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同行们,是不是都被推荐量折磨得够呛?前几天刚出了篇小爆款,转头下一篇就掉到底,后台数据跟心电图似的,忽高忽低。这种不稳定可不是小事,直接影响涨粉和变现。
其实秘密就藏在 “储备” 两个字里。那些推荐量稳定的号,背后多半有一套成熟的选题库和素材库。别觉得这是大企业才玩的套路,小账号照样能搭,而且必须搭。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怎么从零开始建起自己的 “内容粮仓”。
📋 先搭选题库:让每一次创作都有方向
选题库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清单,得是有章法的 “弹药库”。怎么搭?三个维度缺一不可。
第一个维度,死死咬住用户痛点。打开你的公众号后台,把近 3 个月的留言、评论、私信全导出来,用 Excel 做个词频统计。你会发现用户翻来覆去就纠结那几个问题 —— 宝妈群体总问 “孩子挑食怎么办”,职场人离不开 “加班要不要拒绝”,创业者天天琢磨 “怎么低成本获客”。这些高频问题就是天然选题,比如从 “孩子挑食” 能延伸出 “挑食不是病,用对方法就能改”“3 道家常菜,让挑食娃主动吃饭”。记住,用户的疑问就是最好的选题指南针。
第二个维度,学会蹭热点但不追爆点。热点这东西,追对了能让推荐量翻 10 倍,追错了就成了炮灰。建个 “热点雷达表”,每天早上花 10 分钟刷微博热搜、百度热榜、36 氪,把和自己领域相关的热点记下来。比如做职场号的,看到 “00 后拒绝团建” 上热搜,马上就能联想 “团建到底是福利还是负担”“如何设计让员工不反感的团建”。但要注意,像社会负面新闻这类容易踩雷的热点,宁可放过也别硬蹭。
第三个维度,布局 “常青树” 选题。热点会过期,但有些内容永远有需求。比如健康领域的 “正确刷牙方法”,教育领域的 “专注力训练技巧”,这些内容不管什么时候发,都有用户看。拿出一张纸,把你所在领域的核心关键词列出来,每个关键词衍生出 5-10 个细分话题。比如 “理财” 可以拆成 “月光族如何存下第一笔钱”“3 种适合新手的理财方式”,这些选题放进库里,哪天没灵感了就拿出来用。
🔍 选题筛选:不是所有选题都值得写
选题库建起来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得有筛选标准,不然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没人看。三个筛子,帮你过滤掉无效选题。
第一个筛子:和账号定位匹配吗?如果你的号是做 “职场穿搭” 的,却去写 “职场沟通技巧”,就算内容再好,推荐量也高不了。每次从库里挑选题,先问自己:这个话题能不能帮用户记住我的账号定位?比如美妆号写 “平价口红推荐” 就很对味,写 “如何瘦小腿” 就跑偏了。定位越聚焦,推荐算法越容易识别你的账号,推荐才会更精准。
第二个筛子:用户有 “行动欲” 吗?好的选题能让用户看完想转发、想评论、想点赞。怎么判断?看这个选题能不能戳中用户的 “分享心理”—— 要么让他觉得 “说的就是我”,要么让他觉得 “转发这个显得我很懂行”。比如 “30 岁裸辞后,我终于明白了这 3 件事” 比 “裸辞的利与弊” 更有传播欲,因为前者带个人故事感,容易引发共鸣。
第三个筛子:你有能力写透吗?别选那些自己都一知半解的选题。比如你对区块链一窍不通,非要写 “2024 年区块链投资指南”,写出来肯定干巴巴的。选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能找到足够多资料支撑的选题。实在想写陌生领域,先花 3 天时间做调研,确保能把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
📥 素材库:让内容有血有肉的关键
光有选题还不够,写的时候没素材,照样抓瞎。素材库就像做菜的食材,储备得越丰富,炒出来的菜越香。怎么收集?四个渠道必须拿下。
第一个渠道,日常阅读做笔记。不管是看公众号、刷短视频还是读 books,看到有用的句子、案例、数据马上记下来。比如看到 “2023 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达 10.12 亿”,做新媒体的就可以存起来;看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写教育类的就能用上。推荐用有道云笔记或者石墨文档,建个 “素材库” 文件夹,随时同步,手机电脑都能看。
