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打开某些公众号信息流,划来划去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前几次看还觉得新鲜,刷多了就开始莫名烦躁,甚至直接关掉页面 —— 这就是用户对推荐算法产生的 "疲劳感"。
这种疲劳感可不是小事。后台数据不会说谎,当用户开始对推荐内容敷衍,打开率会跌掉 30% 以上,点赞评论更是断崖式下滑。更麻烦的是,一旦用户心里埋下 "这个号没意思了" 的种子,取消关注只是时间问题。今天就来聊聊,怎么通过算法优化控制这种疲劳度,让用户始终保持新鲜感。
📉 先搞懂:疲劳感是怎么产生的?
很多运营觉得,推荐算法不就是投用户所好吗?用户点过什么就多推什么。这种想法太简单了。上周分析了三个百万粉公众号的后台数据,发现最容易引发疲劳的场景有两类:
一类是内容同质化严重。比如用户某天点开了一篇职场干货,接下来三天首页全是 "职场潜规则"" 月薪过万技巧 ",连标题格式都大同小异。算法以为在强化用户偏好,其实是在制造信息茧房。用户不是机器,就算再喜欢某个领域,也受不了每天吃同一种" 菜 "。
另一类是推荐频率失控。有个情感类公众号为了冲阅读量,把推送频率从每天 1 条加到 3 条,结果一周内取关率上涨 27%。后台留言里最多的抱怨是 "太吵了"" 能不能别刷屏 "。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度推送只会消耗他们的耐心。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时效性错配。比如用户上周搜过 "五一旅游攻略",到了六月还在推相关内容。算法如果不能及时 "忘记" 过期兴趣,就会像反复提起别人早已结束的话题,尴尬又多余。
🎛️ 算法逻辑得改:别做用户的 "复读机"
想解决疲劳问题,先得从推荐算法的底层逻辑下手。现在很多公众号用的还是几年前的协同过滤算法,简单说就是 "看了 A 的人也看了 B"。这种算法最大的问题是强化偏见,用户越喜欢什么,就越只给什么,最后把路走窄了。
建议试试在算法里加入 "多样性因子"。具体怎么做?可以给推荐结果设置比例限制:比如用户偏好的内容不超过 60%,剩下 40% 分配给相关领域的延伸内容。科技号用户看了手机测评,偶尔推一篇 "科技如何改变农业",反而能打开新的兴趣点。
字节跳动的推荐团队早就验证过,当内容多样性提升 20%,用户的长期留存能提高 15%。关键是这个 "度" 的把握,既不能太杂显得混乱,也不能太专导致疲劳。可以根据公众号的垂直领域灵活调整,比如职场号的多样性比例可以保守点(65:35),而生活类账号可以更开放(50:50)。
另外,算法得学会 "留白"。现在很多推荐系统追求 "每一条都击中用户",其实大可不必。适当混入一些 "中等相关" 的内容,反而能让用户有探索感。就像逛书店,偶尔翻到一本不在计划内的书,说不定会有惊喜。数据显示,保留 10%-15% 的 "弱相关" 内容,能让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增加 8 分钟。
🎨 内容侧也要发力:用 "新鲜感" 对抗疲劳
算法再智能,也得有好内容喂料。有些公众号的问题不在推荐逻辑,而在内容本身就陷入了套路。比如美食号永远是 "XX 城市必吃 10 家店",亲子号翻来覆去讲 "如何培养专注力",用户不疲劳才怪。
内容团队可以建立一个 "新鲜度评分表"。从三个维度给每篇内容打分:话题新颖度(有没有讲过类似的)、视角独特性(是不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呈现形式(图文 / 视频 / 互动测试等)。每周统计平均分,一旦连续两周低于阈值,就强制调整选题方向。
还有个小技巧是周期性引入 "跨界内容"。职场号可以偶尔聊聊 "办公室穿搭",美妆号可以穿插 "不同肤质的饮食建议"。这种跨界不能太生硬,要找到和主领域的关联点。比如科技号写 "古代人的计算工具",既拓展了视野,又没偏离科技主题。有个职场号每月推 1-2 篇历史小故事,用古人的职场智慧做类比,后台反馈特别好,这类文章的收藏率比普通文章高 40%。
呈现形式的轮换也很重要。一直发长文的,可以试试 "3 张图讲透一个道理";习惯用纯文字的,偶尔插入用户采访音频。视频号更是如此,同样的内容,今天用动画,明天用真人出镜,后天搞个街头采访,用户不容易看腻。
⏰ 频率与时机:别做 "不受欢迎的拜访者"
很多运营陷入一个误区:觉得推送越频繁,用户越不容易忘记你。事实恰恰相反,过度推送是引发反感的头号杀手。
