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开微信 “看一看” 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有的文章明明不是你关注的公众号发的,却总能出现在信息流里。更巧的是,这些文章往往还挺对胃口。这不是运气,而是公众号推荐算法在背后 “牵线搭桥”。但算法可不是瞎推荐的,它得先 “认识” 你 —— 也就是通过用户画像来判断你可能喜欢什么。所以啊,想让自己的公众号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光研究算法没用,得先搞懂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 公众号推荐算法到底在 “算” 什么?—— 别被 “黑箱” 吓到,核心逻辑很简单
很多人觉得推荐算法是个神秘的 “黑箱”,其实拆开来看,它的核心目标就一个:把合适的内容推给合适的人。微信的推荐体系,尤其是 “看一看” 和公众号主页的 “推荐” 栏目,背后的算法逻辑主要围绕三个维度转。
第一个维度是用户行为数据。你别不信,你在公众号里的每一个动作,算法都记着呢。比如你读一篇文章花了多久(完读率),有没有点赞、在看、留言,是不是把文章分享到了朋友圈或者群里,甚至有没有把这个公众号 “设为星标”。这些行为里,完读率尤其重要 —— 算法会觉得,用户愿意从头读到尾,说明内容质量过关,值得推给更多有类似行为的人。
第二个维度是内容标签匹配。每篇文章发布后,算法会自动给它打标签。这些标签可能来自标题里的关键词、正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甚至是你在公众号后台设置的 “话题标签”。比如你写了一篇关于 “新手妈妈育儿指南” 的文章,算法可能会打上 “育儿”“新手妈妈”“0-1 岁宝宝” 这些标签。然后呢,它会去匹配那些用户画像里有类似标签的人。
第三个维度是账号权重和时效性。公众号本身的 “权重” 也会影响推荐。什么是权重?简单说,就是这个号平时的内容质量稳不稳定,粉丝互动是不是活跃,有没有违规记录。一个经常被举报、内容低俗的号,就算内容标签和用户匹配,也很难被推荐。另外,时效性强的内容(比如新闻、热点事件)在短期内会获得更高的推荐优先级,毕竟大家都爱看新鲜事。
可能有人会说,“我的号粉丝不多,是不是就没机会被推荐了?” 其实不是。算法本质上是 “内容优先” 的,只要你的内容能精准击中某类用户的需求,哪怕粉丝少,也可能被推给成百上千个潜在用户。关键是让算法知道,你的内容该推给谁。
🔍 用户画像不是 “拍脑袋” 想的 —— 是真真切切的数据堆出来的
提到用户画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我知道我的用户是 25-35 岁的女性”。这太浅了。真正能用在推荐算法上的用户画像,是一堆精准的 “标签集合”,就像给用户画了一幅详细的 “兴趣地图”。
用户画像的核心是 “标签化”,主要分三类。基础属性标签是最基本的,包括年龄、性别、地域、手机型号(能看出消费能力)、关注时间(老粉还是新粉)。这些数据在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 里都能直接看到,比如你能清楚地知道,你的粉丝里 60% 来自一线城市,30% 是 25-30 岁的女性。
行为标签更重要,它记录了用户和你账号的互动习惯。比如某个用户总是在晚上 8 点打开你的文章,每次都能读完,但很少点赞,却经常把文章转发到 “宝妈群”。这些行为会被算法捕捉,然后给这个用户贴上 “深度阅读者”“偏好晚间阅读”“乐于分享” 的标签。
还有兴趣标签,这是推荐的核心。算法会根据用户读过的所有文章,提炼出他们的兴趣点。比如一个用户经常读 “职场沟通”“PPT 技巧”“会议纪要模板” 类的内容,算法就会给他打上 “职场提升”“办公技能” 的标签。而你的公众号如果长期输出这类内容,算法就会认定 “这个号的内容和这类用户匹配”,推荐的概率自然就高了。
说真的,很多运营者做不好推荐,问题就出在用户画像太模糊。你连用户晚上喜欢在睡前看文章,还是在通勤时刷两眼都不知道,写出来的内容怎么可能被算法 “看上”?
🎯 算法和画像的 “配合”—— 匹配度才是推荐的 “通行证”
算法就像个 “中介”,一边拿着你的内容标签,一边对照用户画像里的兴趣标签,两边越像,推荐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中间的 “匹配度”,是决定你的文章能不能走出 “私域”、进入 “公域推荐” 的关键。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做 “家庭烘焙” 的公众号,经常发 “新手做戚风蛋糕的 5 个误区”“不用烤箱的甜品做法” 这类内容。算法会给你的内容打上 “烘焙”“新手友好”“简易甜品” 的标签。而有个用户的画像里,兴趣标签正好是 “烘焙入门”“快手甜点”,并且她之前读这类文章时完读率都在 80% 以上(行为标签良好)。这种情况下,你的文章被推给她的概率,会比推给一个只爱看 “硬核烘焙工具测评” 的用户高 10 倍不止。
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内容的 “一致性” 会强化匹配度。如果你今天发烘焙,明天发职场,后天发宠物,算法就会懵 ——“这个号到底是干嘛的?” 对应的用户画像也会混乱,自然谈不上精准推荐。那些能持续获得推荐的公众号,几乎都是 “垂直领域” 的高手,内容标签稳定,用户画像也越来越清晰,形成了正向循环。
另外,算法还会看 “用户反馈速度”。比如一篇新文章发出去,前 30 分钟内就有一批老粉读完并分享了,算法会觉得 “这内容刚发就被认可,可能适合更多人”,会快速把它推给相似画像的新用户。反之,如果一篇文章发出去后,老粉都懒得点开,算法就会判定 “内容不行”,直接降低推荐权重。
所以啊,别总抱怨 “算法不推我”,先看看自己的内容标签和用户画像是不是 “同频”。就像钥匙和锁,齿对不上,怎么可能打开门?
