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头就得给读者 “贴标签”—— 明确你为谁而写
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最忌讳的就是上来就自说自话。你得让打开文章的人一眼就知道,“这号是给我准备的”。怎么做到?直接在开头用具体场景戳中目标人群的痛点。
比如做职场干货号,别写 “献给所有职场人” 这种模糊的话。试试 “刚入职 3 个月的应届生,是不是总在会议上不知道该说什么?带教老师丢来的报表,对着一堆数据脑子发懵?” 这种描述能瞬间抓住特定人群,让他们觉得 “这号懂我”。
还要在开头就亮明你的身份。你是有 10 年经验的 HR,还是从 0 做到百万粉的运营?你的专业背景决定了读者会不会信你。比如 “我是老 K,前阿里 P8,带过 15 个新人团队,接下来一年,我会把新人避坑指南拆成 50 篇实操文”。身份 + 内容承诺,定位的第一块砖就立住了。
🎯 内容领域要 “窄到极致”—— 别想着讨好所有人
很多人开号时总觉得 “多写点领域,能吸引更多人”,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第一篇文章必须让读者知道你 “专注做什么”,甚至要让他们明白 “你不做什么”。
做母婴号的,别一上来就从孕期写到高考。第一篇就聚焦 “6 个月宝宝辅食添加”,把这个细分领域挖深。比如 “今天只说 6 个月第一口辅食怎么选米粉,看完这 3 点,至少少花 200 块冤枉钱”。这种窄切口反而能建立 “专业” 的第一印象。
如果你的领域本身比较宽,比如 “个人成长”,那就要在第一篇里给领域加个限定词。可以写 “我只聊普通上班族的下班后成长,每天 1 小时,3 个月能看到变化的那种”。有了这个限定,读者就知道这不是讲空泛大道理的号。
✍️ 表达风格要 “定死调调”—— 让读者记住你的 “说话方式”
账号定位不止是内容,还包括你说话的语气。第一篇文章就要把风格钉死,是严肃干货风,还是幽默吐槽风,或者是温柔治愈风?
想走硬核专业路线,那就多用数据和案例,少用网络热词。比如 “根据 LinkedIn 2024 年职场报告,37% 的新人离职源于不会向上沟通,具体表现为……” 这种表达自带权威感。
要是走轻松接地气路线,就大胆用口语化表达,甚至可以带点小 “脾气”。比如 “那些让你每天写工作总结的领导,多半是自己没思路,想从你那抄点东西 —— 别骂,我以前就干过这事儿”。这种风格能快速拉近距离。
💡 价值输出要 “给具体答案”—— 别光提问题不解决
读者关注一个号,核心是想获得价值。第一篇文章必须让他们看到 “关注你能得到什么实际好处”,而且这个好处要具体到能直接用。
教理财的,别空谈 “要学会理财”。不如写 “月入 5000,3 步存下第一笔 1 万块:第一步,工资到账先转 20% 到专用卡;第二步,删掉购物软件里的收藏;第三步,每周只允许自己在外吃 1 次饭”。这种可操作的方法,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
做美妆号的,别只说 “这个粉底好用”。可以写 “黄黑皮选粉底,记住这两个数字:色号里带 21 的,比带 11 的更适合你;质地选流动性强的,推开后用湿粉扑按 3 下,卡粉概率降 60%”。具体到细节,才能体现专业度。
🔗 引导互动要 “指向明确”—— 埋下长期连接的钩子
第一篇文章不能光 “你说他听”,得设计互动环节,让读者觉得 “这个号和我有关联”。互动设计要和你的定位紧密相关,别搞那种 “点赞抽福利” 的无效操作。
职场号可以在文末问:“你最近遇到最头疼的职场问题是什么?评论区告诉我,下篇文章就写它”。这种互动既收集了选题,又强化了 “为读者解决问题” 的定位。
美食号可以说:“你家孩子最不爱吃的蔬菜是什么?把做法甩在评论区,我来改造成孩子抢着吃的版本”。既互动又展示了专业能力,一举两得。
📊 结尾要 “预告未来”—— 让读者知道 “跟着你有盼头”
第一篇文章的结尾,必须给读者一个 “继续关注” 的理由。简单说就是告诉他们,接下来你还会提供什么,让他们对这个号的未来有期待。
可以列个简单的内容计划:“接下来 3 周,我们会拆 3 个新手必踩的坑:下周讲怎么拒绝同事的不合理要求,再下周说领导说‘我再想想’时该怎么办”。清晰的规划能让读者觉得 “这个号很靠谱,值得等”。
也可以用愿景式结尾:“我想做一个能让普通上班族少走 5 年弯路的号,每周三晚 8 点,咱们不见不散,一起把职场路走顺点”。这种带有情感共鸣的承诺,能增强读者的归属感。
记住,账号定位不是一句话的事,而是藏在开头的场景里,藏在内容的细节里,藏在你说话的语气里。第一篇文章就像给账号拍身份证照片,要让读者一眼记住你是谁,能给什么,为谁服务。做到这几点,你的公众号从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