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后台数据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关于 “2025 年社保新规” 的内容,一篇标题是 “社保又变了?这三类人可能吃亏” 的文章,转发量是另一篇 “2025 社保调整细则:缴费基数与补贴标准对照表” 的 3 倍。但后者的收藏量高出前者近两倍。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几天。2025 年的内容战场,用户到底在要什么?是想找个情绪出口,还是要一份能直接用的答案?
📌 先搞明白:情绪问题和事实问题,根本不是一回事
用户问 “2025 年该不该辞职”,这背后可能藏着两个完全不同的需求。有人是真的在纠结离职后的社保衔接、经济储备,这是事实问题—— 需要具体的政策条文、行业数据、财务规划模型来支撑决策。但更多人可能只是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想听到一句 “你现在的焦虑,其实大家都有”,这就是情绪问题。
去年做过一次用户调研,发现一个规律。晚上 9 点到 11 点,带 “怎么办”“好迷茫” 这类词的搜索量会飙升。但早上 7 点到 9 点,“流程”“步骤”“清单” 成了高频词。这说明,人在不同状态下,对内容的需求天差地别。
短视频平台更明显。那些讲 “30 岁没存款很正常” 的视频,点赞量往往比 “30 岁存款规划指南” 高。但后者的评论区里,全是 “求表格”“能不能再讲细点” 的留言。这就是情绪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典型分流 —— 前者负责获得共鸣,后者负责解决问题。
📌 别被数据骗了:高互动≠真需求
上个月帮一个理财号做内容优化,他们原本天天发 “月薪 5 千也能年存 3 万” 的鸡汤文,播放量稳定在 10 万 +。但带货理财课程时,转化率低得吓人。后来改发 “5 千元月薪存款分配表:按这 3 步操作,年底多存 2 万”,播放量掉了一半,可课程购买量涨了 3 倍。
这事儿打醒了我。情绪问题的内容,容易获得即时反馈。用户随手一点赞,可能只是当下觉得 “说得对”,但未必会因为这篇内容产生后续行动。事实问题的内容,看起来互动冷清,可留下来的都是精准用户。他们的沉默,其实是在认真消化信息,准备行动。
还有个案例。某母婴平台做过一次 A/B 测试,给新手妈妈推 “别焦虑,孩子哭不是你的错” 和 “婴儿哭闹原因对照表:从哭声判断需求”。前者的打开率高 15%,但后者的用户留存时间是前者的 4 倍。3 个月后,看后者内容的用户,在平台的消费金额平均高出前者 200 元。
📌 2025 年的新趋势:情绪和事实正在融合
不是说两者必须二选一。今年年初,小红书上有个爆火的笔记,标题是 “35 岁被裁员后,我用这张表规划好了接下来 6 个月”。开头先讲了 3 天没睡着的焦虑,中间贴了自制的支出规划表,结尾说 “如果你也在失眠,先把这张表填了”。
这条笔记既解决了 “被裁员好难受” 的情绪问题,又给了 “该怎么规划” 的事实方案。点赞量破百万,更重要的是,评论区全是 “求表格”“已填,感觉踏实多了” 的反馈。这说明,用户越来越需要 “有情绪的事实” 和 “有方案的安慰”。
职场内容也在变。以前讲 “职场 PUA 有多可怕” 的文章,靠骂老板就能火。现在不行了,用户会在评论区追问 “遇到这种情况,劳动仲裁流程是啥”“怎么收集证据”。单纯的情绪宣泄,已经满足不了 2025 年的用户了。
📌 选对方向的三个判断标准
怎么知道自己的选题该偏向哪头?有三个简单的办法。
看用户提问的场景。在相亲平台搜 “异地恋”,大概率是想找 “异地恋怎么维持” 的情绪支持。但在知乎搜 “异地恋”,很多人是在查 “异地医保怎么报销”“异地公积金转移流程”。场景不同,需求的偏向性完全不同。
看用户的行动链路。如果你的内容是想让用户 “看完就买”,那必须偏重事实问题。比如卖护肤品,光说 “敏感肌好难” 没用,得讲 “敏感肌选成分 3 步法:避开这 5 种添加剂”。但如果是想让用户 “看完就关注”,适度的情绪共鸣能拉近距离。
看行业属性。医疗、教育、金融这些领域,用户对事实的需求远大于情绪。去年有个健康号发 “癌症晚期不可怕”,被骂到删号。但家居、美妆、情感领域,完全不讲情绪,会显得冷冰冰。比如讲口红,只说 “色号参数”,不如加一句 “黄皮涂这个,素颜也敢出门”。
📌 别走进误区:解决情绪不是 “说废话”
有人觉得,情绪问题就是讲空话。其实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情绪内容,是 “精准共情”。比如讲 “职场妈妈有多累”,别泛泛地说 “你辛苦了”,不如说 “早上 7 点送孩子,8 点赶地铁,晚上 9 点还在改方案 —— 这是你的日常吗?”
还有个误区,觉得事实问题就是堆数据。上个月看到一篇讲 “2025 年个税新规” 的文章,列了 10 个计算公式,评论区全是 “看不懂”。好的事实内容,应该像说明书 —— 比如 “个税申报 3 步走:打开 APP 后,点这里,选这个选项,年收入 12 万以下的注意这一栏”。
2025 年的用户,越来越聪明了。他们能分清哪些是真心安慰,哪些是敷衍讨好;也能看出哪些是实用干货,哪些是凑数的垃圾信息。无论是情绪还是事实,核心都是 “解决”—— 要么帮用户抚平情绪,要么帮用户搞定事情。
📌 最后想说:别纠结,先问自己 “用户看完会做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 “会觉得‘啊,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那尽管去解决情绪问题。如果答案是 “会照着做,比如打开某个软件,填某个表格,买某个东西”,那就专心解决事实问题。
当然,最好的状态是两者结合。就像那句老话:“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2025 年的内容战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肯定能跑在前面。
毕竟,用户从来不是只需要一个答案,或者只需要一句安慰。他们需要的,是 “有人懂我,并且能帮我”。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