💡 想被推荐?这几招让算法 “认准” 你的用户
知道了原理,就得落地。怎么才能让算法清晰地 “认识” 你的用户,进而推荐你的内容?分享几个亲测有效的实操技巧。
第一,用内容 “锚定” 用户兴趣。每次写文章,标题和正文中都要自然融入核心关键词。比如做 “儿童绘本” 的号,标题里多出现 “3 岁宝宝绘本推荐”“亲子共读技巧”,正文中反复强化 “低龄儿童”“亲子互动” 这些标签。时间长了,算法就会给你的号贴上 “专注儿童绘本” 的标签,推荐时也会更精准。但记住,关键词别硬堆,比如标题写成 “绘本 儿童绘本 宝宝绘本 3 岁绘本推荐”,反而会被算法判定为 “优化过度”,得不偿失。
第二,主动 “引导” 用户留下行为数据。算法认数据不认感情,你得想办法让用户多产生 “有效互动”。比如在文末加一句 “觉得有用的话,点个在看让更多宝妈看到”,或者设计简单的留言问题 “你家宝宝最爱看哪本绘本?评论区聊聊”。这些互动会被算法捕捉,告诉它 “这个用户对这类内容有热情”,进而给用户贴上更精准的标签。但别搞 “无效互动”,比如让用户 “点赞领资料”,这种行为一旦被算法识别,反而会降权。
第三,盯着后台数据 “校准” 用户画像。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 和 “图文分析” 是宝藏。你可以看到粉丝的活跃时间段(比如 70% 的人在 21:00-22:00 打开文章),那就尽量在这个时间发文;看到用户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内容里就少用方言俚语;看到某类文章(比如 “绘本精读步骤”)的完读率比其他文章高 30%,就多写这类内容。这些动作都是在帮你 “细化” 用户画像,让算法更懂你的用户。
第四,试试 “小范围测试” 再放大。比如你不确定用户更喜欢 “干货清单” 还是 “故事案例”,可以先写两篇不同风格的文章,同时发给一部分粉丝(比如通过标签分组群发)。看哪篇的完读率、分享率更高,就说明哪类内容更符合用户画像。然后把胜出的风格固定下来,算法会很快捕捉到这种 “用户偏好”,推荐时也会更给力。
说真的,这些技巧不难,难的是坚持。你得像侦探一样,每天盯着数据找线索,慢慢拼凑出用户的真实样子。
📊 别踩这些 “坑”—— 它们会让你的用户画像 “失真”
就算你做对了前面所有事,踩了这些坑,推荐量照样上不去。这些 “雷区”,本质上都是在破坏用户画像的精准度,让算法 “认错人”。
第一个坑:内容 “跨界” 太随意。前面说过垂直领域的重要性,但有的运营者总觉得 “多点内容能吸引更多用户”。比如做 “健身” 的号,突然发一篇 “股票入门”,算法会给你的号强行加上 “金融” 标签,结果呢?原来喜欢健身的用户觉得 “内容乱了”,慢慢流失;而被 “金融” 标签吸引来的用户,发现你主要发健身,也留不住。用户画像一乱,推荐自然就停了。
第二个坑:忽视 “沉默用户” 的信号。不是所有用户都会点赞留言,很多人只是默默读完就走。但这些 “沉默用户” 的完读率、停留时间,同样是算法判断内容质量的依据。如果你只盯着活跃用户,忽略了那些沉默但认真阅读的人,就会错过一大波潜在的推荐机会。比如有的文章活跃用户互动少,但沉默用户完读率高达 90%,这说明内容其实很受欢迎,算法也会据此扩大推荐范围。
第三个坑:“刷数据” 骗算法。有些人为了提升互动率,找人刷点赞、刷在看。但算法早就升级了,能识别出 “异常互动”—— 比如同一时间突然多出几百个点赞,但这些账号的用户画像五花八门,和你的内容标签完全不匹配。一旦被发现,不仅这篇文章会被限制推荐,整个账号的权重都会下降,得不偿失。
第四个坑:不更新用户画像。用户的兴趣是会变的。比如一个宝妈用户,孩子上幼儿园后,她的兴趣可能从 “0-3 岁育儿” 转向 “幼小衔接”“亲子阅读”。如果你还在发 “婴儿辅食”,她自然就不会再看,你的内容和她的新画像不匹配,推荐也就断了。所以啊,每隔一段时间(比如 3 个月),就得重新分析用户数据,看看他们的兴趣有没有转移,及时调整内容方向。
这些坑,都是我见过太多人踩过的。说真的,推荐算法没那么复杂,它只是在忠实地执行 “匹配” 逻辑。你把用户画像做准了,内容标签和用户兴趣对上了,想不被推荐都难。
最后想说,公众号的推荐算法再智能,本质也是服务于 “用户体验” 的 —— 让用户看到想看的内容。而你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 “最懂用户想看什么” 的人。用户画像不是冰冷的数据,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喜好和习惯。当你能准确说出 “我的用户晚上 9 点喜欢躺在床上看 1500 字以内的短文”,你的内容自然会被算法 “偏爱”,推荐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