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公众号第一步就错了。上来就琢磨名字要多别致,logo 要多好看,完全不管自己要吸引谁、能提供什么价值。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往往导致账号做了半年还在原地踏步。
🔍 先搞清楚 “你是谁”—— 定位决定一切
做公众号不是开盲盒,不能凭着感觉走。得先想明白三个问题:你想吸引哪群人?他们有什么痛点没被满足?你能提供什么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三个问题想不清楚,后面所有动作都是白费功夫。
比如同样是做职场内容,有人专门帮应届生改简历,有人聚焦 35 岁职场危机,有人只讲互联网大厂生存法则。定位越具体,吸引来的用户越精准,他们的付费意愿和传播动力也越强。那些喊着 “面向所有人” 的账号,最后往往谁也吸引不到。
怎么验证定位是否靠谱?很简单,找 10 个你心中的目标用户聊聊。如果超过 7 个人说 “这个东西我需要”,那就值得做。如果他们听完一脸迷茫,或者说 “好像还行但不是必需的”,趁早调整方向。
定位确定后,最好写一句 “一句话介绍”。比如 “帮租房党避开中介套路的省钱指南”,比 “租房攻略” 清晰 10 倍。这句话会成为你取名、设计 logo、写推文的核心依据,千万不能含糊。
📌 名字要像 “便利贴”—— 让人一眼记住还能说清
好的公众号名字,得满足三个条件:好记、相关、独特。三个里只能选两个的话,优先选前两个。太生僻或者和内容不沾边的名字,就算再独特也没用。
“好记” 的关键是短。尽量控制在 4-6 个字,超过 8 个字的名字,用户转头就忘。你看那些做得好的账号:“咪蒙”(2 字)、“拾遗”(2 字)、“深夜发媸”(4 字),都是随口就能念出来的长度。
“相关” 指的是让人看到名字就知道你是干嘛的。“书单来了” 一看就知道是推荐书的,“厨娘物语” 肯定和做饭有关。最怕的是名字文艺到没边,比如 “城南旧事”,谁知道你是写散文的还是卖特产的?
“独特” 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避免和其他账号太像。现在公众号重名的不少,但如果名字太接近,用户很容易搞错。比如做美妆的,别再叫 “XX 美妆”“美妆 XX” 了,加点个人特色,像 “李佳琦 Austin” 就比单纯的 “佳琦美妆” 有辨识度。
取名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参考:用叠词(比如 “慢慢买”)、加后缀(比如 “XX 笔记”“XX 说”)、结合场景(比如 “下班加油站”)。但要注意,生僻字、繁体字、特殊符号尽量别用,不仅难记,搜都搜不到。
还有个偷懒的办法:直接用 “人名 + 领域” 的格式。比如 “和菜头读金庸”“李松蔚心理学”,既体现了个人 IP,又说清了内容方向,用户信任感也更强。
🎨 logo 设计别当 “炫技场”—— 越简单越容易被记住
见过太多人花几千块请设计师做 logo,最后出来的东西复杂到看不清。其实对公众号来说,能在手机小屏幕上一眼认出来的,才是好 logo。那些需要放大了才能看懂的细节,都是多余的。
logo 主要分三种:文字型、图形型、图文结合型。新手建议先从文字型做起,直接把公众号名字设计成独特的字体。比如 “一条” 的 logo 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加了点设计感但不影响识别,反而比花里胡哨的图形更容易传播。
如果想用图形,记住 “少即是多”。耐克的勾、苹果的被咬一口的苹果,都是极简到极致的例子。可以想想自己的领域有什么代表性符号,比如做咖啡的用咖啡豆轮廓,做读书的用简化的书本形状,稍微变形一下就很有辨识度。
颜色别超过三种。主色调选一个,辅助色最多两个。那些五颜六色的 logo,看起来热闹,其实很难让人记住。可以参考行业常用色,比如教育类用蓝色(代表专业),美食类用橙色(促进食欲),但也不用完全拘泥,稍微调整一下饱和度就能做出差异。
字体要和定位匹配。做儿童内容的用圆润可爱的字体,做财经分析的用稳重的宋体或黑体,做潮流资讯的可以试试有设计感的艺术字体。但不管选哪种,一定要保证小屏幕上能看清笔画,那些连笔太多、装饰太复杂的字体,好看但不实用。
