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文字要写给谁看?别用 “所有人” 当答案
刚接触公众号运营的人,十个里有八个会说 “我想吸引所有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这种想法看似没错,实则是内容定位的第一个大坑。去年帮一个美妆号做诊断,后台数据显示 18 - 25 岁学生和 35 - 45 岁职场女性的阅读占比几乎持平,但推文要么是平价彩妆测评,要么是贵妇面霜分析,结果两边用户都留不住。
真正的精准定位,得像用显微镜看样本。你要知道用户的具体画像:她是每天挤地铁的上班族,还是在家带娃的宝妈?她晚上十点后才有空刷手机,还是午休时习惯性点开公众号?这些细节不是靠猜的,得去做扎实的用户调研。可以在相关社群潜水一周,记录大家讨论的高频问题;也能翻遍同类账号的留言区,看看读者在纠结什么、追问什么。
有个做职场成长号的朋友,最初写的内容从应届生面试到高管战略无所不包,阅读量一直在几百徘徊。后来他聚焦在 “工作 3 - 5 年的互联网运营” 这个群体,专门解决晋升瓶颈、跨部门沟通这些具体痛点,三个月后单篇阅读量稳定在 5000 + 。记住,用户越具体,你的内容越容易戳中他们。
🎯 你的内容能解决什么问题?别谈情怀谈刚需
“我想分享生活中的小美好”“我希望传递正能量”,这些话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公众号生态里很难活下去。用户关注一个账号,本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 可能是想省钱,可能是想省时,也可能是想解决某个具体难题。
之前有个美食号主告诉我,她最初写的都是 “家乡菜的温暖记忆”,阅读量始终上不去。后来她转变思路,开始教上班族 “30 分钟搞定晚餐”,每篇都附带具体食材清单和步骤拆解,后台关注量突然就涨起来了。这就是刚需的力量,情怀不能当饭吃,但能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可以。
怎么找到用户的刚需?有个简单的方法:把自己当成用户,列一张 “痛点清单”。比如做亲子号,家长的痛点可能包括 “孩子挑食怎么办”“如何培养阅读习惯”“辅导作业不生气的技巧”。然后看这些痛点里,哪些是还没被充分满足的。真正有生命力的内容,一定是能让用户看完说 “对啊,我就是需要这个” 的东西。
🔄 你的内容生产能否持续?别让热情烧完就熄火
见过太多公众号死在半年内,不是内容不好,而是号主撑不下去了。有个旅行博主,辞职后专职做公众号,前期靠过去的旅行经历写了十几篇爆款,但三个月后就没东西可写了,更新频率从一周三篇降到一月一篇,粉丝哗哗流失。
内容定位时必须考虑可持续性。你要问自己:这个领域的内容储备够不够支撑至少一年的更新?你有没有稳定的信息获取渠道?比如做科技测评号,需要不断接触新产品、跟进行业动态;做教育号,得持续研究政策变化和教学方法。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你的内容生产是否符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是兼职做号,就别定 “日更” 的目标,每周两篇精品文可能更合适。有个职场号主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她固定在每周一和周四晚上更新,每次只写一个具体的职场技巧,既能保证质量,又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能长久运营的公众号,不是靠一时的激情,而是靠可持续的内容生产机制。
做公众号就像开实体店,在装修前必须想清楚:我的店要开在哪个街区(目标用户)?主要卖什么产品(核心价值)?供应链能不能跟上(内容持续)?这三个问题想不清楚,就算把门面装得再漂亮,也很难留住客人。
现在打开公众号后台的 “新榜指数”,看看那些排名靠前的账号,无一不是在这三个问题上想得极其透彻。他们的用户画像清晰到能说出读者的口头禅,他们的内容精准到用户一有相关需求就会想起它,他们的更新稳定到读者会主动设置 “星标” 等待推送。
与其急着写第一篇推文,不如花一周时间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在纸上,每天修改一点,直到自己能毫不犹豫地说 “就是这样”。内容定位不是一次性的工作,但起号前的思考越深入,后面走的弯路就越少。
记住,公众号的竞争早就过了 “随便写写就能火” 的阶段,现在拼的是精准定位和系统运营。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你的公众号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