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都知道,现在想出头太难了。打开订阅列表,同类账号一抓一大把,用户凭什么点开你的?凭什么记住你?答案就在「差异化」这三个字里。但差异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得靠实打实的竞品分析。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怎么通过竞品分析找到别人没发现的爆款点。
🔍 先搞明白:竞品分析要扒到什么程度才算够?
很多人做竞品分析,就看看人家长什么标题,发什么选题,这叫皮毛。真正有用的竞品分析,得像侦探破案一样,从蛛丝马迹里挖信息。
先得圈定竞品范围。别上来就盯着头部大号死磕,新手号跟头部比,就像自行车跟高铁比速度,没意义。找那些粉丝量比你多 3-5 倍,更新频率相近,目标用户重合度 80% 以上的账号。这种账号刚走过你现在的阶段,他们踩过的坑、试过的选题,对你才最有参考价值。
然后建个竞品分析表,至少要包含这些维度:选题方向(比如职场号是讲晋升技巧还是摸鱼攻略)、内容形式(纯文字 / 漫画 / 视频号联动)、发布时间(是早 8 点还是晚 10 点)、标题关键词(比如 “干货”“揭秘”“手把手”)、互动率高的文章类型(是争议性话题还是实用教程)。连续盯 2 周,每天花 30 分钟记录,规律自然就出来了。
举个例子,我之前帮一个母婴号做分析,发现同类账号都在讲 “0-3 岁宝宝辅食”,但有个中等体量的号,专门讲 “职场妈妈快速做辅食”,互动率比平均水平高 40%。这就是被忽略的细分场景,后来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发力,果然涨粉很快。
还要特别注意竞品的「内容洼地」。就是那些他们偶尔涉及但不深入,或者用户评论里反复提到但没被满足的需求。比如职场号里,很多都讲 “怎么跟领导沟通”,但很少有人讲 “怎么拒绝领导的不合理要求”,这就是洼地,你填进去就可能成爆款。
🎯 差异化定位:从 “我也能写” 到 “只有我能写”
找到竞品的规律后,别急着模仿,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他们没覆盖的用户群体是谁?他们不敢碰的话题是什么?他们的内容里,有哪些 “正确的废话”?
用户群体细分很重要。比如同样是讲读书,有人面向学生,有人面向职场人,这还不够细。我见过一个号,专门给 “每天只有 20 分钟读书时间的职场妈妈” 做内容,把书里的核心观点拆成思维导图,配上 “趁娃睡了就能看” 的标题,很快就做出了特色。
话题角度上,别人都在讲 “自律有多重要”,你能不能讲 “过度自律的危害”?别人都在推荐 “必看的 10 本书”,你能不能吐槽 “被吹上天但其实很烂的 3 本书”?反向思考往往能出其不意,但前提是你真的有独到的见解,不是为了抬杠而抬杠。
还有那些 “正确的废话”,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没用的内容。比如 “要努力”“要坚持” 这种,谁都知道,但读者需要的是 “怎么在不想努力的时候逼自己一把”“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该怎么调整”。把模糊的道理落地成具体的方法,这就是你的差异化。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情感号,别人都在说 “好的婚姻需要包容”,他却写 “包容不是忍气吞声,这 3 种情况必须较真”,里面列举了冷暴力、贬低打压、不负责任这三种不能包容的情况,还给出了具体的应对话术,那篇文章直接爆了,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 “想包容但不知道底线在哪” 的痛点。
💥 爆款选题公式:用竞品的 “爆款基因” 拼出你的独家内容
分析竞品的爆款文章,别只看表面,要拆出它的 “基因序列”。一般来说,爆款都包含这几个要素:具体场景 + 用户痛点 + 反常识观点 + 可操作方案。
比如一篇讲 “职场沟通” 的爆款,场景可能是 “开会时被同事抢功劳”,痛点是 “想反驳又怕伤和气”,反常识观点是 “当场不反驳,事后更麻烦”,方案是 “3 句话既能澄清又不得罪人”。你把竞品的爆款都按这个结构拆一遍,就能发现他们常用的场景和痛点,然后换个行业或人群套用。
还有个小技巧,看竞品爆款的评论区。很多时候,读者的留言里藏着下一个爆款的选题。比如有个教育号,一篇讲 “双减后如何辅导作业” 的文章火了,评论里很多人问 “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他们马上跟进写了一篇,同样成了爆款。