有个教育类公众号做过测试:同样的内容质量,每天推 1 条时,打开率是 18%;加到每天 2 条,降到 12%;加到 3 条,直接跌到 7%,还收到一堆 "能不能别总发" 的留言。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你占得越多,被讨厌的概率就越大。
更科学的做法是根据用户活跃时段动态调整频率。通过后台数据找到粉丝的三个活跃高峰(比如早 7 点、午 12 点、晚 8 点),在高峰时段推送,非高峰时段尽量不打扰。对于活跃度低的用户,甚至可以减少推送频率,比如从每周 3 条减到 2 条,先保住打开率再说。
推送时机的精准度也很重要。节假日、特殊节点可以适当增加推送,但要提前规划内容主题。比如高考期间,教育号多推几条备考内容很合理;但平时突然加量,就会显得很突兀。有个母婴号在妈妈们最忙的工作日早上不推送,专门选在晚上 8 点后孩子睡了的时间段发,打开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 25%。
还要学会 "察言观色"。如果发现某个用户连续 3 次没打开你的推送,就该暂时 "冷处理" 一下,停推 3-5 天再恢复。算法可以设置这样的智能规则:当用户的 7 天打开率低于 5%,自动降低推送优先级。给用户一点空间,反而能增加他们再次点开的可能性。
🙋 让用户参与: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选择"
缓解疲劳的核心是让用户感觉自己有控制权,而不是被算法牵着走。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公众号菜单里加一个 "兴趣调节" 入口。用户可以勾选 "最近想多看" 和 "暂时不想看" 的话题。比如科技号的用户可以选 "想多看 AI 进展"" 暂时不想看手机测评 "。这个功能不用太复杂,列 10-15 个细分方向就行,但能大大降低用户的被强迫感。有个旅行号做了这个功能后,用户留存率提升了 12%。
定期发起 "内容投票" 也很有效。每周在文末放一个小调查:"下周你想看哪类内容?A.XX B.XX C.XX",得票最高的主题优先安排。这种方式既能收集需求,又让用户有参与感。更进阶的是 "用户选题池",让粉丝直接留言提出想看的话题,运营从中挑选合适的进行创作,发布时 @提出者,互动效果特别好。
还有个玩法是设置 "探索模式"。在信息流顶部加一个切换按钮,用户可以在 "精准推荐" 和 "探索模式" 间切换。探索模式下,算法减少对历史行为的依赖,多推荐一些新领域内容。就像逛超市,平时走熟悉的路线,偶尔也想逛逛没去过的区域。有个生活类公众号做了这个功能,虽然只有 15% 的用户会主动切换到探索模式,但这部分用户的活跃度比普通用户高 30%。
🔄 建立反馈循环:及时捕捉 "疲劳信号"
想控制疲劳度,就得及时发现用户什么时候开始不耐烦了。这需要建立一套敏感的反馈机制,从数据中捕捉信号。
最基础的是监测几个核心指标:打开率的周环比变化(连续两周下降就要警惕)、阅读完成率(用户是不是看了几秒就退出去了)、互动率(点赞评论转发的比例)、取消关注数(特别是推送后的短时间内)。这些数据要按用户分组来看,比如新关注用户和老用户的疲劳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更细致的是分析 "跳出节点"。通过后台数据看用户在哪个位置退出文章: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很多用户在开头就退出,可能是标题和封面没吸引力;如果总是在中间某类内容处退出,说明这类内容用户看腻了。有个健康号发现,只要文章里出现 "XX 食物不能吃" 这类绝对化表述,中途退出率就会上升,后来改成 "XX 食物建议适量吃",情况明显好转。
用户的隐性反馈也不能忽视。比如同一个用户,以前会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现在只自己看;以前看完会点 "在看",现在连赞都不点了。这些行为变化都是疲劳的信号,算法要能捕捉到这些细微动作,及时调整推荐策略。
最后想说的是,算法再智能,也代替不了对用户的理解。推荐系统的终极目标不是 "猜中用户想要什么",而是 "让用户觉得舒适、有收获"。控制疲劳度的核心,其实是保持一种 "不远不近" 的距离感 —— 既让用户觉得你懂他,又不会让他觉得被窥探、被束缚。
做到这一点,公众号才能真正成为用户愿意常来逛逛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人想逃离的信息茧房。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