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公众号的都知道,账号被封是多大的灾难。辛苦积累的粉丝、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形象,可能一夜之间归零。更麻烦的是,很多时候你都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怎么建立一套靠谱的内容风控体系,搭一个能用的 SOP,让账号安安稳稳活下去。
🚨 先搞懂:哪些雷区一碰就炸?
微信公众号的规则越来越细,但很多企业还是栽在基础问题上。去年有个教育类账号,就因为在推文中说 “全网最优”,被判定为虚假宣传,直接封了 15 天。等解封的时候,竞品已经抢走了大半流量。
政治敏感是红线里的红线。不只是明显的政治话题,有时候引用领导人讲话不完整,或者用了不当的历史事件比喻,都可能触发审核。某企业号去年发了一篇纪念文章,里面误用了一张有争议的历史照片,3 小时内就被永久封禁,申诉都没用。
色情低俗的界定也越来越严。现在连衣着暴露的产品图都可能被警告,更别说带性暗示的文案。有个服装品牌公众号,发新品时用了模特露背的照片,虽然不算色情,但被用户举报后,还是收到了违规通知,影响了后续的流量推荐。
虚假宣传是重灾区。很多企业喜欢用 “最”“第一”“100% 有效” 这类词,觉得只是夸张营销。但现在微信对这类词汇的审核特别严,尤其是医疗、金融、教育这几个行业。某理财公众号就因为说 “保证年化收益 15%”,不仅账号被封,还被市场监管部门盯上了。
还有版权问题,也容易被忽视。用了别人的图片、字体没授权,或者转载文章没获得原作者同意,都可能被投诉。去年有个美食公众号,因为用了某摄影师拍的菜品图,被索赔 5 万块,账号还被限制功能一周。
🔍 建立风险识别体系:从源头堵住漏洞
别等出了问题再补救,先建一个敏感词库。这个词库不能只抄网上现成的,得结合自己行业特点。比如医疗行业,除了通用敏感词,还要加上 “根治”“包治” 这类行业禁忌词;教育行业要避开 “保过”“必上” 等承诺性词汇。
怎么建?先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规范》从头到尾读三遍,把里面明确禁止的词汇标出来。再收集同行业账号被封的案例,提取里面的违规关键词。最后,让团队每个人都提几个日常运营中遇到的敏感词,汇总起来,每周更新一次。
选题阶段就要做风险评估。现在很多企业都是编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太危险了。应该建立选题审批表,里面必须包含 “是否涉及敏感话题”“可能的风险点”“应对措施” 这几项。比如要写一篇关于政策解读的文章,就得先确认解读是否准确,有没有可能引起误解。
配图和视频也要单独审核。很多人以为只有文字有风险,其实图片和视频的违规概率更高。尤其是表情包,现在很多表情包带政治人物或者低俗内容,一不小心就踩雷。建议专门建一个企业可用的素材库,所有图片、视频都要先经过审核才能入库。
外部链接要格外小心。现在微信对跳转链接的审核很严,尤其是跳转到电商平台或者其他公众号的链接。最好只放自己企业官网的链接,而且官网内容也要符合规范。有个企业号因为在推文中放了一个第三方平台的抽奖链接,被判定为诱导分享,直接限制了群发功能。
✅ 三级审核机制:让每篇推文都过 “三关”
一级审核交给内容创作者自己。很多时候,作者对自己写的内容最清楚,也最容易发现问题。要求作者在写完后,对照敏感词库自查,重点看有没有违规词汇、数据是否准确、有没有版权问题。可以做一个自查表,每完成一项就打勾,避免遗漏。
二级审核由部门主管负责。主管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比如这篇文章的整体导向是否正确,有没有可能引发负面联想,和企业的品牌调性是否一致。某汽车品牌公众号,有篇推文用了 “速度与激情” 做主题,主管审核时发现里面有飙车镜头,觉得可能会传递危险驾驶的信息,及时改了,避免了潜在风险。
三级审核交给专门的风控专员。这个人必须对微信规则了如指掌,最好是有过处理违规案例经验的。风控专员要做的是 “鸡蛋里挑骨头”,比如检查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有些特殊符号可能被判定为垃圾信息),有没有隐藏的敏感内容(比如谐音梗涉及敏感话题)。
审核不能只看内容本身,还要看发布时机。比如在重大会议期间,就要避免发布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在特殊节日前后,要注意内容的调性是否合适。有个企业号在清明节发了一篇促销推文,虽然内容没问题,但被用户举报 “不合时宜”,收到了警告。
审核记录要存档。每篇文章的审核表、修改记录都要保存至少 3 个月,万一出了问题,可以快速追溯责任。建议用在线表格工具,方便多人协作和查找。
🆘 应急处理方案:账号出问题了怎么办?
