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常识定位:别忙着写文章,先给 IP 画个「认知坐标系」很多人起号第一天就埋头写文章,这其实是本末倒置。IP 思维的核心不是「我能写什么」,而是「用户需要记住我什么」。你得先在用户脑子里钉个钉子,这个钉子就是你的「认知坐标」。
怎么找坐标?看看同行都在做什么,然后往反方向走半步。比如职场号都在讲升职加薪,你可以专门讲「如何优雅地摸鱼还不被发现」;育儿号都在说科学喂养,你就聚焦「带娃时如何偷偷给自己充能」。坐标越具体,用户越容易记住你。
坐标确定后,所有内容都要围绕这个点展开。就像「一条」早期只做生活美学,哪怕推荐个杯子,也要说清楚它背后的设计哲学。用户看到你,就知道能得到什么独特价值,这比每天追热点靠谱多了。
别担心定位太窄会限制内容,恰恰相反,窄定位才能做出穿透力。你想想,提到「毒舌电影」,谁会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提到「丁香医生」,就知道是靠谱的健康科普。模糊的定位,才是公众号的致命伤。
📝
内容锚点:让用户看到标题就知道是你写的好 IP 都有自己的「内容指纹」。不是说风格要一成不变,而是要有让用户一眼认出的特征。就像咪蒙早期的文章,标题里总带「我有个朋友」,开头喜欢用强烈的情绪反差,这就是她的锚点。
可以从这几个地方设计锚点:标题句式(比如「XX 的人,早就 XX 了」)、开头方式(固定问候语或场景描写)、结尾互动(比如「今天的问题是…」)、甚至是常用词汇。这些细节积累起来,就会形成用户对你的「条件反射」。
内容锚点要和你的定位匹配。做职场 IP 的,语言可以犀利直接;做亲子 IP 的,语气可以温暖亲切。我见过一个情感号,每篇文章结尾都加一句「如果你也有类似故事,后台告诉我」,时间长了,读者真的会主动分享,既增强了互动,又解决了选题问题。
别刻意模仿别人的锚点,要结合自己的特点。你说话带点方言腔?那就大胆用在文章里。你喜欢举自己的糗事?那就把它变成标志性案例。真实的特征,比刻意设计的套路更有感染力。
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运营过程中可以慢慢调整。但核心是保持一致性,别今天严肃明天搞笑,用户会 confusion 的。就像追剧,突然换了主角,谁还看得下去?
👥
用户画像:别讨好所有人,找对你的「1000 个铁杆」做 IP 不是做流量生意,是做「信任生意」。与其追求 10 万 + 的泛粉,不如先抓住 1000 个愿意为你付费、为你转发的铁杆粉丝。这些人,才是你 IP 的「承重墙」。
怎么找到他们?先给你的理想用户画个「具体到能吵架」的画像。不只是年龄性别,还要包括:他们每天焦虑什么?刷手机的时间点?喜欢在哪个平台聊天?甚至他们的口头禅是什么。我见过一个教育 IP,连用户喜欢用「yyds」还是「绝绝子」都做了统计,内容自然更戳人。
给用户贴标签时,要往细了分。比如同样是宝妈,「职场宝妈」和「全职宝妈」的痛点完全不同。前者关心如何平衡工作和带娃,后者可能更在意自我价值实现。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如精准击中一小群人。
找到这群人后,多和他们聊天。不是发问卷,而是像朋友一样聊。看看他们在朋友圈发什么,在群里讨论什么,甚至跟踪他们点赞的微博。这些碎片化信息,比任何调研数据都有用。你的文章,就是写给他们看的,其他人爱看不看。
记住,铁杆粉丝会帮你带来更多同类用户。就像早期的「罗辑思维」,靠一群爱读书的人互相推荐,慢慢形成了社群。别担心圈子太小,再小的圈子,聚集起来也能产生巨大能量。
🔥
差异化表达:把常识讲出「陌生感」同样的选题,为什么有的文章能爆,有的就石沉大海?关键在表达。IP 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世界。
把专业知识「翻译」成用户的语言。比如讲经济学,薛兆丰会说「战俘营里的香烟就是货币」;讲心理学,武志红喜欢用「巨婴」这样的通俗概念。别觉得这样会降低专业度,能让普通人听懂,才是真本事。
