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竞品分析不是抄作业,是找坐标系
做公众号的都知道,选题就像开盲盒。有时候你觉得写得掏心掏肺,发出去却石沉大海;人家随手发篇短文,偏偏就能 10 万 +。问题可能不在文笔,而在你没搞懂用户真正在看什么。这时候竞品就成了最好的情报站 —— 但真别理解成 "人家写啥我写啥"。
上周看了个美妆号的数据,同是写 "夏季防晒",A 号照本宣科讲成分,阅读量刚过千;B 号盯着 "通勤党补涂难题" 拆解决方案,直接爆了。差别在哪?B 号翻遍了同类账号近 3 个月的选题,发现 "补涂" 这个点提的人少,但评论区总有人问。这就是竞品分析的核心:在别人的内容版图里找空白,在用户的提问里挖需求。
怎么判断哪些竞品值得分析?不是粉丝量越高越好。要看这三个指标:内容领域重合度(至少 80% 以上)、粉丝画像相似度(年龄 / 地域 / 消费习惯)、近期互动率(别找那种数据造假的僵尸号)。我通常会建个 Excel 表,把这些账号按 "头部标杆"" 潜力黑马 ""直接对手" 分类,每周固定花 2 小时扒他们的爆款。
扒什么?不光是标题和正文。重点看留言区高频问题(这是用户真实需求的金矿)、次条内容的选题方向(主条可能追热点,次条更能体现账号的稳定定位)、突然爆火的 "非典型" 选题(比如职场号突然发了篇亲子文却火了,背后一定有跨领域的需求关联)。
🕵️ 选题挖掘:从竞品爆款里找 "可复制的规律"
很多人做竞品分析,就只会看 "哪个选题火就跟风写"。这是最蠢的做法 —— 等你写完,热点早过了,而且读者看了太多同类内容,早就审美疲劳。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找 "爆款背后的逻辑"。
我发现所有长盛不衰的公众号,都有一套自己的 "选题公式"。比如情感号 "蕊希",她的爆款选题几乎都符合 "具体场景 + 情感共鸣 + 微小行动建议":《加班到凌晨回家,发现老公在厨房煮面》(场景)、《原来真正在乎你的人,从不会让你等太久》(共鸣)、《下次再冷战,试试这 3 句话》(行动)。你与其抄她的 "煮面",不如学她这套公式套到 "异地恋"" 婆媳关系 " 等其他场景。
怎么发现这些公式?把竞品近 3 个月的 10 万 + 文章标题全列出来,做关键词拆解。比如职场号的爆款标题里,"月薪 3 千""95 后 ""被辞退" 这些词出现频率特别高,说明读者对 "普通人逆袭" 的故事有执念。再看正文结构,是不是都遵循 "痛点描述→反常识观点→案例佐证→方法论" 的节奏?
还有个反常识的技巧:关注竞品的 "爆款次条"。主条往往是团队重点打磨的,参考价值反而不如次条 —— 那些没花太多精力却意外火了的次条,更能反映用户的真实偏好。我之前运营的教育号,有次随手在次条发了篇《小学生背单词的 5 个笨办法》,结果阅读量比主条还高。后来分析发现,竞品的次条里 "具体学习方法" 类内容的留存率,普遍比 "教育理念" 类高 30%。
另外,一定要警惕 "伪爆款"。有些选题看起来阅读量高,但转发率极低 —— 可能是靠标题党骗点击,或者是团队自己刷的数据。判断方法很简单:看 "在看数 ÷ 阅读量",如果低于 1%,基本就是伪爆款。这种选题千万别碰,只会浪费精力。
🔄 差异化打造:3 个维度让你的内容 "不可替代"
找到了好选题,怎么写出和竞品不一样的东西?很多人觉得要标新立异,搞个完全没人写过的选题。这不现实 —— 大众关心的话题就那么多,哪有那么多全新的领域?差异化不是 "内容不同",而是 "角度不同"。
第一个维度:用户细分。同样写 "健身",别人写 "新手入门",你可以聚焦 "办公室人群的 10 分钟碎片健身法";别人写 "减肥食谱",你可以针对 "熬夜党" 的代谢特点调整饮食建议。越具体,越容易避开同质化。
第二个维度:信息增量。别人写 "如何讨好领导",你可以深挖 "领导真正需要的 3 种下属思维";别人列 "10 个涨粉技巧",你可以拆解 "每个技巧背后的平台算法逻辑"。读者刷公众号,本质是为了获取 "不知道的信息" 或 "没意识到的视角"。我常说,能把复杂的事讲简单是本事,能把简单的事讲深刻是更高的本事。
第三个维度:情绪价值。同样是写 "35 岁危机",竞品可能在贩卖焦虑,你可以提供 "35 岁转行成功的 5 个真实案例";别人在骂 "职场 PUA",你可以教 "如何用话术反制 PUA"。用户看文章,除了获取信息,更想得到情绪安抚或行动勇气。找到竞品没覆盖的情绪点,你就赢了一半。
