快速处理发布后的各种情况;数据分析又能反过来指导写稿排版和团队协作的优化。
就像我们上个月做的一个品牌推广月活动,内容组根据之前的数据,确定了每周的内容主题,有品牌故事、产品亮点、用户案例。设计组配合内容组,提前做好了各种海报和短视频素材。推广组根据不同平台的流量数据,制定了详细的发布计划。活动期间,每天都分析数据,发现小红书上用户对产品案例的关注度最高,就临时调整,在小红书上多更了两篇用户案例,最后整个活动的品牌曝光量比预期高了 50%。
团队里每个人都得有点数据分析的意识,内容组不能只埋头写稿,得看看自己写的东西数据怎么样;推广组不能只负责发,得分析不同渠道的效果;用户组也得从用户的互动数据里,总结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反过来,做数据分析的人,也得懂点内容和推广,知道哪些数据对内容创作和渠道推广有意义。
有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数据分析说某个方向的内容好,但团队里没人擅长写;或者团队协作很顺畅,但写出来的内容不符合用户喜好。这时候就得找到平衡点,要么让团队成员学习新技能,要么根据团队的优势调整内容方向,实在不行就考虑外部合作。总之,不能让任何一环拖后腿。
🌟 日常运营的小细节:藏着大效果
除了这三大块,日常运营里还有些小细节不能忽视。比如回复用户评论和私信,别觉得这是小事儿,及时、真诚的回复能大大提高用户的忠诚度。我们有个老用户,每次发文章都留言,我们每次都认真回,后来她成了我们的 “自来水”,拉了不少朋友关注我们。
还有内容的发布时间,虽然数据分析给了大致方向,但也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节假日,用户的活跃时间可能和平时不一样,就得提前观察,灵活变动。上次端午节,我们发现早上 9 点到 10 点用户互动特别多,就把当天的主推文章提前到了那个时间发,效果比平时好很多。
定期复盘也很重要。每周花点时间,把这一周的运营情况过一遍,哪些做得好,哪些没做好,原因是什么,下次怎么改进。别小看这个复盘,坚持下来,运营水平能提高不少。我们团队就是从一开始的瞎忙活,到现在每次复盘都能找出几个具体的改进点,一步一步慢慢变好的。
📈 未来趋势:团队协作和数据分析越来越重要
现在新媒体行业变化太快了,新平台、新玩法层出不穷。光会写稿排版,迟早会被淘汰。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团队,能快速适应新变化,因为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尝试。数据分析能力强的团队,能更早地发现新机会,比如哪个新平台的用户画像和自己的目标用户匹配,哪个新功能可能会带来流量红利。
以后的新媒体运营,肯定是更注重协同和数据驱动的。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感觉、靠经验做运营也越来越行不通。只有团队里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配合,再加上用数据说话,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我们团队最近就在尝试跨部门协作,和产品部、市场部一起做活动。产品部提供产品的最新信息,市场部有更多的资源支持,我们新媒体负责内容和推广,效果比之前自己单干好太多。这就是团队协作的力量,不局限于新媒体团队内部,和其他部门的协作同样重要。
数据分析也会越来越精细化,不只是看那些表面的数字,而是要深入到用户的行为路径、转化漏斗这些更细致的层面。通过这些数据,能更精准地找到运营中的问题,也能更精准地触达用户。我们已经开始尝试用更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虽然刚开始有点复杂,但用顺了之后,发现能挖到不少之前没注意到的信息。
做新媒体运营,真的是个综合性的活儿。写稿排版是基本功,得扎实;团队协作是保障,得顺畅;数据分析是导航,得精准。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得互相配合,才能把新媒体账号做好。
别再觉得新媒体运营就是写写东西、排排版了,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多琢磨团队怎么协作更高效,多研究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再加上把写稿排版这些基础活儿做好,你会发现新媒体运营其实挺有成就感的。
希望这些掏心窝子的话,能给同行们一点启发。咱们一起在新媒体这条路上,越走越顺,越做越好。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