先建一个账号异常监测机制。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检查公众号的功能是否正常,有没有收到违规通知。可以关注 “微信公众平台安全中心” 的公众号,开启异常提醒,一旦账号有问题,能第一时间知道。
如果收到违规通知,别慌,先仔细看清楚违规原因和处罚措施。微信会明确告诉你哪篇文章、哪个地方违规了。把违规内容截图保存,然后对照《运营规范》,确认是否真的违规。有时候可能是系统误判,这时候就要准备申诉材料。
申诉有技巧。不是简单说 “我们没错” 就行,要拿出证据。比如被判定为虚假宣传,可以提供相关资质证明;被判定为版权侵权,可以提供授权文件。申诉时态度要诚恳,别指责平台,重点说明自己的整改措施。
如果账号被封了,要马上启动备用方案。很多企业只做一个公众号,这是很危险的。建议同时运营 2-3 个备用号,粉丝可以不多,但要保持活跃。主号被封后,能马上用备用号发布通知,引导粉丝转移。
还要建一个危机公关小组。账号出问题后,不只是运营团队的事,市场、公关、法务都要参与进来。比如账号被封可能影响品牌形象,公关团队要准备声明;如果涉及法律问题,法务要及时介入。
📋 搭建 SOP:让风控流程标准化
先画一张流程图,把从选题到发布的每个环节都列出来。比如:选题申报→一级审核→内容创作→二级审核→修改→三级审核→排版→终审→发布→数据监测。每个环节都要明确负责人和时间节点。
然后制定每个环节的操作手册。比如一级审核手册里要写清楚:检查敏感词的工具是什么、怎么判断数据是否准确、遇到不确定的内容该找谁确认。手册要越细越好,最好能举例说明,比如 “哪些词属于绝对化用语”,直接列出来。
排版也有讲究,很多人不知道排版不规范也可能违规。比如字体太大、颜色太鲜艳,可能被判定为 “诱导点击”;段落太乱、广告太多,可能影响用户体验,被平台限制。SOP 里要规定排版的标准,比如字体大小不超过 16 号,颜色不超过 3 种,广告内容不超过全文的 20%。
发布时间也要标准化。最好固定在每天的某个时间段发布,比如早上 9 点或下午 3 点。这样既方便用户形成阅读习惯,也便于团队安排审核时间。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发布时间的,要经过主管审批。
定期更新 SOP。微信的规则一直在变,半年就要大改一次,平时有小调整也要及时更新。每次更新后,都要给团队做培训,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新的要求。
👥 人员管理:让每个人都有风控意识
别把风控只交给审核人员,全员都要有风控意识。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要做风控培训,考试通过才能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常见违规案例、敏感词库使用方法、审核流程。
可以搞个 “风控之星” 评选。每个月选一个在风控工作中做得好的人,给点奖励。这样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主动关注风控问题。
跨部门协作很重要。市场部做活动时,可能会写出一些夸张的宣传语;产品部提供的资料里,可能有不准确的数据。运营团队要和其他部门建立沟通机制,比如每周开一次协调会,提前指出可能的风险。
还要定期做模拟演练。比如故意在文章里埋几个 “雷”,看审核团队能不能发现。演练结果要公开,做得不好的要复盘,总结经验教训。
🔄 持续优化:风控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每天看后台数据,重点关注 “违规记录”“用户举报” 这两项。如果某类内容经常被举报,就要分析原因,是内容本身有问题,还是触碰到了用户的敏感点。
关注同行业的动态。看看其他账号有没有被封的,分析他们的违规原因,引以为戒。可以建一个行业案例库,每周更新一次,团队一起学习。
和微信客服保持沟通。有不确定的规则,可以通过公众平台的 “帮助中心” 咨询客服。别觉得麻烦,很多时候客服能给你一些官方的解释,避免踩坑。
每年做一次风控体系评估。看看现有的 SOP 是否还适用,敏感词库是否需要扩容,审核机制有没有漏洞。评估后形成报告,提交给管理层,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做好公众号风控,说到底就是 “小心驶得万年船”。别抱侥幸心理,觉得偶尔违规一次没关系。账号被封一次,可能就要花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恢复元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控体系,搭好 SOP,虽然前期麻烦,但能让你睡得踏实,这才是对企业最负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