可以试试「旧料新说」。大家都写「拖延症」,你可以从「大脑进化缺陷」的角度讲;都写「减肥」,你可以结合「意志力消耗规律」来分析。不是要推翻常识,而是给常识找个新角度,就像给老菜换个摆盘,立刻有了新鲜感。
表达要有「个人印记」。你经历过什么?有什么独特的观察?把这些加进去。我关注过一个职场 IP,每次写职场规则,都会穿插他在大厂当 HR 的真实案例,哪怕是吐槽领导,也说得具体到让人相信「这事儿真发生过」。真实的细节,比空洞的道理有说服力得多。
别害怕表达观点,哪怕是有争议的观点。IP 不是好好先生,有态度才能让人记住。就像「咪蒙」虽然争议大,但她的每个观点都很鲜明,喜欢的人自然会拥护你。模糊的立场,只会让人看完就忘。
📈
长期主义:IP 成长是「滚雪球」,不是「蹦极」做 IP 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看那些成功的公众号,「深夜发媸」写了 8 年,「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坚持日更 4 年才爆发。IP 的成长曲线,从来都是缓慢爬升,然后突然陡峭上扬,前提是你得熬到那个拐点。
前期要耐得住寂寞。可能前 3 个月阅读量只有几百,但这正是你打磨风格、积累种子用户的关键期。我认识一个美食博主,前半年每篇文章都只有几十个赞,但她坚持每周分享家乡菜的做法,后来被一个地方旅游号转载,一下子涨了 5000 粉,这就是厚积薄发。
要给 IP 做「成长规划」。第一年练内容手感,第二年做用户沉淀,第三年尝试变现。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别一开始就想着接广告。就像「一条」先做了两年内容,才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地基没打牢,盖再高的楼也会塌。
接受 IP 的「不完美」。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也不可能篇篇爆款。偶尔写砸了很正常,关键是从里面找到可复用的经验。我见过一个情感号主,每篇文章发完都统计「哪个段落转发率最高」,慢慢总结出用户喜欢的节奏,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记住,IP 的价值在于时间沉淀。就像老品牌为什么值钱?因为用户对它有积累的认知。公众号运营到 3 年以上,只要方向没错,一定会进入红利期。那些火了又消失的号,大多是只追求短期流量,忘了 IP 是场马拉松。
💬
互动设计:让用户觉得「这个号需要我」IP 不是单向输出,是和用户共同成长。聪明的运营者,会让用户觉得「自己是 IP 的一部分」。就像「豆瓣」早期,用户自发创建小组,反而成就了平台的调性。
可以设计「用户参与环节」。比如让读者投票选下周选题,征集他们的故事当案例,甚至让他们给文章起标题。我关注的一个职场号,每周都有「读者问答」栏目,用粉丝的真实问题做素材,既解决了选题问题,又增强了粘性。
把用户的反馈「可视化」。比如在文章里提到「上次有读者说… 所以今天专门写这个」,或者展示用户的留言并回应。这会让用户觉得「我的声音被听到了」,比发福利更能拉近距离。
建立「用户分层」。核心粉丝建个小群,定期聊聊;活跃粉丝多互动,让他们帮你传播;普通粉丝则通过内容慢慢转化。就像「吴晓波频道」的会员体系,不同层级有不同权益,既筛选了用户,又提高了忠诚度。
别把互动当成负担,它其实是内容的「活水」。用户的困惑、故事、甚至批评,都是最好的选题来源。你和用户的关系越紧密,他们就越难被其他号抢走。毕竟,谁会离开一个「需要自己」的平台呢?
从公众号起号第一天,就要用 IP 思维来运营。它不是一个写文章的工具,而是你和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的载体。定位要准,内容要专,互动要真,坚持要久。做到这几点,爆款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