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策划:让热点和选题自动 “找上门”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写东西,而是先搞清楚用户现在关心啥。不然写出来的内容,大概率是自嗨。以前总得多开几个网页,微博热搜、百度热榜、抖音热点榜一个个刷,费时间不说,还容易漏掉关键信息。
现在换了个思路,直接用新榜或者清博指数这类工具。它们能把各大平台的热点都汇总起来,还会给热点标上热度指数和上升趋势。比如看到一个热点的热度指数在快速上涨,而且和自己账号定位相关,那就能重点关注。这些工具还有个好处,能设置关键词预警,像我做美妆账号,就把 “口红”“粉底” 这些词设进去,一旦有相关热点冒出来,立马就能收到提醒,不用一直盯着屏幕。
选好热点之后,就得确定选题了。总不能每个热点都追,得结合账号的定位和用户画像来挑。这时候可以用石墨文档做一个选题池,把想到的选题都放进去,标上热点关联度、用户感兴趣程度、可行性这些维度。团队里的人谁有新想法,随时能往里加,还能在线评论讨论,不用再发一堆微信消息来回传了。
最后是做内容规划表,用 Excel 或者飞书表格就行。表格里列清楚发布时间、平台、主题、形式、负责人这些信息。重点是把每周、每月的规划都填好,后面照着执行,就不会手忙脚乱。而且这些表格能共享,大家谁该干啥,一目了然。
✍️
内容创作:AI 和模板帮你省一半力气内容创作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没思路,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半小时是常有的事。后来发现,与其硬憋,不如找工具搭个架子。比如写公众号文章,先用朱雀 AI 输入主题和关键词,让它生成一个大概的框架和一些素材。像写 “夏季防晒攻略”,它能列出防晒成分、不同肤质的防晒选择、防晒误区这些板块,自己再往里面填具体内容,快多了。
写文案的时候,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很影响专业性。以前都是自己多读几遍检查,总难免有漏掉的。现在写完先用 Grammarly 扫一遍,它能标出语法问题,还会给出行文流畅度的建议。比如有个长句太绕,它会提示拆开,读起来更顺口。
图片和视频素材也不用愁。图片用 Canva,里面有各种新媒体模板,公众号封面、小红书配图、抖音封面都有。选个模板,换张图、改改字,几分钟就搞定,不用再去学复杂的 PS。视频剪辑用剪映,自动字幕功能太香了,录好视频导入进去,字幕自动生成,准确率还挺高,稍微改改错别字就行。还有那些热门的转场和滤镜,直接套用,剪出的视频也挺有质感。
不过要记住,工具只是辅助,内容的灵魂还得自己把控。AI 生成的东西可能有点生硬,得自己再润色一下,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和风格,才能让内容有温度。
🚀
内容发布:多平台一键发,还能定时 “上岗”以前最烦的就是发内容,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微博,一个平台一个平台登录,复制粘贴,调整格式,有时候还会搞错。特别是到了发布高峰期,手忙脚乱的,很容易出错。
现在用壹伴或者微小宝这类公众号助手,不光能在编辑器里直接排版公众号文章,还能同步到其他平台。排版的时候,里面有各种模板,标题怎么弄、段落间距设多少、图片怎么排版,都有现成的,不用自己一点点调。排好之后,选择要发布的平台,一键就能发出去,格式还不会乱。
更方便的是定时发布功能。比如知道早上 7-8 点、晚上 8-10 点是用户活跃的高峰期,就可以提前把内容编辑好,设置好发布时间。到点了,工具会自动发布,不用自己守在电脑前。像周末想出去玩,提前把下周的一些内容定时好,就能安心耍,不用担心错过发布时间。
不过不同平台的规则不一样,发布之前最好再检查一遍。比如小红书的标题要带点表情符号和关键词,抖音的封面要醒目,这些细节还得自己把控,工具可帮不了你。
💬
用户互动:快捷回复和自动回复减轻压力用户评论和私信多的时候,一个个回复真的能累死。特别是有些问题,每天都有人问,比如 “怎么购买”“发货时间多久”,重复回复好几次,特别浪费时间。
这时候可以设置快捷回复。像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就能设置,把常用的回复内容存起来,比如 “产品在小程序商城可以购买哦,链接在文末~”,用户问的时候,点一下就能发出去,几秒钟就搞定。抖音和小红书也有类似的功能,叫 “快捷短语”,设置方法都差不多。
还有自动回复也很有用。公众号可以设置关注后自动回复,发个欢迎语和账号介绍,让新用户快速了解你。还能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用户发送指定关键词,比如 “福利”,就自动回复福利活动的信息。不过自动回复不能太机械,得有点人情味,比如加句 “有其他问题也可以随时问我哦~”,用户体验会好很多。
但也不能完全依赖自动回复和快捷回复,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还是得认真手动回复。毕竟用户能感觉到你是不是在敷衍,真诚的互动才能留住用户。
📊
数据监测:自动汇总分析,一眼看清效果发完内容不是就完事了,还得看数据怎么样,知道哪些内容受欢迎,哪些不行,才能调整后面的策略。以前看数据,得一个个平台打开,把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评论数记下来,再自己算增长率、转化率,太麻烦了。
现在用第三方数据工具,比如蝉妈妈、新榜数据,能把多个平台的数据汇总起来。打开工具,就能看到账号的整体数据,每个内容的各项指标都清清楚楚,还能生成图表,增长还是下降,一眼就看出来。比如发现某个视频的完播率特别高,就可以分析它的内容和形式,后面多拍点类似的。
这些工具还能分析用户画像,比如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兴趣爱好。像我的账号,数据显示主要用户是 18-25 岁的女生,喜欢美妆和穿搭,那后面就多做这方面的内容,更能击中她们的需求。
不过数据也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分析。比如一篇文章阅读量高,但转发量低,可能是内容虽然吸引人,但没有让用户产生分享的欲望,后面可以在文末加个引导转发的话,比如 “觉得有用就分享给朋友吧~”。
其实新媒体运营的工作虽然杂,但只要把流程理顺,用好这些工具,实现半自动化办公并不难。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花在思考内容创意和用户需求上,毕竟内容质量才是王道。工具是助手,不是主角,别让工具绑架了自己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