自己不会设计怎么办?用 Canva、创客贴这些在线工具,里面有现成的模板,稍微改改就能用。初期别追求完美,先做出一个能用的版本,后面有粉丝了再慢慢优化。很多大账号的 logo,都是从很简陋的版本迭代过来的。
🖌️ 视觉系统要 “一以贯之”—— 让用户看半屏就知道是你
光有 logo 还不够,得建立一套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简单说就是,用户看到一张图片、一段文字排版,不用看账号名就知道是你发的。这需要在配色、字体、排版上保持一致性。
封面图是重中之重。建议固定一个模板:比如左上角放 logo,中间是标题,底部加一句 slogan。每次只换中间的图片和标题文字,其他元素保持不变。这样用户在信息流里刷到,扫一眼就有熟悉感。
头图和尾图也要统一风格。头图可以放一张你的个人照片(如果是个人 IP 的话),或者和定位相关的场景图,比如做健身的放健身房场景,做烘焙的放厨房场景。尾图可以固定放联系方式、粉丝群二维码,再加一句引导关注的话。
正文排版别太花哨。字体选一种就够了,标题和正文用不同字号区分开。段落间距大一点,手机上读着不费劲。重点内容可以用底色标出来,但别整页都是花花绿绿的,看着累。
表情包和配图风格也要统一。做萌宠内容的就用可爱的手绘表情包,做职场内容的用简洁的线条图标,做情感内容的用柔和的插画。别今天用卡通图,明天用实景照,后天用表情包,用户会觉得混乱。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 “视觉规范表”,把 logo 使用规范、配色代码、字体名称、封面模板这些都记下来。每次发内容前对照着检查一遍,时间长了,用户自然会形成条件反射 —— 看到这种风格就知道是你。
🌟 让 IP “活” 起来 —— 辨识度藏在细节里
名字和 logo 只是 IP 的外壳,真正让人记住的是你的 “人格”。同样是讲理财,有人像严厉的老师,有人像贴心的朋友,有人像幽默的邻居,不同的人格吸引不同的人。
怎么塑造人格?从推文的语气开始。写的时候别想着 “我要教育用户”,而是 “我要和朋友聊天”。多用口语化的表达,适当加一些口头禅,比如 “说实话啊”“你懂我意思吧”,让用户感觉你就在他身边说话。
可以设计一些专属的 “梗” 或者 “仪式感”。比如每次文末都问一个固定的问题,或者每周三发一篇 “福利日” 推文,甚至给粉丝起一个专属的昵称。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是增强粘性的好办法。
consistency(一致性)是关键。别今天正能量满满,明天突然消极抱怨;别今天聊职场干货,明天突然发美食测评(除非你的定位就是多元生活)。用户喜欢稳定的预期,频繁变换风格会让人觉得 “你是谁” 都搞不清楚。
要敢于 “暴露” 自己。适当分享一些个人经历,比如做这个账号遇到的困难,或者自己踩过的坑。真实的东西最有感染力,用户会觉得你不仅是一个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要注意,分享的内容一定要和定位相关,别变成个人日记。
可以偶尔和粉丝 “互动”。比如挑几条有代表性的留言认真回复,或者根据粉丝的问题调整接下来的选题。让用户感觉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他们会更有参与感,也更愿意帮你传播。
打造有辨识度的 IP,就像交朋友 —— 你得有自己的特点,还得始终如一,别人才会记住你、信任你。名字和 logo 是第一张名片,但能不能成为 “好朋友”,看的是后面的相处细节。
刚开始不用追求完美,先把核心的东西定下来,然后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调整。那些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大 IP,都是在一次次迭代中慢慢清晰起来的。关键是开始做,并且坚持做下去。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