另外,要学会「跨界移植」。把其他领域的玩法搬到你的领域里。比如我见过一个美食号,借鉴了职场号的 “周报” 形式,做了 “每周厨房翻车实录”,分享自己做砸的菜和改进方法,比那些完美的食谱更受欢迎,因为显得真实。
📚 建立自己的选题库:让爆款可持续
光靠灵感是走不远的,得有一套系统化的选题方法。我建议做三个库:热点库、常青库、用户库。
热点库不用多说,每天刷微博热搜、知乎热榜、36 氪这些平台,看到可能和你领域相关的热点,马上记下来。关键是怎么结合,比如娱乐圈出了个出轨新闻,情感号可以写 “从 XX 事件看婚姻里的信任危机”,职场号可以写 “成年人的体面:就算分手也要留有余地”。
常青库就是那些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人看的内容。比如职场领域的 “简历怎么写”“面试常见问题”,母婴领域的 “宝宝发烧怎么办”。这些内容要定期更新,比如每年根据政策变化调整,或者换个新的案例重新写。
用户库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把读者的留言、私信、社群里的讨论都收集起来,哪些问题被反复问到,哪些话题引发了激烈讨论,这些都是现成的选题。我认识一个健康号的运营,专门建了个 Excel 表格,记录用户提到的各种健康困扰,每个月从中挑出最集中的 3 个来写,篇篇阅读量都不错。
选题库要定期复盘,看看哪些类型的选题数据好,哪些不行,不断调整比例。比如你发现干货教程类的打开率高,但转发率低;故事类的转发率高,但涨粉少,那就可以在教程里加些真实案例,在故事里埋些实用技巧。
🚫 避开这些坑:别让差异化变成 “自嗨”
找差异化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这几个坑一定要避开:
别为了不同而不同。有人觉得别人都写长文,我就写短文;别人都用文字,我就全用图片。但如果你的用户就喜欢看详细的分析,你的短文就满足不了他们。差异化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否则就是自嗨。
别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看到某个话题火了,不管自己懂不懂就跟风写,很容易露怯。我见过一个科技号,为了追热点写了篇关于元宇宙的文章,结果被评论区的专业人士指出多处错误,反而伤了公信力。
别忽略小细节。有时候差异化不是大方向的不同,而是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同样是做读书笔记,有人会在文末附上打印版的思维导图下载;同样是讲穿搭,有人会标注每件衣服的价格和购买渠道。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能让用户觉得你更懂他们。
还有,差异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在变,用户需求在变,竞品也在进步。要定期回头看自己的定位是否还适用,要不要调整。比如一开始你主打 “快速学英语”,后来发现用户更需要 “职场英语”,那就得及时转向。
📈 用数据验证:让你的判断更靠谱
最后说个硬货,怎么用数据来验证你的差异化是否有效。至少要关注这几个指标:打开率、转发率、完读率、新增关注。
如果你的新选题打开率比平时高,说明标题和选题方向可能戳中了用户;转发率高,说明内容有传播力;完读率高,说明内容质量过关;新增关注多,说明用户认可你的价值。
可以做 A/B 测试,比如同一选题写两个不同角度的标题,发给不同的用户组,看哪个数据更好。或者同一角度,用不同的行文风格来写,比较效果。
还要定期做用户调研,直接问他们:你觉得我们和其他同类账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最希望我们多写哪些内容?别觉得麻烦,这些信息比任何数据都更直接。
我之前帮一个职场号做调整,他们原本主打 “晋升技巧”,但数据一直平平。后来做了次调研,发现粉丝里 80% 是工作 3 年内的年轻人,他们更关心 “怎么避免踩坑”“如何和老油条打交道”。于是调整了方向,数据很快就上来了。
说到底,找到差异化爆款点,就是要比别人更懂你的用户,比别人更用心。竞品分析只是起点,真正的功夫在平时的观察、思考和对用户的同理心。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先从小的差异化做起,慢慢积累,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