我之前帮一个母婴号做转型,他们原来总跟竞品一样写 "宝宝辅食食谱",数据一直平平。后来分析发现,竞品都在讲 "怎么做",但留言区全是妈妈们在问 "孩子不爱吃怎么办"" 老人总反对我的喂养方式 "。我们调整方向,写了篇《婆婆说" 辅食里要加盐 ",我用这 3 句话说服了她》,直接从几千阅读涨到 5 万 +。
📈 爆款验证:用 "小成本测试" 快速试错
找到差异化选题后,别急着大张旗鼓写长文。最好先用 "小成本测试" 验证一下 —— 这是很多大号不告诉你的秘密。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文末或留言区 "埋钩子"。比如你想写 "副业赚钱的 5 个坑",可以先在另一篇文章的结尾说 "最近发现很多人做副业被骗,你们踩过哪些坑?评论区告诉我,下次专门写篇避坑指南"。如果评论超过 50 条,说明这个选题有足够的需求;如果没人回应,就果断放弃。
还有个更精准的办法:用 "短内容" 测试传播力。把你构思的 3 个不同角度的选题,写成 3 条朋友圈或微博,看哪个点赞评论更多。或者在公众号发 "投票",让读者选 "下期想看的内容"。数据不会说谎,用户的手指比嘴巴更诚实。
我运营过一个职场号,团队吵了三天,有人想写 "大厂裁员潮下的生存技巧",有人坚持写 "自由职业的利与弊"。最后我们在读者群里发了个匿名投票,结果 "自由职业" 的关注度是 "大厂生存" 的 2 倍。事实证明,那篇自由职业的文章成了当月爆款 —— 因为当时很多人被裁员后,更关心 "除了上班还有没有其他活法"。
测试的时候,一定要记录数据细节:同样的选题,在中午 12 点发和晚上 8 点发,打开率差多少?标题里用 "3 个方法" 和 "5 个技巧",点击率有什么不同?这些细节积累多了,就会形成你自己的 "选题数据库",比任何理论都管用。
🚀 从跟跑到领跑:建立自己的 "选题护城河"
做公众号,短期可以靠模仿竞品活下来,但长期必须有自己的 "独家选题库"。不然永远是别人吃肉,你喝汤。怎么建立这个护城河?
第一个办法:深耕垂直领域的 "信息差"。找那些 "大众关心但专业门槛高" 的领域,比如 "儿童心理学"" 家庭理财避坑 "。我认识个医生转行做公众号的,就专门写" 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误区 ",因为普通读者不懂医学术语,其他健康号又写得太浅,他靠着这种专业壁垒,一年就做到了百万粉丝。
第二个办法:绑定 "独家信源"。比如你能采访到行业大佬、拿到第一手数据、有内部人士爆料。科技媒体 "36 氪" 为什么厉害?因为他们有大量创业者的独家信息渠道。普通人怎么做?可以从身边人入手 —— 你闺蜜是空姐,就可以写 "飞机上不能说的服务秘密";你表哥开火锅店,就可以揭秘 "为什么你煮的火锅总没店里好吃"。
第三个办法:打造 "系列化选题"。比如 "职场生存指南 100 期"" 夫妻沟通 36 计 ",一旦形成系列,读者就会有期待感,而且容易形成" 内容矩阵 "—— 老读者会回头看之前的文章,新读者会因为一篇文章关注整个系列。我见过最牛的号主,把" 红楼梦职场解读 " 写成了 3 年的系列,每次更新都有人催更。
记住,竞品分析的终极目的不是打败对手,而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就像森林里,松树长得高,小草贴着地,各有各的活法。公众号也是一样,与其在红海里厮杀,不如在蓝海深耕 —— 那些别人没注意到的小需求,恰恰是你最稳的立足之地。
💡 最后说句大实话
很多人做公众号,总想着 "一夜爆火"。但我见过的所有能活 5 年以上的号,都有一个共同点:把选题当产品来打磨。就像奶茶店会定期研究对手的新品,调整自己的配方,公众号也需要用产品思维做内容。
竞品是镜子,照出你的不足;用户是尺子,量出你的方向。别总抱怨 "没选题可写",那是你懒 —— 真正的好选题,要么藏在竞品的留言区,要么躲在用户的生活细节里,就看你愿不愿意花心思去找。
今天说的这些方法,我自己用过,也教给过很多学员。亲测有效,但前提是你得真的去做 —— 每周花 2 小时分析竞品,每月做 1 次用户调研,每篇文章发出去后认真看数据反馈。
做公众号没有捷径,但有方法。竞品分析不是抄作业,而是让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点。祝你早日找到自己的爆款密码。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