第二个渠道,用户故事是宝藏。用户的真实经历比你编的案例有说服力 10 倍。平时和用户聊天,或者看他们的留言,把那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记下来。比如做育儿号的,用户说 “我家孩子总抢玩具,后来用了这个方法好多了”,这就是绝佳素材。记得征得用户同意,匿名处理后再用。
第三个渠道,权威平台找数据。写文章时加个数据,说服力立马提升。国家统计局、行业白皮书、艾瑞咨询这些地方的数据都很靠谱。比如写职场号,引用 “2024 年职场人平均通勤时间 38 分钟”,就能引出 “通勤时间如何利用” 的话题。数据要标来源,显得更专业。
第四个渠道,建立 “金句库”。好的开头、结尾、过渡句能让文章更出彩。看到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但有‘熬过去’三个字” 这种句子,赶紧存起来。按 “励志”“情感”“职场” 分类,写的时候套进去,文章立马有那味儿了。
🗂️ 素材分类:用的时候 5 秒就能找到
素材收集得多了,乱七八糟堆在一起,用的时候找半天,反而耽误时间。分类整理是关键,三个维度分清楚。
按内容类型分:案例、数据、金句、观点、故事,每个类型建个子文件夹。比如 “案例” 里再细分 “成功案例”“失败案例”,“数据” 里分 “行业数据”“用户数据”。这样写的时候,想要什么类型的素材,直接去对应的文件夹找。
按选题关联分:每个选题在选题库里建个专属文档,把和它相关的素材都放进去。比如选题是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就把 “成年人每天需 7-9 小时睡眠” 的数据、“我用这 3 招摆脱了失眠” 的用户故事、“睡前远离手机” 的建议都放进去。下次写这个选题,直接打开文档,素材全齐了。
按使用频率分:把经常用的素材放在 “常用” 文件夹,偶尔用的放 “备用”。比如做美食号的,“生抽和老抽的区别” 这种基础知识点就放 “常用”,“各国饮食文化” 这种偶尔用的放 “备用”。省得每次都在海量素材里翻来翻去。
🔄 选题库和素材库联动:让创作效率翻倍
选题库和素材库不是孤立的,得联动起来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两个技巧,让你写文章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先定选题,再配素材。从选题库挑好一个选题后,打开对应的素材文档,看看现有素材够不够。如果不够,马上有针对性地去补。比如选题是 “3 个省钱小技巧”,发现案例不够,就去搜几个真实的省钱故事,或者问问身边朋友有没有相关经历。素材跟着选题走,不做无用功。
写的时候,先搭框架再填素材。比如写 “职场新人避坑指南”,先列好 “不要随便帮同事做私事”“开会提前准备发言”“不懂就问别硬撑” 这三个点,然后每个点下填对应的案例、金句。比如 “不懂就问” 这个点,放上 “我同事因为不懂装懂,搞砸了项目” 的案例,再加上 “承认自己不懂不丢人,装懂才丢人” 的金句,一篇文章很快就成型了。
🔄 持续优化:让库越来越好用
选题库和素材库不是建完就完事了,得定期更新优化,不然就成了死水。两个动作,保持库的活力。
每周做一次复盘。看看这周发的文章,哪些选题推荐量高,哪些没人看。高的加到选题库的 “优质选题” 分类里,以后多往这个方向挖;低的分析原因,是选题不行还是素材不够,不行的就从库里删掉。素材也是,看看哪些素材用得多,哪些几乎不用,不用的及时清理,腾出空间。
每月做一次补充。每个月花一天时间,集中更新选题库和素材库。看看这一个月行业有什么新动态,用户有什么新需求,热点有什么新趋势,把这些都转化成新的选题和素材加进去。比如做科技号的,新出了一款手机,马上就能出 “这款新手机值得买吗” 的选题,收集相关参数、用户评价当素材。
公众号推荐量不稳定,说到底是内容根基不牢。选题库和素材库就是你的 “地基”,建得越扎实,内容这座楼才能越稳。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每天花半小时打理这两个库,坚持 3 个月,你会发现推荐量慢慢稳下来,甚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