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都知道,选题是命脉。但很多人天天追热点、抄爆款,写出来的东西还是石沉大海。问题在哪?忘了最根本的 ——用户会把你的内容分享给谁? 这才是爆文选题的 “第一性原理”,绕开这个谈爆款,都是耍流氓。
🎯 先搞懂:用户分享的底层逻辑不是 “我喜欢”,是 “他需要”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转发文章时,手指点发送前总会愣一下 —— 这东西发给谁合适?对,用户也是这样。没人会为了 “我觉得好” 就乱发,分享本质是一种社交货币的投放,投对了才会有回响。
就像职场人看到《35 岁被裁员后,我靠这 3 招逆袭》,第一反应是转发给同样焦虑的同事;宝妈刷到《宝宝辅食避坑指南》,会下意识转给刚怀孕的闺蜜。这些分享动作背后,藏着用户的社交诉求:要么帮对方解决问题,要么跟对方站在同一立场,要么让对方觉得 “你懂我”。
反过来看,那些自嗨型的选题,比如 “我为什么辞职去旅行”,除非作者是顶流 KOL,否则普通用户根本想不出要转发给谁 —— 发给爸妈?怕被骂;发给同事?像在炫耀;发给朋友?人家可能觉得跟自己没关系。这类内容,就算写得再动情,也成不了爆文。
所以,选选题时先问自己:如果我是读者,这篇文章能精准送到谁的对话框里?能帮我完成一次有效的社交互动吗?想不出来具体对象的选题,趁早 pass。
👥 给内容找 “收件人”:越具体的分享对象,爆得越稳
有人说,我的文章受众是 “年轻人”“宝妈”“职场人”。太模糊了!年轻人里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月光族,有追星党,他们的分享对象天差地别。必须给内容贴上具体的 “收件人标签”,爆文才有靶向性。
就拿 “考研” 这个话题来说,泛泛地写《考研必看的 5 个技巧》肯定火不了。但如果瞄准 “考研党会转发给研友” 这个点,改成《跟研友合租 3 个月,我总结出不吵架的 4 条潜规则》,一下子就有了分享场景 —— 备考的学生看到,马上会甩到合租群里。
再比如情感类内容,写给 “女生” 的《男人爱不爱你,看这细节就知道》,远不如写给 “女生会转发给闺蜜” 的《被闺蜜说 “他配不上你” 时,我才看清真相》。后者精准锁定了 “闺蜜之间的情感参谋” 这个社交场景,转发率自然高。
判断一个选题的分享对象够不够具体,有个简单的办法: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出 “谁会把这篇文章发给谁,发的时候会说什么”。比如 “职场新人会转发给带教老师,附言‘谢谢师傅昨天教我的,这篇说得更细’”,这样的选题才算落地。
📌 3 类 “天然易分享” 的对象,选题时优先盯
不是所有分享对象都有同等爆发力。根据后台数据和实操经验,这三类对象最容易带动传播,选题时往他们身上靠,成功率至少提升 60%。
第一类:利益共同体。比如同事、同学、合作伙伴,他们跟用户有共同的目标或痛点。像《团队协作时,这 3 个坑千万别踩》,职场人看到就会转发给团队群;《考研党合租公约:这 5 条能少 80% 矛盾》,直接戳中备考群体的共同需求。这类内容的核心是 “我们一起解决问题”,分享起来毫无心理负担。
第二类:情感共鸣者。亲人、闺蜜、发小,这些人跟用户有深厚的情感联结。比如《我妈总说 “别乱花钱”,却偷偷给我塞了张卡》,女儿会转发给妈妈,儿子会转给姐姐;《认识 10 年的兄弟,在我失恋时只说了这句话》,男生们会直接甩到兄弟群。这类内容不用讲大道理,只要写出 “我们都懂的那种感觉”,就会被疯狂转发。
第三类:身份认同组。比如宝妈圈、铲屎官群、汉服爱好者,他们通过某个标签形成圈子。《当妈后才知道,“我不累” 是最大的谎言》,宝妈们会转发到妈妈群寻找共鸣;《养柯基的人,这辈子都逃不过这 3 件事》,铲屎官看到会觉得 “终于有人懂我”,反手就分享到宠物群。这类内容的关键是 “精准戳中圈子里的暗号”,让用户觉得 “这就是在说我们”。
✍️ 内容要 “自带转发话术”:让用户不用动脑就能分享
很多文章内容不错,但用户就是懒得转发,为啥?因为转发时还要自己组织语言,太麻烦。好的爆文选题,会提前替用户想好 “转发时说什么”,甚至把话术藏在标题和正文中。
比如《给刚入职的新人:这 5 句话,领导不爱听但你必须懂》,用户转发给新同事时,直接就能说 “刚看到的,对你可能有用”;《婆婆说 “孩子要多穿点”,我这样回既体面又管用》,宝妈转发给婆婆时,附言都省了,文章本身就是 “委婉的建议”。
还有一种更高明的做法,是在文中埋 “转发钩子”。比如写《朋友借钱不还?这样要既不伤感情又能要回钱》,中间插入一句 “如果你也有过这种尴尬,转发给那个‘忘了还钱’的朋友,他可能就懂了”。看似是在给建议,其实是在帮用户找转发理由。
记住,用户越不用动脑,转发率越高。选题时多想想:这篇文章能不能让用户 “一键转发”,甚至转发时的表情都替他想好了?能做到这一点,传播就成功了一半。
🚫 避开 3 个坑:别让好选题死在 “分享门槛” 上
有些选题本身不错,但因为忽略了 “分享给谁” 的细节,最后功亏一篑。这三个坑尤其要注意,踩一个就可能废掉一篇好文章。
第一个坑:内容太私人,分享等于 “暴露隐私”。比如《我跟老公冷战 3 天,终于想通了这回事》,这种过于私密的家庭矛盾,用户就算觉得写得好,也不会转发到朋友圈或群里,顶多私下转给闺蜜。想让它爆?难!除非你能把私人问题转化成 “大家都有的困扰”,比如改成《夫妻冷战时,90% 的人都犯了这个错》,一下子就从 “我的事” 变成 “我们的事”。
第二个坑:分享对象太模糊,用户不知道 “发给谁合适”。比如《人到中年,别太较真》,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用户转发时会犹豫:发给父母?怕他们觉得自己在说教;发给朋友?好像跟对方没关系。这种 “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内容,看似受众广,实则没人愿意接招。不如聚焦一点,比如《写给 35 岁的自己:有些事,真的不必强求》,用户会明确转发给同龄的朋友,传播反而更精准。
第三个坑:内容有 “社交风险”,转发等于 “得罪人”。比如《同事总把活儿推给你?直接怼回去》,用户就算认同,也不敢转发到公司群,怕被同事看到觉得 “在针对他”。这类内容要想传播,必须弱化攻击性,比如改成《同事推活给你时,这 3 句话既礼貌又有边界》,强调 “解决问题” 而不是 “指责对方”,用户才敢放心转发。
📊 从数据反推:爆文都在 “分享路径” 上做对了什么
翻了 100 篇 10 万 + 爆文的后台数据,发现它们的 “分享路径” 都有一个共同点:从个人转发到群体扩散,再到跨圈层传播,每一步都对应着明确的分享对象。
就拿《张桂梅校长的这段话,值得每个家长看看》来说,最初是老师转发给家长,附言 “觉得说得特别对”;家长看到后转发到家长群,说 “大家都看看”;然后其他学校的老师看到家长群的内容,又转发到自己的班级群。就这样,从 “老师→家长” 到 “家长→家长群” 再到 “跨校老师转发”,一步步破圈。
再看《疫情期间,我靠这招让孩子在家也能高效学习》,妈妈们先转发给其他妈妈,接着爸爸们看到后转发给妻子,然后教育机构的老师转发给学员家长,最后连职场妈妈都转发到公司群,说 “在家办公带娃的可以看看”。一条清晰的分享链条,让内容像水一样渗透到不同群体。
分析爆文时,别只看内容本身,多想想 “它是怎么从一个人传到一群人的”,每个传播节点对应的分享对象是谁,他们为什么愿意转发。把这些想清楚,下次选题时就能照着画葫芦。
说到底,公众号爆文的本质不是 “写一篇所有人都喜欢的文章”,而是 “写一篇特定人群愿意转发给另一群人的文章”。选题时多问自己几遍 “用户会分享给谁”,比追 100 个热点都管用。毕竟,流量的尽头不是阅读量,是一个个真实的分享动作。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